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如何收集写作素材
现在的小学生普遍不喜欢作文,害怕作文。写出来的作文要么是谎言、空话太多,要么是老套、枯燥、苍白、缺乏个性。原因是学生心中缺少鲜活的人格素材。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素材,写个性化作文。一、广泛阅读,丰富语言积累俗话说:“读书万卷,下笔如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唱。”这充分说明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课程标准》也强调:“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警句,背诵古今优秀诗词,课后阅读不少于1.4万字。”语文教材也把原来的“基础训练”改成了“积累运用”,可见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多么重要。1,加强背诵,积累语言。对于学生来说,积累语言材料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每天早读时间,我安排学生背诵童谣、童谣、古诗;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中优美的段落。时间长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表达能力就会逐渐提高。脑子里积累的单词多了,不仅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还能促进语言的发展和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形成的语言积累习惯也可以终身受益。2.阅读摘抄有利于语言积累。学生的作文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因为这是创作的源泉。读书可以让学生跨越时空,跨越古今,博采众长。所以我提倡学生有选择地“广泛阅读”。适合学生阅读的童话、寓言、散文等可以作为阅读材料,如学校图书馆、班级的图书馆角、学生家庭保存的书籍等。为了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有效性,鼓励学生从文章中提取精彩片段、精彩词句、成语、格言警句,整理记忆。并随时进行抽查,定期出示自己的语言积累笔记。这样,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作文就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学生倾吐心声,表达真情实感的一种形式。第二,体验生活,丰富生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不一定能写出个性化、有创意的作文。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生活中去体验和思考。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能教育一个人的最好的老师,就是伟大的生命。”所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保存有独特感受的个性化素材。1.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众生花草树木鸟虫鱼兽都是学生写作的好素材。而学生在写作上却无话可说,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因是学生往往对周围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只有引导学生走进多彩的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才能更好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有了活生生的感性经验,才有可能用真实的、充满情感的文字表达出来。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事、物。否则,很多有用的材料会从学生眼皮底下溜走,写文章会重于千斤。比如城市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信息,现代化的游乐场,琳琅满目的商品;农村有广阔的田野,美丽的山川,独特的风土人情等。爸爸妈妈在家里告诉了什么消息?客人来了,聊什么有意义的话题;我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那些新东西;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体验自己做过的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并学会用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明白写作并不神秘,而是用文字再现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寻找语言,语言才有基础和生命力。2.鼓励学生实践,丰富知识。老师也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各种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参观、访问、做客、故事会、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的小制作、家务竞赛、各种智力竞赛等。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中。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接触自然和生活,这可以丰富他们的经验。春天,带他们去春游,去郊外放风筝,享受可爱的春天;夏天带学生去海边玩,享受夏天的温暖;秋天,带学生去郊外享受丰收的喜悦;冬天带学生看大雪纷飞的仙境,和雪人打雪仗。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所以他们的观察也是积极的,真实的,生动的。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活动不仅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良好品质,将作文与生活有机结合。3.勤于记录和丰富自己的感性材料。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不会自然而然地留在学生心中,成为写作素材。所以我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记录自己平日里做的有意义的事,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趣的事。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文笔。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素材可以大大丰富。实践证明,写观察日记是积累个性化作文素材的好形式。由于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作文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每周都有四五篇学生的作文在校园红领巾上播出;屈的《妈妈的脸》发表在《个性化作文》上;《孙文倩访水利》、《王选妙用丝瓜浆》发表在《致富教育》上。陈琳的《看家长会》发表在《现代家庭教育》上,等等。实践证明,学生积累了大量个性化素材,肯定能写出个性化作文。这也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