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有什么特点?
1,外向问题行为,这是一种直接干扰课堂正常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如:吵架、推搡、追逐、嬉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换座位、传纸条等过度亲密行为;大声笑、发出奇怪的声音、大声敲打、做奇怪的动作等故意引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鲁、顶撞老师、不服从命令等盲目叛逆行为。
2.内向型问题行为,不易察觉,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虽然没有直接威胁到课堂纪律和他人的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有很大影响,对学生的个人人格发展也有很大危害。
主要表现为上课走神、发呆等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涂写、抄袭作业等马虎行为;厌恶行为,如害怕提问、抑郁和孤独;紧张、活动频繁等不负责任的行为。
扩展数据
反措施
1,人际交往策略
人际交往作为一种课堂管理策略,旨在实现师生真诚了解对方行为的真实原因,消除师生之间因交往而对对方行为的误解,达成对对方行为的理解和认识。
课堂管理的人际沟通策略主要包括倾听和诉说、信任和责任。人际交往的关键在于:积极倾听,了解课堂问题行为的真正原因;相信学生有能力改善自己的行为,让他们为行为改善承担真正的责任。
2、强化策略
强化作为一种课堂管理策略,其基本假设是课堂行为是强化的产物。课堂行为的维持或纠正可以通过操纵强化来实现。主要是正强化和负强化的相互转化。因为学生的良好行为一旦被鼓励或表扬,就会得到强化,逐渐巩固,这就是正强化。
同时,通过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有意忽略课堂问题行为可以抑制或终止其他问题行为,这是负强化。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的相互转化,实现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
具体方法有很多。当学生有良好的行为时,教师可以通过口头表扬、肢体接触(如摸摸他们的头、安排一下他们的肩膀)、提供更好的条件或更多的机会来鼓励和加强学生。
当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可以采用转移学生注意力、去除媒介、有意忽略、发信号、运用幽默等方法及时制止问题行为。对于一些严重且难以制止的问题行为,可以适当采取一些处罚措施。
百度百科-课堂问题行为
百度百科-问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