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估算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实施估算
一、活动题目:
如何理解估算的意义,如何在教学中实施?
二、小学数学题目的讲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口算,重视估算”,并对估算的要求提出了明确的实施要点。仅在第一期和第二期,就有六个目标与估算有关。估算的重要地位,从教材的编写就可见一斑。过去数学教材中的估算内容少而散,是选修内容,但在新教材中被安排为重要内容。估算教学纵向贯穿各年级,横向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具体教学。
三、确定小学数学题目的依据:
估计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能力。学生掌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教学评价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不重视、不关心、不知道如何评价教学由来已久。《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估算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给学生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估算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热点。
四、小学数学题目解决相关问题的初步经验和做法: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通过调查观察,与同事交流学习,发现目前小学估算教学的现状很不理想。估计教学很少出现在数学教学的舞台上,估计似乎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即使一些教师意识到了估算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施中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这在农村小学更为明显。
1.教师不够重视和引导。很多老师认为学生手算就够了,会不会估算无所谓。反正考试的时候估计很少,还是要手算。这些老师显然没有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估算可以对学生的数感、思维和计算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由于这种教学认识上的主观偏差和心理上的误导,很少有教师把心思和精力花在估算教学上,更不愿意对估算教学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实践。
2.学生意识和能力薄弱。大部分学校学生估算意识差,估算能力差。这种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很常见。比如,计算问题时有明显的错误,计算结果与正确答案有较大差距,但学生就是察觉不到,这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可以体现出来;又如,在日常生活中,当需要做一个估算时,学生们不知从何下手,等等。
对策:
首先,改变估算行为,增强估算意识
1.寻找生活实例,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为中学生寻找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话题。在教学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创设情景,让学生逐渐体验到估算的乐趣,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感受到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他们的估算意识。比如从一年级开始,经常可以创设一些学习情境。从身体的高度,让他们知道自己比哥哥姐姐矮,比哥哥姐姐高,比父母矮很多。从年龄上,让他们知道8小于10,大于6;让学生知道17在10和20之间,但更接近20;引导学生观察10数学书有多厚;40分钟有多长?等等。这样,从低年级开始,学生就会不失时机地找到一些关于估算的话题,学生自然会意识到估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随时都要用到。
2.挖掘教材资源,体验评价的重要地位。翻开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估算在数学教材的许多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足迹。只要我们创造性地处理课本,估计无处不在。在数与代数领域,结合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培养每一节课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比如4812÷12,学生在计算时容易漏掉商中间的0。如果我们先估算一下,4800÷12=400,那么4812除以12的商一定大于400,这样不仅避免了计算误差。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可以估算一些物体的长度,给定矩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给定三维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等等。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结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可以理解统计图表,估计可能性等等。
3.培养数学思维,体验估计的数学价值。估算教学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对别人的问题举一反三,把思维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的隐藏方向。比如在教学中比较12/25和19/35的尺寸时,有的同学看到尺寸是不同的分母就想到一般的点。其实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估算12/25 < 1/2,19/35 > 1/2来判断。在教学中结合估算,既能训练学生认真仔细的思考,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又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使学生不落俗套,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结合估算,可以找到一些独特的解题思路,找到一些新颖的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通过这种合理的估计,可以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快速发展,实现最优解题。
第二,掌握估算方法,培养估算能力
1,挖掘教材,掌握估算的一般策略。虽然估计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但估计也不是随机的。我们可以总结出估算的一般策略:一是数据简化,其目的是使计算更容易。如果估计99+203,则简化为100+200;再比如把71×19简化为70×20。第二,调整得到的结果。因为“简化”,结果可能会变大或变小,所以要进行调整,使计算结果更加准确合理。在具体的估算过程中,有以下几种估算方法:
●向上舍入估计值。这种方法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加数、被减数、减数、因数、被除数、除数看成接近的整数或整十、整百、整千等,然后计算。如果我们估算71×19,可以取70×20,即71×19≈70×20 = 1400。
●根据公式估算。也就是说,量并不一定被视为一个整数,而是根据乘法公式被视为一个接近的数。比如411÷7可以看成420 ÷ 7 = 60,411÷8可以看成400 ÷ 8 = 50。
●按数字估算。计算多位数乘除时,积的位数等于两个因子的位数之和或比这个和小1,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的位数之差减去除数的位数或比这个差大1。如果学生估算812÷4≈23,被除数8的最高位大于除数4,所以可以是商2,说明商的最高位在百位,应该是第一位为2的三位数,所以可以判断两位数的商“23”是错的。再比如63×29的乘积,必须是四位数。学生错放或错算成三位数就错了。
●按尾数估算。比如201+232-365 = 67,我们只需要计算一位:1+2 = 3,13-5 = 8,就可以知道67这个数是错的;再比如59× 64 = 3621。随便算一下:9× 4 = 36,位数一定是63621。这个号码是错误的。
●根据经验估算。比如3班(1)有25个男生,平均身高138cm;女生23人,平均身高134 cm。这个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根据经验,全班平均身高应该在134 cm到138 cm之间。如果一个学生算出了其他答案,那一定是错的。
●依法估算。也就是根据数学中的相关定律来估算。比如计算整数、小数或分数乘法时,一个因子(除0外)可以小于1,乘积小于另一个因子;一个因子大于1,乘积大于另一个因子进行估算;除法时,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
2.注意沟通,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性。交流有助于同学们互相补充,互相吸收。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也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交流时,有些同学的估算方法对其他同学是有启发的。一些学生受到其他学生的启发,可以得到新的估算方法。交流可以让大家取长补短,从另一个角度体会观点和策略。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维碰撞,能力提升。
3.关注结果,采取合理的评价策略。学生评估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评估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能使学生重视估算,还能帮助学生提高估算技能。
第三,加强估算训练,养成估算习惯。
1,培养兴趣,乐于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使用估计。这样,学生不仅会意识到估算的重要价值,还会觉得估算是活的,就在自己身边。比如高二加减法估算,通过一个模拟购物的活动进行专项练习。课件上显示了十余种商品的价格,并给每组发放了50元、70元、80元到100元不等的购物卡,让他们随意购物。要求记录每张购物卡最多能购买什么商品,看哪组购物方案多。学生们兴趣高涨,每个小组都设计了多种购物方案。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对估算的兴趣,还会使用估算方法。
2.它经常与计算结合使用。用估算来检验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否合理,计算是否正确,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练习时,小明身高4米50厘米;四年级一班人数为48.6人;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等等。这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及时估计判断,这样结果就脱离了生活实际,思维方式或者计算过程已经出错,就需要重新检验解题的方法或者操作过程。
五、试图突破:
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上街购物,出国旅游。在数学学习中,可以用估计试商,检验计算结果,提高精算精度。估算作为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的一项基本技能,有其独特的价值。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已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在面对估算时感到无所适从,感受不到它的魅力和价值。感觉估算太累,太远,太牵强,对估算深感困惑。在目前的课堂上,学生的评价主要有以下不健康的现象:
现象一:“计算估算”。学生在为了估算而估算的时候,往往在估算之前先算出正确答案,然后根据这个答案创造一个估算结果,缺乏估算意识。
现象二:“随机估计”。让学生估计一份报纸有多少字。有的说:1500;有的说:2000;有人说:5000.....过程中学生大喊大叫,场面火爆激烈,但很少有人能说出估算过程。因为他们不知道,估算之前应该有一个公式作为前提。没有思路和公式,就没有估算结果。他们只能说是胡乱猜测,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现象三:“懒得估计”。“懒得估算”和对估算缺乏兴趣是最常见的现象。拿到题目后,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精算,很少有人想到估计,除非题目规定。如:妈妈拿着100元去店里买日用品,茶壶38元,热水瓶28元。妈妈有足够的钱吗?在出题时,超过一半的学生使用精确计算,很少有学生想到使用估算。他们觉得没有必要做一个估算,根本没有意识到这里不需要精算,直接估算就行了,方便快捷。
面对这些现象,如何开展我们的估算教学,如何让估算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如何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喜欢估算,并自觉的在生活中应用?
六、具体方法:
1.创设情境,体验价值,形成评价意识。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不需要精确计算,估算就好。如:上街购物、商店购物、旅游等。
2.传授方法,合理选择,掌握估算技巧(如以上经验所述)。
3.自觉应用,服务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实践表明,数学越贴近生活实际,学生的情感越容易激发* * *越有利于数学知识的获得和巩固,这也是估算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估算教学不是独立的,应该与实践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生活现实,再现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积极合理地应用估计。比如:
①当你和家人去一家餐厅吃饭时,核对菜名和对应的价格,估算总价。最后,将估计的准确性与服务台提供的列表进行比较。建议写数学日记,与同学交流;
②学校组织春游,参与设计消费计划;
(3)担任“家庭首席财务官”,统计家庭一个月的收支情况;
(4)估计家庭书架上的书或学校图书馆的书的数量;
⑤如果一个同学一天省一粒米,全校一年能省多少米;
⑥估算报纸版面的字数。
七。各环节的活动过程、内容和具体活动形式:
1.学期初,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分析教学情况,确定研究问题。
2.组织教师学习理论专业知识。
3.组织全体数学老师确定研究计划。
4.教学实践、行动研究和定期交流。
5.展示课例(集体备课,讲课,然后听课评课),集体研究,形成* * *知识,用反思* * *提高。
全体数学老师: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后感,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