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地进行节奏训练
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参与体验、投身活动,才能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小学阶段孩子的身心特点是喜欢表现自己,活泼好动,对未知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从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节奏教学的任务来看,其表现为节奏结构简单、生活化、常识化、情景化、富有节奏感。
因此,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的训练要充分把握小学生的这些身心特点,充分分析音乐教材,了解小学音乐教材中节奏教学的特点和任务,将节奏与生活场景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让理论节奏知识变得非常生动、形象。
比如教师可以带学生玩节奏游戏,通过有节奏的肢体动作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满足学生活泼、自我表现、好玩等特点,从而达到训练学生音乐节奏的目的。
比如老师可以用奥尔夫的教学法,把几个学生分成一组,让他们跟着节奏摇摆,或者拍手、跺脚等等。
也可以将学生排成一排或一圈,伸展双手,前后踏步。再比如,将全班分成六组,分别玩时针、分针、秒针,模拟时钟的速度感受节奏。老师也可以创造一些节奏,学生可以根据节奏通过肢体语言模仿。即使学生自己弹奏一些即兴节奏,其他学生模仿表演,也能有效加强小学生的节奏训练。
二,利用诗歌朗诵训练节奏
诗歌不仅词句优美,而且饱含深情,也能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力。诗歌的朗诵本身就要把握一定的节奏,所以小学音乐中的节奏训练也可以用朗诵诗歌的方法。教师可以找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诗词,深情地读或者一起读,增强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朗读诗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随着朗读的节奏用手敲打节奏,让学生更生动直观地感受节奏。
例如:
学生在朗读自己熟悉的诗歌时,不仅加强了对节奏的形象把握,还提高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协调能力。
第三,模仿生活场景训练的节奏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创作音乐,从中取材,取自然的声音、现象、场景等。作为灵感元素,并通过教师的即兴创作将节奏融入生活,将生活化的元素融入节奏教学,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节奏。通过模仿生活场景的节奏训练,让学生在放松的心态下学习节奏。在节奏教学中融入生活场景,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节奏的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直观地掌握节奏知识,加深对节奏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在教学生如何识别音符时,学生可以先找出生活中一些动物的行走姿势,然后根据动物行走的节奏将音符形象化。引导学生模仿公鸡走路“嗒、嗒、嗒、嗒”,小马跑步“嗒、嗒、嗒、嗒”。然后老师根据学生模仿的节拍用器乐演奏。老师也可以不断从生活中挖掘出长短音的不同节奏,用熟悉的“拟声词”引导学生读拍。
比如:
(1) ×× |× | |发音:打鼓(模仿心跳)
(2)××发音:滴答(模仿秒针行走的声音)
(3)×××发音:叩(模仿敲门)
第四,利用各种乐器训练节奏
用乐器训练节奏,学生首先要了解乐器,了解乐器的一般特征,知道如何使用。上课时,让几个学生拿不同的乐器,让一个学生模仿或即兴创作节奏,然后不同的学生用器乐演奏。或者学生用器乐演奏一组节奏,然后其他学生用手敲打。或者,有的同学背诗,有的同学用器乐配音。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可以用同样的器乐即兴创作音长、变化节奏,然后学生现场模仿。还可以使用器乐,结合生活场景,老师演奏不同音符组成的音乐,然后学生根据音乐模拟各种动物的声音或动作,既活跃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反映动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音乐节奏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变成生活化、趣味化、视觉化的形式,通过表演、模仿、游戏等形式展示纯知识,用“动态”的东西展示“静态”的知识,让学生在游戏中、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只有在各种活动游戏中动员学生参与,感受节奏,学习节奏,创造节奏,才能学好节奏,打好节奏基础,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创造能力,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