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的人物经历
胡在这个不知疲倦的善良和启发人们智慧的家庭里度过了童年,从小就养成了直爽刚烈的性格。5岁进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10岁因跳班学习成绩优异被南洋公学(中学)录取。但因为年纪太小太幼稚,初一的时候骑着楼梯扶手在楼下溜冰,因为和校长发生冲突被送回小学。中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参加无锡理化研究会,并入上海震旦大学预科。1909,胡作为第一批留美学生被录取。同年进入哈佛大学物理系。在大学期间,他热爱运动,并成为哈佛大学足球队的一员。
1913大学毕业,获哈佛研究院奖学金,在W Duane教授指导下从事镭提纯工作,在亨廷顿肿瘤医院从事癌症放射的临床治疗。
1914获得硕士学位后,在杜安教授的指导下学习X射线光谱学,1918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随即回国。在胡刚回美国期间,他精心选择了数学和物理中的哪一门学科来学习。他还热爱数学、物理和化学。
出于科技救国、实业救国的志向,他认为物理学不仅是庄严科学的典范,而且与工程生产工业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决心学习物理学。
他在1913-1914从事镭提纯和临床放射治疗工作,践行了科学最终要为人类幸福服务的信念。
1914胡调到当时物理学的前沿领域进行实验研究。他与Duane教授合作研究X射线k线系统与化学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
其重要学术成果如下:1 .用布拉格法精确测量了原子序数25 ~ 34的元素k线的临界吸收波长。他绘制了电子速度和原子序数,提高了莫斯利定律的精度,验证了X射线的临界吸收频率、吸收器中的临界电离频率、X射线管中激发电子能量决定的临界X射线频率和最高特征发射频率都相等。2.首次在X射线频率范围内测量了光电子在不同方向的速度分布、X射线散射的空间分布及其光谱特性,阐明了选择性光电效应和选择性散射的存在,确定了X射线光电子的最大发射速度。这些成果对于确定X射线光谱项的结构,揭示原子发射X射线的机制,了解原子内层的电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胡在1918完成博士论文后,杜安曾多次希望他能留下来继续合作研究。为了报效祖国,他毅然离开哈佛大学。1965438+胡刚于2008年秋回国。他明白中国的科学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他没有条件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继续他的实验研究。但为了救国,科学和科学教育必须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于是他潜心办学,教书育人。
从1918在南京师范学校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物理实验室。物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必须有实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物理学家,这是他不可动摇的信念。据老校友回忆,东南大学和他兼职的上海大同大学在1920有一个很好的学生物理实验室。
1923 12月12日夜,东南大学理化楼起火,实验仪器被纵火。当天,胡乘火车赶到上海,向大同大学借用理化仪器,并立即乘汽车带回南京,使学生们的实验不致受到耽误。刚来南京师范大学当教授的时候,他是全系唯一的教授,也是唯一一个教书做实验的。他也在上海教书,所以一周三天在南京和上海教书。他的家人一直住在上海,在南京期间,他一个人住在中国科学社的图书馆(他是中国科学社的理事兼图书管理员)。在他的学生中,有吴、、、、、刘纲、史、顾景辉、钱等一大批为我国科学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著名科学家。早在1916年,胡就在美国参与了中国科学社的创建,并在中国科学社所办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地球电象》、《潜在命名方案》等多篇论文,这是他最早倡导和宣传科学的努力。
1918年回国后,他是中国科学社术语审查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关注的是势、熵等大量名词的命名,以及计量的市政单位(如时间秒、1市尺= 1/3m、1市金= 1/)。30年代初,他还和胡在一起吗?冯主编初中物理教材。1926任厦大理学院院长,聘请蒋立夫(数学)、张(化学)、(生物)负责理学院各系工作,使理学院步入正式阶段。同年,鲁迅先生也受聘于文学院。这些著名的学者让厦大立刻名声大噪。
65438-0928年,协助丁建立中国第一个物理研究所——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并在该所任专职研究员。65438-0936年参加中国科学社年会后,胡刚伤寒病痊愈,昏迷了整整一个月,住进了上海市红十字会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当时他最好的朋友竺可桢(哈佛大学的同学,科学社的同事,东南大学的同事)被任命为浙大校长。他多次去医院,力劝刚刚恢复理智的胡和他一起办一所学校。如果胡不去,绝不会接受竺可桢的任命。在国民党承诺不干涉党务办学后,胡决定接受浙江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的任命,全力办好浙江大学。
65438-0936年,胡刚复职浙大理学院院长后,广纳贤才,大大加强了理学院的师资力量。次年,抗日战争爆发,浙大内迁。即使在抗日战争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浙江大学也迅速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尤其是浙江大学理学院。得益于他的努力,他亲力亲为,认真负责,把理学院搞得很有特色。当时各个系不仅教学工作出色,科研工作也开展得轰轰烈烈,各个系每周都有科学报告会。为了倡导认真学习的求是精神和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他还亲自给全校师生作了报告,讲述了伽利略、牛顿、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和贡献,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灌输学生学习他们不畏强暴、坚持科学真理的伟大精神。他认为,一所大学有义务向周围社区传播科学和文化,因此向当地人民播种科学种子和普及科学知识,鼓励各部门普及科研成果,并要求各部门在大学校庆时向公众开放实验室,安排各种科学实验,丰富直观的自然现象,用认真的解释使人民理解和应用科学。时至今日,遵义、湄潭的人们还在谈论浙大在理科教育中播下的种子,如今已经生根、开花、结果。在浙大期间,他专门为理科生开设了一门“高等物理”的课程,加深他们对物理的理解,培养他们对边缘科学的兴趣。
胡的成功办学实践,始终是聘请水平高、关心学生的优秀教授为先。浙大搬迁到贵州遵义、湄潭的6年里,原来的教授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很安心。还聘请了数学系的蒋硕民、徐瑞云,物理系的、丁,化学系的王宝仁、,生物系的罗宗洛、钟崇信、蒋,阵容大为增强。其次,他认为要请到好的教授,需要好的书,好的仪器设备。当时王宝仁辞去了同济大学理学院院长的职务,成了浙大化学系的系主任,因为浙大化学系的科研条件不错,理学院各个系的图书设备也很好。胡的科学教育思想强调在通才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基础理论和实验训练,因材施教,要求开好基础课和反映科学前沿的课程。他一直强调工科师生要有很强的理科基础。一方面加强实验研究设备,另一方面为自己制作教学科研用的装置。有好的金工、玻璃吹制、玻璃研磨、无线电电子车间,邀请高级技师和青年助教参加车间实习和实验技术教育。他要求学生在选课时和他一起签名。他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特长、优缺点做出最佳选择,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或进行跨学科研究。这种对理学院每个学生的面试,往往会持续半个多小时,甚至半天。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物理系不仅培养了程、、、等一大批物理学家,还培养了梅哲南等一批从事生物物理研究的高级人才。桐油灯下,造就了一批教员。
抗日战争时期,胡一直担任迁校委员会的领导。每次搬到学校,他总是找校址,借房子,布置校舍,安排图书仪器的运输,安排交通工具疏散人群。凭着他的体力和毅力,别人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他居然做到了。浙大在不耽误开课的情况下搬了几次家,书和仪器一个都没丢,就是两个案例。他忽视个人利益,对邪恶无所畏惧。他克服土匪绑架、国民党党棍诬陷等各种艰难险阻,使学校几经搬迁,建成了湄潭物理楼。
学校搬迁到江西太和时,赣江还没发大水,他就带领农民工修了一条长达10公里的大堤,每天都有人看到他在工地巡逻。第二年赣江发大水时,浙大已经迁到广西宜山,大堤保护了太和的大片农田。当地人称大堤为浙大或钢堤。学校迁到遵义、湄潭、永兴时,他和儿子以儿子的身高为尺子,丈量湄潭周边梅江的水位差,试图在梅江上建一座小水电站发电治水,抗战胜利后放弃。从65438年到0946年,胡被委派带领学生到英国学习雷达技术,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雷达高科技人才。
在英国期间,他每周都去剑桥听课,听微波原理,听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统计力学等以前没有正式学过的课程。他的伤寒后遗症(双耳失聪)在战后冬天没有暖气条件的英国更是雪上加霜,以至于每次坐在班级前排几乎听不见。
65438年到0948年,他参观了美国战后的科学研究,特别是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的进展。1948 165438+10月回杭州。不久,他和竺可桢一起到达上海,坚决抵制当局要求他们撤到台湾省,留在大陆的安排。1950上海大同大学解体后,辞去大同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教务处职务,应茅以升之邀,赴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北洋大学任教。
1952,院系调整,他被聘为南开大学物理系教授。在北洋大学和南开大学期间,他教授了光学、近代物理、X射线金相学等多门课程。为了教好陌生的冶金学,有一段时间他每周都从天津坐火车来北京听国内金属物理学家讲授的冶金学课程。
1963年,他到东北考察,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做了一个名为《科学实验》的报告,这是他一生中做的最后一个报告。从65438到0966,他患有严重的肾病。手术取出肾结石后肾炎复发,于2月1966在天津总医院去世。享年74岁。生病期间,他写了一张写有“傲骨体”四个大字的纸,一直放在书桌抽屉里,直到去世。这四个字是有骨气的爱国知识分子,是中国科学教育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