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习工具的作用
一、学校工具摆放整齐有序。
因为小学低年级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节课最简单的操作,前后也就五分钟左右。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过程,也冲淡了课堂气氛,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要求学生在教学中整理好他们的学习工具。让学生把学习工具放在书桌前面,听完要点后让他们重新开始。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工具才能准确及时的获取这类学习工具。比如学习“比较”的时候,让学生先放五朵花,学生可以在桌子前面摆放整齐的学习工具里迅速得到自己需要的花。然后我让学生在花下面放三个小圆盘,学生完成要求比较快。这样学生就可以有条不紊的操作,从原来的“乱、哄、慢”到“静、快、匀”。
第二,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具和学习工具。
在教学中,对于不同的操作主体,教学工具的选择应该是不同的。教师演示的教具要大一些,让所有学生都能看清楚,颜色要鲜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使用的学习工具可以更简单,避免无关属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移动教具,因为移动教具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将主体与背景分开,使主体更加突出。同时,活动教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掌握教学内容的精髓。
第三,抓住使用教学工具的机会,总结操作方法。
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大多数学生觉得难学的内容。学具操作最重要的过程,可以突出课堂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反映量与量之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性认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掌握计算方法和算法,实现质的飞跃。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和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和规则,设计学生操作时要观察和思考的问题;其次,适时将学生动手操作引入课堂,灵活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目的性、务实性,避免流于形式。例如,“双重理解”就是高二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时设计了以下操作:让学生在第一排放两个小圆盘(强调两个圆盘是一个,第二排叠在一起的两个圆盘是一个,所以放五份(强调两份,放五份)。放好后,学生问:“第一排的两个是什么?”第二行有多少份?"学生回答后强调:"第二行有三份,所以第二行是第一行的五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五个二。“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学生们专注于一份是什么,几份是什么,并清楚地理解了时代的意义。然后,让他们用实物卡片练习相应的操作,巩固了他们对时间的理解。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习工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指导他们结合运算过程总结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将所解决的问题与运算过程脱节,无法用语言正确描述过程。刚开始引导他们放学习工具,一句一句教,逐渐让他们一边放学习工具一边讲计算,看问题。
第四,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生可以通过课内操作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可以巩固课内知识,充分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的课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尺子感知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桌找几厘米,通过寻找测量,把课堂上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了解了三维图形的特点后,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仅由线条组成的三维图形,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三维图形。课后,学生可以用橡皮泥、面团、泥巴制作各种三维物体,带到学校展示,充满了学生的兴趣。
由此可见,合理使用教具和学习工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