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公民课”?
公民教育
公民的概念不是中国固有的,而是从西方传入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柏拉图的“国家篇”和“法律篇”都对公民教育进行了阐述,认为公民教育是国家组织的重要基础。罗马* * *和《时代》之后,到16世纪,公民教育随着民族思想在欧洲蓬勃发展。“国家大规模承担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培训的学校设施”始于19世纪。此后,公民教育不仅成为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主要目标。
什么是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早在1924,张立民就明确阐述了这一点:
总结一下,就是培养见多识广的公民;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启发和提高社会的常识和思想,养成适合现代生活的习惯。
在生活习惯现代化的今天,公民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权利和义务的教育。
民国初年——公民教育的黄金时代
早在民国初年,公民教育就开始在基础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它并没有被命名为“公民教育”,而是作为修身教育的组成部分。1912年,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提出了“以公民道德为骨干”的教育方针,将“公民道德教育”作为“五育”之首。
1917,中国第一本公民教育教材出版。这份《公民须知》以“公民”命名,旨在进行公民教育。当时学校课程有修身课,类似于今天的德育课。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修身课“也是教给公民的”,这本教材是给国民学校修身的学生看的。
之后的修身教科书逐渐弱化道德教育,更加注重公民教育。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 *与中国》系列教材中的“新修身教材”明确提出“本书以培养* * *和人民的道德为宗旨,注重独立、自尊、爱国、乐群的价值观”,这与过去为承接传统儒家教育而设置的修身课程明显不同。
除了“新修身课本”,同时期的语文课本,也就是今天的语文课,也部分承担了公民教育的责任。当时高中(也就是小学高年级)课本第一课的题目是“国体与政权”,初中(也就是小学低年级)有“民主国家”、“法律”、“司法”、“行政”、“选举权”等课程。
从65438年到0924年,修身教育在内容和名称上转变为公民教育。公民课程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公民的核心,语文原版教材所承担的公民教育功能自此被弱化。
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试图以党教取代公民教育,在公民科目中增加了三民主义科目,后合并更名为党义。由于受到教育界的普遍抵制和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危机,“当益课”仅在三年后就被忍痛取消。但在此之后,三民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逐渐渗透到教科书中。
抗战爆发后,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一度实行“国标”,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营出版业不再被允许编写教科书。由于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介入和党性教育的侵蚀、污染和异化,公民教育的黄金时代已不能重现。
不存在垄断的教科书出版市场。
20世纪40年代以前,政府没有垄断教科书出版行业。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店、明凯书店、世界书店等四家出版社组织自己的人员编辑发行教材,基本瓜分了整个教材市场。政府只靠课程大纲给出版社定大方向,自己不编辑发行教材。
直到1940年代,官方中正书店才介入教科书的编辑印刷。但还是和私人合作,不存在垄断。
在这个前提下,各个出版社可以相对独立地编写公民教育教材,单一的思想灌输是无法实现的。
硕士小学课本
竞争激烈的教材出版市场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市场规律驱动出版社提高图书质量,中小学教材编辑有很多大师参与。
虽然是中小学公民教育,但是有蔡元培这样的教育家,有张元济这样的出版巨擘,有周毓生这样的法学家参与教材编辑。
明凯书店的小学和大学语文课本,12册,都是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图。
当然,大师操纵的作品质量是有保证的。
启发公民的常识
公民教育是在几千年帝制的老土壤上培育新花的最重要的肥料之一。无论从其社会影响还是先进内容来看,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所写的公民常识都可以说是催人奋进。
1912的《* * *语文课本新修养》在小学课本的“自由”一课是这样说的:
“人类,天赋才能自由也。有身体的自由,有思想的自由,有信仰的自由。
如果身体是自由的,就不会犯罪,没有人能约束我的身体。思想自由,若有话语权,若有版权,若有版权,均归本人所有,他人不得侵犯。信仰自由的人,我所信仰的宗教,不能被国力所逼。如果丈夫与国家和谐相处,我们就能从自由权中受益。然而,一个自由的人是受法律约束的。
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名誉应该是宝贵的,尤其不应该干涉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名誉。阻碍他人者,即游离于法律之外者。"
1912《中华民国语文新教材》高中教材第一册第一课是《国体与政体》;
“有两种国家制度,即君主和民主。继承王位的是君主政体,不掌握王位的是君主政体,由人民选举总统的是民主政体。
政府有两种形式,专制和宪政。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垄断政权,这是专制。政权分为几部分,是宪政国家。
宪政国家的政权大致分为三部分:立法属于议院,司法属于法院,行政属于政府,各有各的权限,一切由宪法决定。
世界各国都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宪政制,因历史不同而不同。但君主专制并不适合当今世界,幸存者寥寥无几。"
1924出版的《新学制公民教科书》(小学高级教科书)在《善政》一课中说:
“好的官员和好的法律是一个好政府的推动力。但最重要的推动力是善良的人们。好人应该怎么做?一个善良的人应该做的是时刻关心和监督政治事务。在选举的时候,人民当然应该认真投票;选举结束后,我们也要随时监督国会和政府。国会和政府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人民的监督,所以国会不敢决定违背民意的法律,政府也不敢做违背民意的事情。这样,好官良法自然会出现。因此,如果人们想要有一个好政府,他们不需要指望别人,只要他们愿意不时关心和监督政治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