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培养哪些品质?

什么是语文素养?全国小语种协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的10项,是对每一个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果达到了这10的要求,就应该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作者把“语文素养”的内容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想象的。很容易否定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这就容易把语文教学引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小学阶段,要教一些汉字的声、形、义知识,基本的语法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的读写方法知识等。语文学习必然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必须要教的,但是教什么知识,怎么教,还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拥有一定数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并在数量积累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的汉语常用词和常用书面语,背诵一定量的段落和优秀诗词,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熟练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守、写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使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用规范的语言处理和表达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的语言材料和不同的交际场合恰当地运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一定要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学生要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比如经常查阅参考书的习惯,不看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字迹工整的习惯。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品位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第六,举止优雅。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行为。待人接物要大方,说话要温和,能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们的观点。我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绝不是单纯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发展自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语文素养的理念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练和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防止人被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完美人格的塑造之间寻求平衡。这是对语文大纲的历史性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