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船论春联的起源
起源
春联起源于符涛(周代悬挂在大门两侧)
长方形红木板)。据《后汉书·礼记》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写着鬼神申屠、雷宇的名字。“正月初一,桃作入户,神仙有名,百鬼畏之。”故清代《燕京时年》记载:“春联,即符涛也。”五代十国时期,在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对联。《宋史·蜀家史》说:后蜀之主孟昶,请学士辛在红木板上题诗,“因其非工,故佯作诗曰:‘新春来,甲节庆长春’”。这是中国的第二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被称为“符涛”。王安石的诗里有一句“千户总以新桃换旧桃。”到了宋代,桃符由红木板改为纸,称为“春贴”、“春联”。这种习俗起源于宋代,流行于明代。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1]
春联成对出现
在农村或小县城,经常可以看到在特制的彩纸上写春联的习俗:最初的春联是写在红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红木的颜色是红色,寓意吉祥避邪,所以春联大多用红纸书写。但是寺庙里用的是黄纸,家里老人死了。一般年轻一代从那一年起三年内不贴红色春联,而是用白色、绿色和黄三色保存。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用黄纸,第四年服丧期满后恢复红纸。因此,白、绿、黄三对联在一些地方俗称“孝联”、“孝联”或“丁友联”,第一年贴黄联,第二年贴蓝联,第三年贴绿联。有的地方干脆三年不贴对联表达哀思,所以春节贴对联很有必要。
全世界都庆祝春节。所以除了在所有的门口贴春联,猪舍、鸡鸭舍等地方也要贴对联,象征六畜兴旺。格式一般都是鸡鸭成群,牛羊成群,六畜兴旺。还有神仙对联:“灶神”的春联是:天道说好,下界吉祥。意思是灶神最后一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的时候,说的好话多了,从地球回来的时候就更吉祥了,俗称为灶神送行。“土地爷”的春联是:白玉生于土,金长于地。意思是,只要你努力工作,你就能在土地上获得收获。“天地”春联是:天高万物遮,地厚人满。短短10字,囊括了天地间的一切。院子里的大树要贴上“有根的树”,院子里的墙壁要贴上“美丽的春天”,家里炕边的墙壁要贴上“幸福健康”,厨房要贴上“勤俭节约”。
发展
满文还是白色的,清廷春联是用白纸做的,外面包着蓝边,里面嵌着红条。但满族入关时间长,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这种习俗在民国以后逐渐消失。
世界纪录协会记载的世界上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传,四令始开。”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Stein 0610)中记载了这副春联。这封遗书记录了12副写在当年和立春日的春联。此联为第一联,唐代刘所作。成书于开元十一年(723年),比蜀王孟昶的碑文早了240年。“三阳布;”四序首开”打破了“过年余庆,甲节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最早的春联。贴春联的民俗始于宋代,盛行于明代。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他不仅自己写,还经常鼓励朝臣写作。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春联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春联(14)
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建都金陵(南京)后,他命令大臣、官员和老百姓写一副对联,在除夕前贴在门上。他穿着便装,挨家挨户地观看取乐。当时的文人还把对联视为高雅的享受,写春联成为一时的社会时尚。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钜的春联专著《联诗》论述了春联的起源和各种作品的特点。
春联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春联种类繁多,按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联、斗联。“门芯”贴在门板上端中央;“门框对”贴在左右门框上;“横批”贴在过梁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在相应的地方;“斗金”又叫“门扇”,是一种方形菱形,常贴在家具和影壁上。同时,每家每户都要在门上、墙上、门楣上贴“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汉族人由来已久的习俗。据《梦梁璐》记载:“年少时铺店,画桃符,过春节……”;“读书人,无论大小,都要扫地,打扫家庭,换门神,挂钟馗,钉桃子,贴春卡,祭祖。”
唐朝以后,除了和,人们还把唐朝的两位武将秦和尉迟恭当作守门人。相传唐太宗生病,听到外面鬼叫,彻夜不眠。于是他让两位将军手里拿着武器到袖手旁观门口,第二天晚上就没有鬼魂骚扰了。后来,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汉族人中广泛流传。
在宋代,在红木板上写对联是相当普遍的。王安石的诗《一月天》中写道“鞭炮声一岁,春风送暖入屠苏。成千上万的家庭总是以新桃换旧桃,这反映了除夕挂桃符(即今天的春联)的盛况。与此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象征幸福吉祥的桃符写在红纸上,以前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到门神身上,桃符的内容也演变为表达人们对来年吉祥、丰收的美好祝愿。
“春联”一词出现于明朝初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喜欢排场,也喜欢大家族每年除夕贴的桃符,所以想推广。有一年除夕前,他颁布了一道圣旨,要求金陵家家户户在门框上贴上用红纸写的春联,迎接春节的到来。大年初一早上,朱元璋微服出巡,挨家挨户检查春联。每当看到写得好的春联,他都很开心,赞不绝口。朱元璋在视察时看到一家不贴春联,非常生气。他问为什么。侍从回答说:“这是一个从事杀猪切猪的师傅。他过年特别忙,还没来得及请人写信。”朱元璋命人带上笔墨纸砚,为这一家人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之路,一刀斩断是非之根。”写完后,我会继续巡逻。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宫回宫时,又路过这里。他看到屠夫家还没贴他写的春联,就问怎么回事。主人恭敬地回答:“这副春联是皇帝亲笔写的。我们高挂中堂,每天都要烧香。”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命令侍从给这家人三十两银子。可见“春联”的命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用行政命令、颁布诏令的方式在家家户户推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