190820【分形创新】模型实践课程

概念阐述

两个要点

创新:因为事物在不同的尺度下是相似的,所以第一条曲线也包含许多微小的次级S曲线。

选择:二级S曲线中的一条会在市场选择的作用下成长为第二条曲线。

简单来说,创新+选择=第二条曲线。

类比生物学就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新物种。

图像表达

一朵花和一个世界:

佛教里常说的这句话,意思是你切到任何一个部分,就会看到任何一片红海整体,再切进去,就可能进入蓝海。

三千弱水只取一瓢:

那么多微小的创新,那么多小的S曲线,那我们不可能全部选择。最后可能会选择一两条all in,把单因素最大化,做大做强,最后成长为单独的第二条曲线。

分形创新主要阐述了第一条曲线和第二条曲线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一种从第一条曲线长出第二条曲线的方法论。

第二条曲线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不是九宫格布局的,也不是多样化理论,而是从第一条曲线中的微小创新中生长出来的。

四个基本要素

继续提炼概念的关键点,即“遗传+突变+选择+隔离”,最终形成第二条曲线。

遗传:

所谓遗传,就是一个企业要有基本不变的要素,比如使命、愿景、价值观,或者核心技术能力或者组织能力等等。简而言之,遗传是不可改变的。

儒家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这是一种传承。因为这里面有相似性,也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和谐与仁爱,这种理念在个人、家庭、组织、国家的不同层面都是相似同构的。

变化:

所谓变异,就是自下而上要有各种创新,要有各种元素的组合,所以这里的变异强调的是变化。我们去看的案例,从自己(罗振宇)到别人,从罗辑的思考到得到,其实就是一个因子变异的过程。

继承加变异是指在总体稳定的条件下的各种创新。

选择:

所谓选择,就是在可供选择的创新业务中至少选择一项,包括主动选择和市场选择。然后我们大量投资资源,最大化单个因素,全部投入,然后让它成长为第二条曲线的整体

选择,这就是我们在字节跳动谈论的。当时我尝试做这个短视频的时候,其实做了很多小app,比如Tik Tok、西瓜、火山。

分别在不同时间段、不同调性、不同客户属性下进行了测试。起初,火山数据相对较好。但后来,Tik Tok的保留率相对较好。所以2018春节前后,我们都记得那段时间Tik Tok的广告铺天盖地,all in重金投入。结果,Tik Tok真正成长为字节跳动的第二条曲线,而不是火山和西瓜。

隔离:

所谓隔离,就是创新业务要处于一定的隔离环境中,包括外部隔离和内部隔离。

外部隔离其实类似于错位竞争,是对外部企业的隔离;内部隔离是类似MVP(最小可行产品)的内部小组织

再看一个孤立的案例。亚马逊做kindle的时候,亚马逊的总部本来在西雅图,但是kindle项目直接扔到硅谷去做这个地理隔离。

应用场景-企业

在企业场景中,企业做分形创新,通常要营造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就是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因为二次S曲线的创造和创新,它是多余的,饱和的。

饱和度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我相信大家看到流浪地球后都会有相应的感受。要救一个行星站,同时派出300支队伍,哪个先来救哪个,这就是饱和。

失败是大概率事件,所以所有的失败都是创新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要在企业内部营造这样的氛围,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土壤。

在这里我想问你一个好问题。分形创新的起点在哪里?

第一条曲线,有一条线,两点,三个阶段,那么应该在哪个阶段发力呢?

我们认为应该在增长加速度减小的增长拐点发力。在破发点之前,你应该全力以赴去打破游戏;到了极限点,发现已经晚了,就在增速,加速度要降了。那个拐点是分形力的最佳区域。

二次S曲线的三个来源

分形创新中的这条二次S曲线是怎么来的?

第一条曲线的子系统

第一条曲线的边缘需求

第一条曲线元素的变化组合

分别举几个案例。

子系统放大的情况:

在淘宝做电商的过程中,支付肯定是其中一个环节。但是它放大了整个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形成了第二条曲线,叫做支付宝。这是一个子系统放大的例子。还有物流,也是电商的一个子系统,所以放大到所有,作为菜鸟物流,也是子系统放大的一个例子。

边际需求的例子。

美团团购。在团购和到店的过程中,大家都去吃个饭。有人可能会说,我就是加班了。你能帮我把它送到办公室吗?或者我家里有东西,你能帮我送到我家吗?其实这是一种边缘化的需求。美团抓住了这样一个边际需求,将其放大为第二条曲线的整体,从而创造了一条从门店到家的新曲线,可以看作是边际需求的一条二次S曲线的源头。

因子变异组合的经典案例。

最近刚上市,陈向东老师做的“跟谁学”的平台。在2017的O2O大潮中,“跟谁学”差点死掉。在这个过程中,他抓住了其中一个要素,把在平台上找到的全国最优秀的讲师98位老师带到这个自己直接运营的“大道课堂”,做直播双师,给大家上大课,还配了辅导员。结果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实现规模化营收,号称在线教育第一盈利上市。

全公司做了四年的“向谁学习”。事实上,“公路课堂”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达到了上市公司的水平,市值20亿美元。

6操作步骤

大致是这样的:

拆卸第一条曲线的一些元素,

然后进行组合创新,

以虚拟组或MVP的形式在内部迭代成长。

通过市场选择找到这种超常的成长,让它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

最大化单因素,争取尽快突破局面。

成长为独立的第二曲线,

以好未来为例拆解整个操作步骤。

拆卸第一条曲线的一些元素,

教培行业有很多元素,我们还是按照混沌经典的“供需连接”来拆解。

供应端:

从主体上拆解。最大的是英语,第二大是科学。近几年由于高考改革,语文很吃香;最近因为消费升级的问题,品质类很火,是异供。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也可以分为这几类:名师,只要有名师,学生就跟着来;教研好加普通老师;AI老师,背后还是非常强大的教研,不过是通过AI实现千人千面的想法而已。

需求方:

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卡介苗。

b:有很多培训机构。全国各类培训机构应该有近40万家。

c:直接面对学生,

g:教育主阵地,全日制学校,公办学校,教育局。

这三个市场都很大。

连接端:

从师生比来看:一对一,一对n,小班,大班,他们的逻辑不太一样。

互联场景:线下场景,线上场景,

我们来看一下未来的第一条曲线,就是“学而思,育而优”这一块。那么它的元素组合是什么样的组合呢?

以数学为代表的科学,再加上教研、小班、线下,其实就是这些供需要素的结合,是学习、思考、培养优秀的“第一曲线”的要素。

好的未来是整个教培行业相对有互联网基因。他们从一开始就通过网站等群招生,一直想用线上的场景代替这些学习和思考训练的元素中的线下场景。这是他们创业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们其实很早就成立了网校。我们用分形创新,在网校的这条曲线中,进入二级S曲线,缩小尺度,放大尺度,一头扎进去,看看它在“学而思网校”领域有哪些创新。

一开始我在做网校,录播,找最好的名师,最好的教研,把他最经典的讲课录下来,填到那个光盘里。理论上剪辑成本为零,只要不卖就行了吧?所以第一个是录播。

后来发现,好是好,一定程度上也能盈利,但这是小而美的生意,做不了多少。因为录播完成率不好。

继续努力。三四年前,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是一个大规模的在线课程,非常受欢迎。嗯,试试这个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大班直播,最后发现完成率不好。大学生中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完成率只有5%到6%。

想想看,作为中小学生,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远不如大学生,完成率极低。这条路也是不通的。

大班直播不好,这样吧,小班直播试试。就一个老师给20个学生直播,反正效果还可以。但最终并没有解决降低成本的问题。这条线下好像没有太大区别。

其中一个叫海边队,独立于“学而思网校”。负责人李锐曾说,2013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邦信把他和另一个负责人叫到他的办公室,说,我们能不能打造这样一个模式,“它有网校的价格,有小班的氛围,也有一对一的效果”。这是个大问题。

独立海边团队会尝试,尝试各种分形,先试出一个“海边双师”模型。试水之后,学而思网校觉得这个模式不错,全面抄袭复制,利用现有优势,于是内部相当于“学而思网校”吃了这个“海边双师”,然后形成了整个“学而思直播”,直播了双师网校这样一个完整的第二曲线。

后来张邦信说,“能不能把线上和线下的优势结合起来,就是让一个好老师在线上给一万个人上课,线下给每个班20个学生上课,然后再提供一个导师给孩子课前预习,课后答疑,从而重新诠释“学”与“学”与“教”与“育”。

双师模式真的是美得惊人,用山友教授的话说。其实我们现在做的教授和徒弟的关系也是双师关系,实际上引领着整个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

我们来看看“学而思网校”的双师直播模式,运用了哪些教学培训行业的元素组合。

首先,在学科方面,它首先尝试了自己最擅长的科学;

师资方面,是名师、教研、普通教师的结合;

在“需求”上,当然一开始是直接面向学生,但在师生比上,是小班和大班相结合;

场景方面,也是线上线下结合。我们来看看这么多元素的组合,实现这样一个直播双师模式的分形迭代创新。

2018年,双师模式完全贯穿。贯穿的标志是什么?一个叫完成率,一个叫续费率。据说这两个指标都达到了92%以上,等于甚至超过了学而思的线下教学。所以这个时候,美好未来这个单一因素就被最大化了。新开学校全部取消面授班,改为双师型班。学而思一直说,不靠口碑的同学是不被尊重的,以前也没做过广告。而从不打广告的学而思,从2018开始,开始了大规模的网校饱和广告战。

那时候大家都去看电梯,大家都去看网站上、公交上、地铁上、学而思网上广告饱和的宣传。于是营收呈现爆发式增长,不到两年就达到了30亿左右,在整个好未来占这个营收的17%,从而建立了第二条曲线。

我也给你讲讲。当然要建立第二条曲线,但是最后会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呢?

我认为,从营收的角度来看,如果能达到第一条曲线的10%到10倍,就有可能建立它的第二条曲线。

整个好未来的分形创新,它进行了那么多的微创新,那么多的各种元素的组合,最后网校的链接长成了整个第二条曲线,用网校里的二次S曲线长成了第二条曲线的整体。

2019财年,未来会在控制线下积极控制扩张速度。好未来财年是1年3月到1年3月,当前财年2019年刚刚结束。专心发展线上业务,主动控制线下发展速度。

从招生速度来看,2019财年在线招生增速分别为1、Q2、Q3、Q4,平均200%。

与之相对应的,线下招生增长率分别为34.4%、36.6%、8%、65,438+08%,平均20%左右。

完美的十倍增长,所以2018年,第一条曲线增速下降,第二条曲线出现十倍增长,这是完美的第一条曲线和第二条曲线的交接。

分形创新在第一条曲线的这个增长拐点发力。在2008年之前,未来“学而思创优”的业务会增长50%以上,然后在2018第一次下降,然后第二条曲线在这个时候会出现爆发式增长,所以它的分形力择时非常好。All in,大型广告活动,2018上线后就开始了,单因子最大化。

使用此步骤进行拆解,以便将来回顾此案例:

首先,从不同的维度对元素进行了分解。最后,它选择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直播双师”模式。

第二,组合创新和内部MVP。其实几个团队同时在做,学而思网校也在做,旁边独立海边团队也在做;

第三,通过完成率和继续率的测试,实现了超常规的增长;

第四,内部学而思网校依靠多年积累,把团队吃到了海边;

第五,最大化单因素,最终突破局面。

第六,成长为独立的第二条曲线。

如何处理创新失败的团队?

对于海边团队,可以说内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定位。海边整个团队中愿意去学而思网校的,直接进入学而思网校,成为相应核心部门的负责人。如果不想进学而思网校,会给你继续创业的机会。比如我之前说的那个李锐,他现在正在尝试这种“一对一的海上直播”,尝试MVP。他认为这也可能是有前途的。

如何处理失败的团队?你对它的态度决定了创新团队到时候会怎么看待你的方法。如果处理得好,大家都觉得特别好,就会不断创新。如果处理不好,大家可能都不敢慢慢创新,所以大家都愿意蜷缩在第一条曲线的主业里。所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一个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机制。

在此,我还想问你几个问题:

如果你当时站在张邦信的角度,当你的线下业务还在蓬勃发展的时候,你会以10%到30%的价格,开启你的线上业务吗,这几乎是颠覆性的。

当自营业务蒸蒸日上的时候,你会把你的教研和你的双师技能全部开放,赋能给同行业的中小型培训机构吗?

当课外辅导行业还在蓬勃发展的时候,你会把你的技能、教学、科研开放给公立学校,让公立学校充分发挥你的技能吗?公立学校的学生都在里面学过。你认为你需要课外辅导吗?

你是张邦信,你会这么做吗?

大家猜猜好未来的下一秒曲线是什么?

我猜可能是它的2B和2G服务。

在第一条曲线和第二条曲线的分形中,其2B业务目前是魔法学校。它的2G服务是智能云。事实上,它已经试图在内部做一个MVP(最小可行产品)和一个独立的组织。这属于这个“需要”元素上的变异组合。

通过魔派和B端业务,进入了这些下沉市场。好的未来到目前为止,* * *开的学习点不多,都是在经济发达的地方。需要通过这种赋能式的合作来打击这种下沉的市场。其实“跟谁学”和“高路”的上市,主要是利用了下沉市场。

那么它的突破点是什么呢?我觉得这40万的中小学培训机构中,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是达成合作关系的,而你要想让大部分和你合作的小B机构真正赚钱,那么你的成长飞轮就转了,你就破点了。

此外,其智能云是面向大众的G端业务。它先进入大城市的薄弱学校,或者先进入“老穷”的地方,就是为了实现国家“教育均衡”和“全纳教育”的理念。我觉得就是在这40万的中小学里,得到了领导的认可,能够得到教育部门的这种持续采购。这时,它也将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好的思维模型不仅能解释过去,还能预测未来,所以我们把这个预测放在这里,案例会不断更新,以后可以做对比测试。

应用场景-个人

再来说说分形创新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场景,以我个人的案例作为小说明。

我出生在革命老区山西吕梁,一个叫石楼县的贫困县。全县只有110000人。

我生活中的一个巨大变化,或者说一个分形,是当我在高中开学典礼上和其他人一样坐在第一排的时候。当时我们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叫白平生,他在这个台上演讲的时候提到了这句话。他说,建国以来,我们石楼县没有一个人考上清华,没有一个人考上北大,没有一个人当过驻外使节。

坐在台下,我把“考上清华”作为自己的任务之一,觉得责无旁贷,责无旁贷。三年的高中生活加上一年的复读生活,可以说都是为了考上清华的目标。

看似一句话,背后很不经意的生长迭代出这样一段经历。

我的创业经历也是。毕业后,我属于“毕业后创业”的案例。但这次创业其实有点偶然。

2005年研究生毕业时,我只是选择不从事政治和科研。我肯定想创业,但是创业方向没定下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我们东校区打网球的时候,遇到了我学生会的一个学长,他正好在那里跑步。我们从1999就认识了,但是好几年没联系了,完全是偶遇。

我问我哥,你现在在干嘛?

哥哥说他在夏令营也在做这样的事情。

我觉得夏令营不错,

过了一会儿,他问我:“要不我们一起做吧?”我说:“好吧,我们一起做吧”。

有了这样一个看似偶然的机会,我创业了。我们的创业项目叫“世纪明德”,就是做中小学生夏令营游学。我在13重点做了这个。这种感觉看似偶然,却是出于感情而生长的。

我们在世纪明德创业十年左右的时候,挂牌了新三板。这时候我们就面临着“第一条曲线和第二条曲线不连续”的问题,我有点困惑。

2016,去北大听山友教授的年中课。当时是偶然的机会,一直不知道该从哪个频道弄张票听。结果我被山友教授和我们的混沌吸引住了,从上课到成为混沌,我一直被这种创新教育着。

这真的是之前完全没有计划的,也不知道这样的东西会怎么成长,所以感觉很奇妙,迭代成长。你要保持这样一种开放的、开放的、进化的、分形的心态,不断的迎接变化,而不是固定的变化,一切都是固定的。事实并非如此,所以一定要保持斜杠青年的开放心态。

课程总结

从刚才对我们思维模式的学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我认为这三个要点,

一、分形创新的要点:

继承是一件永恒的事情,

变异是会改变的东西。

选择:什么样的主动选择或市场选择。

孤立:MVP(最小可行产品)或者一个独立的小组织给自己成长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它很可能成长为第二条曲线。

第二,做分形创新,通常是在企业或者你的个人成长中,一种文化氛围的塑造,一种土壤的塑造,一种环境的塑造,而分形在企业中的真正力量,应该是什么样的实际把握。

它可以是原始第一曲线的子系统,

它也可以是第一曲线的边缘要求,

它也可以是第一曲线的一些元素的变化组合。

草莓时刻

你可以回忆一下第二条曲线的经历,这条曲线不是精心设计的,而是在你自己的人生成长或创业过程中迭代增长的。

正如乔布斯在著名的斯坦福演讲中所说,很多事情你当时没有注意到,但当你回顾历史时,“点连成线”的感觉是非常奇妙的,所以请认真思考一下。

好了,今天的思维模式讲解到此结束。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