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重视和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学科性质的责任,也是历史赋予的神圣责任。中国传统文化多姿多彩,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文、诗词、曲赋的内容可谓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时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读古文、背古诗,吸收古代思想的精华,让他们走进迷人的童话、优美的诗歌、精彩的小说,去体验美好的生活情趣。学生在阅读和学习成语故事中积累语言,在学习童话中感受神奇,在浏览和学习寓言中明白道理。让同学们阅读神奇的科学、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生等故事,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和文明的传播,不禁由衷地赞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知识,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神奇和美好。作为教师,教给学生一些相对简单易懂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对吸引学生上课,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有很大帮助。

1.教授汉字形体,理解汉字之美

汉字是学生学习汉语的基础,是汉族先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是中华文化的产物。如何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汉字可分为声、借、知。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些事情告诉离开学校的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对汉字感到厌烦,甚至厌烦。所以,我们不妨在他们学习汉字的时候,给他们讲一个关于汉字的小故事。比如“家”字里的“猪”,就是今天的“猪”,但意思不一样。今天“猪”代表脏和笨,但是古人造“家”字的时候,把“猪”放在下面。为什么?中国人自古就爱猪,也喜欢养猪,吃猪肉。其实古人眼中的猪是聪明勇敢的。

再如:汉字表达思想和思想感情都是发自内心的(或者说是内心的变形),如:思、忘、忠、恕、怨、哀、忆、烦、乐、敬...这是古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先人认为心是思考的器官,心是思考的器官。再比如,在低年级的看图识字教学中,图画和文字有一些相似之处,所以学习时要先把图画展示出来,再和文字对比,便于学生记忆字形。通过这样,学生不仅对汉字感兴趣,而且对古人的智慧由衷赞叹,所以愿意学习。

2.讲授古诗词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古诗词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流传下来,既是诗人才华的展示,也是诗人远大的志向和抱负。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虽然多次受到投降主义者的打击,但他的爱国志气从未动摇,至死仍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体现那个时代的精神。他的诗歌风格豪放豪放,多首被选入教材,如《示子》、《十一月四日的风波》等,都充满了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一方面是他向往万里从军,用生命报国的崇高理想;另一方面,是他的壮志难酬,志愿无门的悲愤。通过古诗词词义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一些关于陆游的资料,对诗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当然,在谈古诗词之前,学生对它的理解可能只是手中的资料,无法从内心深处去欣赏。但是当我们教完古诗词,再回来重读一遍陆游的资料,学生就会有更深的理解。这个时候,我们不妨介绍一些其他风格相近的诗歌给学生,供他们选择阅读。这样,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在理解内容和诗人感情上也下了一番功夫。

3.阅读古典诗词,完善人格和品行

众所周知,圣紫晶是中国古老的历史文明留给每一个中国人的遗产。篇幅虽短,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它易于阅读和普及。据说已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它教导我们要孝顺父母,友好对待兄弟,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圣紫晶不仅有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还有天文地理历史常识。

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读三字经。刚开始只是觉得很容易上口,没太在意。但是时间长了,我发现学生的知识积累是逐渐丰富的。原因在于圣紫晶的阅读。因此,阅读三字经已成为一项良好的素质教育任务。与其他作业不同的是,它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组织学生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谈谈自己在阅读三字经中的收获。例如,“孟母曾经选择一个邻居。”它讲述了孟母为孟子发展的三个邻居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而“玉不啄,不成器。不学而不知义的人告诉我们,环境重要,但自己的努力更重要。通过圣紫晶的阅读,学生们不仅吸收了很多知识,还知道了很多关于做人的道理。

当然,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限于这些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教会学生去感受和理解,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极其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资源,可供我们挖掘和开发。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