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第一,口算的思路要和口算的思路步调一致。
口算是“心算口算”,是一种以思维和语言为基础,得出结果的计算方法。口算在整个计算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估算和简单计算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基础。但是,在课堂改革中,有些老师要求学生不要用口算的思路,而要用“笔算口算”的思路,这不过是学生把笔算的思路应用到口算上。试想,当数字很大的时候,学生这样做口算可以吗?但是真正的口算思想和口算观念在这里擦肩而过,说明口算思想和口算观念是不合拍的,重视口算成了彻头彻尾的空话。这必然导致学生口算能力的后天不良发展,对学生后续学习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加强与口算方法同步的训练,注重学生做口算时对基本算法的理解和执行,注重学生口算思想的内化,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口算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真正的口算方法,感受口算在口算中的价值,引发学生正确做口算的需求。
第二,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口算、笔算、估算的和谐统一。
口算、笔算、估算都是小学数学计算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加强口算,重视估算”,“能够估算运算结果,并说明结果的合理性”,“能够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说明估算过程”,“能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这些都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估算教学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优化学生的估算策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估算与口算、笔算有着密切的关系。口算和笔算往往能为估算提供充足的“素材”,进而促进口算和笔算的熟练程度。估算可以看作是一种重要的计算策略。它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工具,也是精确计算的重要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它们不能孤立存在。因此,在计算实践中,要加强口算,实施笔算,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估算技能,形成估算技能,养成用估算验证精细笔算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积极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
1.创设的情境应与学生的现有生活紧密结合。
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还是很有必要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感受新知识。这种设计使计算课开始摆脱“枯燥乏味”,增加“生动有趣”,将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将复习旧知识与引入新课有机结合,为开发新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七的乘法,老师提出每只瓢虫的壳上有七个黑点。你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找到了“七”?经过讨论,学生们得出结论,有七种颜色,七巧板,一周七天等等。学完7的乘法口诀后,老师用小故事指导学生记忆:孙悟空在高炉里待了“7749天”,...不管“七七二一”...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既有趣又实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的情境要便于学生探究和理解计算。
创设情境不能只是表面上生动新颖,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和削弱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情境创设是手段,不是目的。在创设情境时,便于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理解推理。比如高一第一学期的“进位加法”是9+5=时,可以创设一个小猴子买桃子的情境。盒子有10个方块,里面有9个桃子,外面有5个桃子,那么有几个呢?这种情况便于学生通过操作探索计算方法。盒子里的十个正方形很容易让学生想到十加四的方法。如果把这种情况下有格子的箱子换成篮子,效果会大不一样。重要的是要创设情境为计算教学服务,千万不要为了创造而创造。
3.主题地图的创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专题地图的创建和情景的创建是一样的,给新课改中的计算教学带来了活力。它改变了传统计算教学的单调乏味,使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但是,专题地图的丰富性也需要我们教师理性思考,合理引导,否则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计算教学需要根据主题图创建场景,更重要的是合理使用教材中的主题图。计算教学中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分析所提供的数学信息与所要问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一旦他们偏离了这个中心,计算教学就会失去方向。
第四,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提高计算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来教学。".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并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是从自己对教材的掌握、对知识的理解等“主观愿望”出发来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按照课前预设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同虚设、形同虚设。比如在“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忽略了有的学生可能已经能熟练背诵“6的乘法口诀”,以至于当学生提出要用乘法口诀时,老师会说“乘法口诀还没学过”;或者有的学生熟练背诵“6的乘法口诀”时,后面的教学不知从何入手,或者无视学生的学习经验,盲目按自己的计划进行教学,必然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出发点,从学生的角度组织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机智地调整教学程序,关注课堂生成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实而有效。
第五,处理好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关系。
算法多样化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通过让学生尝试算法多样化,不仅拓宽了他们的思路,也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可以改变自己,增强理解。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算法的多样性,过分求新求异,过分尊重学生个性化但不一定简单的算法,则不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只有在算法多样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总结,对算法进行适当优化,才能形成更高效的计算方法。比如在“两位数加减(不进位)”的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如何计算“43+31”时,学生想出了以下算法:算法一:用计数器计算,先在计数器上拨43,再在一位上拨1,第十位上拨3,得到74;算法二:40+30是70,3+1是4,70+4是74;算法三:43+30是73,73+1是74;算法四:43+1是44,44+30是74;算法五:先把单位和第十位对齐,那么单位上的3+1就是4,第十位的4+3就是7,也就是74,以此类推。老师不要忙着评价,先肯定学生的想法,再问: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单更有用?进一步引导他们分析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实现算法的自优化。计算教学既要体现算法的多样性,又要优化算法。但优化的过程要交给学生,让他们体验对查询结果的进一步优化筛选,培养他们优化筛选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6.设计多样化的实训是提高计算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实践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是形成技能、技巧和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是检验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有力措施。教师要根据计算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及时发现错误,加以改正,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设计一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的有针对性的习题,对学生正确掌握计算方法和表格技巧非常重要。
七、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正确计算的可靠保证,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尤为重要。首先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数字和符号,看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内在联系是什么。然后明确他们的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比较,选择,确定合适的计算方法。最后,我开始计算。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计算时要求学生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思维冷静,计算耐心。三是养成自查的习惯。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检查计算的方法,要求学生在计算后检验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逐步养成自觉检查、核对、纠错的良好习惯。
总之,要从计算教学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为低年级的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童趣和活力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受和热爱学习,让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让计算课堂让学生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