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开展综合活动的积极性

一,教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很多学校教师普遍工作积极性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为:

经常旷工或无故请假,早退,迟到等。;工作松懈,责任心不强,不认真备课上课,得过且过;工作上互相推诿,斤斤计较,不计轻重,缺乏大局意识;缺乏活力,被动学习,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知识结构老化,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不足。

实践证明,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保证,科学、民主、高效的管理制度尤其是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管理者应该采取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科学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

二,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有效措施

1.满足教师最基本的需求。

生存、安全、归属感的需求属于人的低级需求,但却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也是学校管理者容易忽视的需求。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应该为师生提供优美的自然环境,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花草树木必不可少,还有草坪、流水、假山等。尽可能多的被创造出来。校训、标语、报刊专栏、橱窗能体现校风,突出学校文化。即使学校条件简陋,一条铺得很好的石板路,一个花木丛中的善意小招牌,路边墙上的“温馨提示”,都能体现学校管理的人性化和品味化特点。

改善教师办公条件,满足教师办公需求。比如办公室配备空调等设备,为教师提供“冬暖夏凉”的办公环境。窗台上的一盆绿花,墙上挂的一个小钟,看似不经意,却能给老师带来温暖和愉悦。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办公氛围,能给教师带来归属感,给他们一个好心情,让他们有一个好的工作态度。这种效果不会自然产生,需要管理者刻意设计,积极倡导,通过管理逐步形成。再比如,学校可以每年给老师安排定期体检,消除他们对工作的健康顾虑。

关心教师的生活,为他们提供愉快的工作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看似是小问题,但却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满足了教师最基本的需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首要环节。

2.给予教师足够的人文关怀。

现在有一种说法:“不健康的老师,不断在生产不健康的学生”。当今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状况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他们背负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

首先是职业压力的困扰。表现为:考试压力太大,人际关系太紧张,工作量大,让老师不堪重负。

二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加剧。倦怠是指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情绪衰竭、人格解体、成就感低。情绪衰竭是指教师个人工作热情的枯竭,是一种极度情绪疲劳的状态;人格解体是指教师对学生表现出冷漠和消极的行为,尽可能疏远学生;成就感低意味着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缺乏更高的追求。

于是,一轮又一轮的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挑战。今天,以新课程为载体的课程改革正逐渐走向校园。作为学校领域的一场“革命”,在扬弃旧教育观念的同时,也强烈冲击着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教师,考验着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发展能力,制约着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教师来说,每一次教学改革,其实都意味着对自己过去的否定,对自己教育理念和行为的超越,这无疑是一个精神体验的过程。

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关注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学生的生命价值,而很少关注教师本身的生命价值。可以说,对教师本身的人文关怀是当今教育的一个“盲点”。表现为:重视以纪律约束教师,忽视教师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反思;重视教师专业发展,轻视个人发展。估计每年有120左右的教师自杀案件被媒体永久曝光,而更多的案件没有被媒体反映,部分案件被官方删除屏蔽。

现代学校管理正从过去的法制化、制度化向今天的人性化、人本化转变。管理者要做教师的心理“按摩师”,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是满足老师尊重的需要。

3.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学校领导必须明白,“关爱教师生活”满足的是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关爱教师心理”满足的是尊重需求,“关爱教师成长”满足的是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这才是教师的终极需求。教师都有专业发展和实现人生理想的愿望。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得到提升,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学校领导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深造、培训和评估的机会。要建立科学、客观、公正、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校长的主要任务不是管理老师,而是为老师搭建舞台。“让老师觉得自己在领导的领导,才是最有见识的领导”。这种类型的领导者通常着眼于大局,保证重大事件的方向,他们虽然关注教师的具体工作,但不会过多干预,并能以适当的方式为教师的具体工作创造便利条件。管理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实现“不管”,也就是说,使教师能够管理自己。学校要树立名师,用名师来宣传名校,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提倡“学术休假”,即组织部分教师到外面学习,可以激活“一潭死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培养教师对学校的感情,让他们“以我是这个学校的老师为荣”。

其次,学校要特别重视教学和科研。教学科研管理是所有学校管理中与教师专业成长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工作。可以说,加强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搞好教学和科研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研究型校长领导管理。校长是研究型校长或研究型副校长。没有校长或副校长的亲自参与和指导,教研工作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比如,正是有了一个学者型的校长和一个研究型的校长,学校的教研活动才能稳定开展,成果丰硕,名师众多,在区域内起到了引领作用)。要成立教研中心,招聘专职研究人员,建立教研档案,发挥中心的指导和服务功能。制定教学科研的各项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教学科研职责,建立健全奖励制度。改变教学科研的支撑点,变权力管理为制度管理。

2)关注科研重点。关键点是老师,老师决定成败。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科研要分阶段。树立“新老师把课做好就是科研”的观点。要引导教师总结一些教学经验,文章必须来源于教学实践。坚持“从实践到实践”的科研原则。以话题为载体,以课堂为舞台,以活动为平台。营造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浓厚氛围。相关调查显示,学生最不喜欢不从事教研、敬业的老师,最喜欢做教研工作少的老师。

3)培育科研生长点。指导老师把问题变成话题。科研要解决学校特别是教学中的问题,在课堂上做科研。从小处着眼,从小问题开始。要坚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处理好传统与继承的关系,既要学习和发扬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点和优势,又要有选择地借鉴西方现代教育的先进理论成果。

4.学习中国式管理。

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是从内因出发的,而作为现代正规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要强调外因,最终落实到管理上。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依法办学,实行科学规范管理。但也要注意了解中国文化,根据中国人的特点和习惯,结合中国的社会基础和背景,学习中国式管理。比如,有的学校照搬现代企业管理,在制定学校请假制度时,规定过于“死板”、过于“霸道”,没有考虑教师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接受能力,导致教师情绪厌恶、消极懈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但有些学校考虑到教师婚丧嫁娶、子女高考、参军入伍,甚至女教师流产等特殊情况,考虑教师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接受能力。这样的系统既有人类文化,又能达到管理的预期目的。所以企业管理对于那些缺乏凝聚力的学校是有效的,从长远来看不适合中国学校的特点和中国人的习惯。中国式管理是对水的管理,讲究刚柔并济,随波逐流;中国式的管理是太极式的管理,强调变化、灵活、有情。是人治加法制的管理;是充满伦理精神的管理;它是一种适度和谐的管理;就是用“无为”来管理,讲究“无为”。“无”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恰到好处。理解和学习中国式管理,并不是无原则、不守规矩,否定现代学校管理所倡导的合法、规范、科学的管理,而是强调两者的巧妙结合,更有利于调动中国学校中国教师的积极性。

5.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

各级政府的年度报告都会提到大力发展教育。君子三代。在现代教育发展的今天,要想真正激发和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仅仅依靠学校领导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要形成社会、家庭、学校的“三维结合”,也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鼓励。鉴于此,笔者于2006年9月17日在罗市长信箱中留言如下:

尊敬的罗市长:

你好!在尊师重道、教育优先的今天,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取多种激励和奖励措施并不为过。每年教师节前夕,都会照例召开教育工作会议,表彰先进教育单位、先进校长和先进教师个人代表。遗憾的是,自从居巢区改为巢湖市(县级市)以来,连续两年,我们都没有看到一位个人先进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得者)领奖。我在想,这种做法难道不会挫伤一些积极进取、一心要在教育教学上做出成绩的教师的积极性吗?好学校离不开好校长,但是优秀教师的辐射作用能缺吗?愿一个普通老师的建议能引起罗市长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