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入学准备手册

小学入学准备手册

孩子要上小学了,有的妈妈奔波于各种班级,希望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学习小学知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有些妈妈还着手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如何为年轻做准备?让我们看一看?学生准备上小学的手册?好吧!

第一,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的区别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要经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最本质的变化是幼儿园的孩子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由大人保护抚养。他们对社会不负责任。而小学则以学习为主要活动,学习成为孩子对社会的义务。所以家长有必要提前知道?小学和幼儿园有什么区别?。

1.不同的学习时间

幼儿园每天早上集体教学时间1小时左右,其他都是游戏。小学每天有4-5个小时的集体教学时间,比幼儿园多4倍。大一除了一周25节课,还有更多的小组活动,比如周会、体育课、早读、早操、眼保健操、课外兴趣活动等。小学的生活节奏明显比幼儿园快。这些都要求孩子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来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快节奏。

2.不同的生活系统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通过做和玩来积累经验,在周围的生活中学习的只是表面的知识和技能,而小学有严格的大纲和学习目标,教师要根据教育教学计划严格执行。教学方法虽然也力求直观有趣,但很少使用游戏等形式,而以对话、导读、练习为主。游戏中,心智活动的无意和具体形象占了很大比重;而小学阶段的学习,对心理活动的意向性和抽象性要求更高。

3.不同的人际关系

幼儿园老师配备“两教一保”,有老师或保育员时刻在身边,随时解决孩子的困难。小学是5 .6个老师一个班,每个班轮换。孩子需要自己解决一些困难,所以经常会担心一些以前不用担心的小事,比如排便。如果你渴了怎么办?没有老师督促。同时,幼儿园一般有30多名学生,公办小学一般有40多名学生。小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多了,摩擦也会相应增加。除了课内课外,他们在校外也有互动。除了这个班,还有同年级其他班的同学。

4.不同的要求

幼儿园的孩子,家长一般只要求孩子吃好。玩的好就够了。到了小学,父母经常要求我好好写作业,考试考100分。我的孩子会觉得我爸妈以前很关心我,现在这样问我,难道他们不喜欢我吗?所以孩子的情绪也受到影响。

5.不同的学习负担

幼儿园小朋友空手入园,空手出园,没有作业,没有负担。小学生要完成一定量的作业,读作业,抄作业,背作业等。每天,他们必须毫不拖延地按时完成。老师第二天就要考了,会让孩子不舒服。

二、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虽然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有很多不同,但只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同时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孩子就能很快适应小学生活。所以家长不要太担心,应该开始为幼儿入读小学做准备,让孩子顺利入学。

(一)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几乎所有幼儿园的孩子都是在家里由父母照顾,在父母的照顾下生活。孩子能独立支配的活动和事情少,独立生活、自理、独立学习、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差。为此,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孩子独立生活做准备,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1.建立良好的作息规律。

小学每天早上7: 40开学。我们现在就要开始适当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遵守学校作息制度,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保证十个小时左右的睡眠。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有选择、有节制地观看有意义的电视节目,如新闻、动物世界、少儿节目、知识小品、智力竞赛等。,并适当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督促孩子自觉遵守一天的作息时间。

2.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培养孩子?做自己的事?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照顾,学会生存。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自己起床睡觉,自己脱衣服鞋袜,自己铺床盖被子;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大小便;学会洗简单的衣服,如手帕、袜子、餐巾等。学会在活动和游戏前后拿出或放回玩具、书籍等用具。

3.培养孩子的动手学习能力。

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并要求他们保管和整理课桌、书包和文具,根据课程安排准备好第二天需要的学习用品;学会使用剪刀、转笔刀、橡皮等工具,削铅笔,做简单的玩具。

4.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小学以后,孩子每天要面对不同的科目,带回不同的作业任务。要给孩子准备一个活页本,记录每天的专业,也方便家长检查作业和与老师沟通。为了帮助孩子建立任务感,现在家长可以每天给孩子布置一项任务,比如叠衣服、倒垃圾,视执行情况而定,让孩子从一开始被动接受任务过渡到主动完成任务,并在完成的过程中知道不是父母要求我这样做,而是我长大了,我应该做这些事情来帮助孩子建立任务感。另外,孩子要学会照顾自己,树立规则和安全意识。如果我们平时带孩子出去玩,要率先垂范,提醒孩子遵守各种规则,比如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上下楼梯靠右,轮流玩运动器械等。,帮助孩子养成习惯,提高遵守规则的能力。

5.培养孩子服务劳动的能力。

要求孩子参加一些艰苦的劳动,学习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开关门窗,扫地,擦桌椅;学习摆餐具,洗碗,筷子,上菜,收拾桌子。上学后,我很快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值日生,老师的好助手,班里的好干部。

(二)良好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儿童在特定环境下自动执行特定动作的一种特殊倾向。人们常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不仅体现了自身的素质,也影响着自身的发展。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比获取知识重要得多,所以家长要配合学校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1.学问

孩子一上学就接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正规学校教育,在老师的专门指导下学习。学习是他们的基本活动,上课是他们获取知识、技能和培养品德的主要途径。他们放学后愿意学习,爱学习吗?能学好吗?还是变得害怕学习,讨厌学习?受多种因素制约,涉及学习兴趣、欲望、态度、习惯、意志品质。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培养他们。

(1)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兴趣是孩子对某些事物的积极态度。是孩子有意识地去探索一些东西或者从事一些活动的倾向。求知欲是儿童努力认识和探索客观世界,渴望获取知识,无止境地追求真理的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意向活动。孩子总是对身边不了解的事物或现象提出疑问。这是什么?。?为什么?每个人都想知道,每个人都想知道,这是求知欲的表现。孩子一旦有了兴趣和求知欲,就能积极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所以,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他们探索新事物的动力,是促进他们学习新知识、从事活动的精神力量。孩子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的主要工具是书本。父母应该经常给孩子提供一些课外书,这是很有益的。你可以告诉孩子:我识字的时候还能看书,知道很多道理,多好啊!?从而激发孩子对书籍的兴趣。

(2)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

兴趣是学生喜欢学习的前提,但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即认真负责地对待学习,积极努力,不敷衍,不马虎。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正确,决定了学习的结果和效果。学习态度端正的同学可以按时到校,不早退,不迟到,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按时做作业,认真复习。因此,通常需要培养和教育孩子在做好每一件事情时注意认真负责的态度,多与孩子沟通,关心和理解孩子,培养孩子以积极的心态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

(3)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家长会抱怨,孩子上小学太重了,不仅要接送,回家还要辅导。其实孩子是可以自学的。完成作业的关键在于习惯的养成。为了帮助孩子提高独立性,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

①培养孩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首先,我们要信任孩子,把孩子当成小学生,当成大人的孩子;其次,要注意一头一尾,就是在孩子做作业之前,要了解一下孩子的作业内容和工作量,估算一下大概的时间,然后和孩子约定一定要在什么时间之前完成作业。到时候家长检查孩子的作业,不是看内容的正确性,而是看书写的工整和完整,让孩子知道,检查作业的时候,他们的签字不是看我有没有做对,而是看我有没有完成,态度有没有认真。只有仔细认真,才能不出错。如果孩子一入学家长就这么做,学习意识会大大提高,陪读也就不存在了。

②培养孩子珍惜学习时间的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专心学习,珍惜时间的习惯?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把20分钟作为一个学习阶段。在开始学习前,他们要提醒孩子做好一切准备,包括喝水、上厕所、削铅笔、找笔记本等。学习阶段开始的时候,一定要集中精力不要随意离开座位,不允许做任何杂事,即使大人有事,也不能打扰孩子。等到这个学习期结束。大人的这种态度特别有利于培养?学习时间一定要专一?观念,从而养成孩子珍惜学习时间的习惯。当然可以。20分钟的学习时间一到,就应该让孩子休息。可以休息5分钟。超过5分钟不利于孩子在下一个学习周期迅速恢复学习,而不足5分钟不利于孩子消除视力和精神疲劳。休息时,一定要离开办公桌,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但不能躺着或懒洋洋地坐着,这样会影响下一个学习期的精神状态。

(4)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

孩子的早期教育,每个家庭都可以做。给孩子适当正确的早期教育是非常困难的。有些家长过于注重知识性的学习,比如:这是毛,这是手(有放大字),只告诉孩子字的读音,不帮助孩子分析字体。所以孩子以后无论是读书还是写字,都会把这两个字混为一谈。所以,除了知识的传授,家长更应该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6岁儿童的思维能力已经从具体的形象转变为抽象的逻辑,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心理活动要求更高。因此,家长要促进孩子在观察、抽象概括、综合分析、分类判断等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孩子不仅能知道一件事情的结果,还能了解事情变化的具体过程。比如河里有一群鸭子,三只游走了,还剩三只。河里有多少只鸭子?孩子可以回答6,但是怎么算,有的孩子会说?减法?,?6-3=3 ?。这就是孩子思维中的障碍,不能清晰地理解事物变化前后的关系。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帮助孩子理解。谁比谁强,谁知道求谁,谁大谁小?关系,真正掌握解题方法。所有以知识为基础的内容都包含了智力活动的要求。如果父母能在智力要求上抓住机会,那么孩子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智力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千万不要让孩子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家长只是回答结果而不是处理过程。

(5)提高孩子对语言的理解。

小学一年级的前几天,经常会有这样的小插曲:老师让学生回家写五个音节,每个音节写三遍,可孩子们居然写出了各种格式,五个音节写一遍,一个音节写三遍,五遍,甚至一个音节写满了一页。有的孩子干脆一个字都没写,不知道老师布置了作业。出现这种可笑的现象,是因为孩子听不懂老师的语言,只有那些反复提醒才能记住。因此,父母有什么话就多跟孩子说,没有什么话就多重叠,如樊凡绝句等。,并尽量少说或不说幼稚的语言,语言要逐渐精炼复杂。读故事的时候,不要让孩子一问就停下来解释。让孩子阅读全文,根据情节对句子和词汇进行消化和欣赏,自己思考,内化后再提问。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学习一个事物的多种表达方式。比如?爸爸。妈妈和我在家。这是我的家。我的家庭有我的爸爸、妈妈和我。这座漂亮的房子是我的家。?和其他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回答不同的问题。长此以往,孩子会学会举一反三,好处不浅。

在帮助孩子理解语言方面,多布置任务也是促进孩子水平的好形式。家长要每天布置一个任务,从一个条件的任务逐渐过渡到多个指令的任务,为孩子理解语言,尤其是任务型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2.文明与礼仪

入学意味着孩子从家里走到学校,开始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与很多人接触,难免会产生一些纠纷、摩擦和矛盾,这就需要培养孩子的礼貌和举止。那么,如何培养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呢?

(1)养成文明礼貌行为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貌待人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举止。比如,你可以在公交车、船上给老人、孕妇、小孩、病人、残疾人让座,你愿意尽你所能帮助他们;能在各种场合使用礼貌用语(你好。再见。谢谢你。抱歉。请稍候);当你是客人的时候,不要乱跑。不要制造噪音。爱父母是孩子必须要有的道德练习。

(比如在公交车上,大哥哥大姐姐给你和你的孩子让座,除了让孩子说话,写自己的哥哥姐姐?除此之外,还要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儿子,现在哥哥姐姐给你让座了,你长大了怎么办?从小让孩子知道怎么做孩子,让老人让座,也是你的责任。)

(2)学会孝敬父母。

同时,作为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孝顺父母,听从父母长辈的正确教导,讲道理,不任性;听别人说话时,优雅地站着,看着对方;出门或回家时向父母或长辈问好;体贴照顾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礼貌的核心是尊重他人。

(3)友好的同学

这是尊重他人的基本内容之一。家长要教育孩子尊重老师,团结同学,与人友好相处,平等相待,平等待人,不要逞强霸道,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小学生的社会交往扩大了,学生和学生接触多了,纠纷也会增多。那么当孩子和同学之间出现一些小矛盾的时候,也希望家长配合学校的正面引导,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父母要告诉孩子,在集体生活中需要体谅和谦让,互相关心和帮助,不能带?我吗?要居中,任性。每个人在遇到困难或意外时,都需要别人的安慰和帮助,所以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要尽力帮助,不能无动于衷或幸灾乐祸。待人真诚热情大方,不要小心眼,斤斤计较。如果有矛盾,要多检查自己的错误,及时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不要吵架打架,不要憋在心里或形成偏见。让孩子知道与同学团结友爱是集体主义的具体体现。同时,要注意引导孩子不仅要关心自己的亲人、好同学、好伙伴,还要关心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一点一点,让孩子逐渐明白,这个世界有自己的真情实感,经常为别人着想,经常帮助别人,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3.关心集体是社会性的。

如果说班级集体就像一个简化的、具体的小社会,那么,正是在班级集体中,孩子们体验到了自己未来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体会到了如何适应社会,与社会和谐相处,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集体是幼苗扎根的沃土,是雏鸟练就飞翔的天空。

(1)热爱集体

家长要教育孩子关心和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做贡献,支持和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各种比赛,努力创造好成绩,为他人的好成绩而高兴,让孩子知道要为集体争光,而不是为自己炫耀。在给孩子讲遵守纪律的道理时,也要和争取集体荣誉结合起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言行事关集体荣誉,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2)完成集体户口任务。

家长也要教育督促孩子完成集体布置的任务。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重视培养孩子认真的态度和责任感。对一切负责,会让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决定,自己要对自己负责。然后,以后,他要对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三)家长需要注意培养方法

在我们身边,很多父母都喜欢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做比较。?你看,人家考了95分,你怎么考了80分?你看谁从小就是班干部,你为什么不能?这样的话随时都能听到。这些家长没有想好。他们说的话无意识地伤害了他们的孩子。自尊!曾经有个孩子说:我爸爸总说我不如别人,我很想让他做别人的爸爸。?不知道父母听到孩子说这样的话,应该是什么感受?

1.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优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学习的时候,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每个孩子到了终点都会有差异。但只要孩子满怀信心地往前跑,就会得到他的那份成功和满足。所以不要总是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做比较,而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志向、兴趣提出合理的要求和期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这样才能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一直生活在快乐充实的状态中。所以,我们要时刻有赏识教育的意识,让孩子在赏识中健康成长。

2.让孩子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

给孩子包文具,给孩子背书包,看似琐碎,但正是这些琐碎的事情,让我们的孩子学会了推卸责任,逐渐成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很多孩子进入校园后,师生、同学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孩子受了委屈回家告状是必然的。这时,一些家长往往会把孩子领到老师或同学面前理论,甚至会为孩子打抱不平。这样做的结果其实是有害无益的。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都需要学会忍受生活中的坎坷,学会面对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学会乐观的学习。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形成无畏进取的良好品质,更好地服务社会。相反,如果父母过分保护孩子,会让孩子畏缩不前,认为孩子缺乏能力,阻碍孩子成长。这大概不是父母的初衷吧!

3.护理要注意方法

据说有个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个姓李的女人。她女儿总是把铅笔扔掉一半,她一天还能扔掉三四支铅笔,三天用一个练习本,不是丢了就是撕着玩。记者问她平时给孩子准备了多少铅笔和练习本。她随口说:有五六十个!你看,她一次给孩子买五六十支铅笔,五六十本书。她可能是为了省事,但这不就是给孩子糟蹋东西犯错做准备吗?

其实这些家长大多认为这是小事,帮助孩子,甚至是尽父母之责?责任?。但是,不知道这些家长在这种特殊中不知不觉地侵蚀着孩子的责任心、节俭和自理能力?在乎吗?不仅对孩子的童年成长不利,对孩子的终身发展也不利。

4.及时和班主任沟通。

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家里到学校,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在新环境下,孩子可能会有很多不适。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及时捕捉这些新信息。而和班主任沟通是了解这种情况的最好方法。但是有些家长更倾向于关注孩子的学习。其实对于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心理变化、自理能力、与人相处才是更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些方面有问题,可以和班主任一起想办法解决。

(四)激发孩子对新校园的向往。

根据相关科学研究,孩子到六岁左右,心理、身体等各方面基本都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资格。在这个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孩子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新的书籍、新的书包、新的铅笔盒、红领巾等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上学欲望,无时无刻不表现出成为小学生的良好心情。

1.启发孩子做一个小学生。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该仔细观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起热情地迎接他们的新生活。比如,夫妻俩故意用羡慕的语气对孩子说:?真神奇,宝宝长大了,马上就要成为小学生了。?让孩子有做小学生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2.提前带孩子去小学校园。

利用假期或散步的机会,家长带孩子到小学校园熟悉环境,并借机诱导孩子:这个学校多漂亮,多干净啊!这里的老师都很博学。他们教孩子们读书、数数、唱歌、跳舞和学习知识。在这里学习,你会变得更聪明,更有能力,就像你的弟弟妹妹一样。?

3.激发孩子学习知识的热情。

当孩子拿着一本书缠着你讲故事的时候,老师或者家长会趁机告诉他:等你上了小学,你就可以自己看故事了。那时候,终于可以做爸爸妈妈的老师了,可以给爸爸妈妈讲故事了。?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对知识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