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

如何写好七份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案可以在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使用。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学过教案吗?下面是我给你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欢迎阅读。

如何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中写出一个1的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确定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2.运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和顺序。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前后左右上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些知识。让学生说你身边的同学都是谁?

看一看,谈谈你的教室。

1.看看我们自己教室里的东西,前后左右上下。先说我自己吧。

2.同桌说话。

3.和全班同学交流。

第三,想一想,告诉我你的小房间里的东西是怎么布置的。

1,想一想,你的小房间怎么放东西?

2.同桌说说话。

3.和全班同学交流。

第四,介绍你的文具盒

指出并说出你铅笔盒的六个面。

5.介绍火车站路线。

1.展示火车站的挂图。

2.学生用箭头画出去火车站的路线。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论火车站的路线,使用前后,左右,上下。

第六,巩固练习

1,书第63页第3题,看图回答问题。

2.完成课堂练习。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的位置与顺序

如何写好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2?复习介绍。

我们知道厘米和米。1厘米有多长?请用手对比一下。

1米有多长?请伸开双臂,对比一下。

(学生站起来打手势,老师拿米尺在学生中巡视,发现有较大误差要纠正。)

第二,课堂物品的实际测量。

1.你想知道我们每天用的课桌有多高吗?

请估计一下你桌子的大概长度。把估算的结果告诉同桌,然后你们两个一起测,看谁能估算准确。(学生活动)

2.活动结束后,请汇报估算和测量的结果。

3.请估算准确的学生向学生介绍估算方法。

(指导学生在报告过程中评估其他学生的估算方法)

4.你测量的桌子的高度是多少?

说说你是怎么测出来的。

5.活动结束后集体汇报。

(比较测量相同物体长度的组,以检查测量是否准确。)

第三,找到并使用自己的量具。

同学们,其实我们身上也有很多尺子。让我们寻找我们自己的尺子,好吗?

请量一下你的身高。

(1)身高是什么意思?(从脚底到头顶的高度)

(2)先估算,后测算。可以自己测量,也可以同桌合作。

(3)谈谈测量方法。

2.测量你自己的脚步。

(1) step是什么意思?脚趾到脚趾或脚跟到脚跟的距离。)

强调:步长就是平时一步的长度,不要刻意迈大步。

(2)测量前估算一步的长度。你们可以分组工作。

(3)谁最准?请把这个方法介绍给学生。

(4)你是怎么测出来的?

3.测量双手水平伸展时指尖之间的距离。

4.使用身体上的尺子进行评估活动。

刚才,学生们测量了他们的身高、步幅和手水平伸展时指尖之间的距离。其实这些都是好的尺子。接下来老师会检查你的尺管是否好用。

(1)请两个学生到前面来,请他们估计他的身高,并告诉我们如何估计。

(2)估算这两位同学的腰围和头围。

①你知道什么是腰围和头围吗?

请估算一下两位同学的腰围和头围。你是怎么估计的?

现在想知道这两位同学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如何衡量它们?谁有更好的方法?

(3)使用步长进行估算活动。

你知道自己的一步,请以这条线为起点,估算一下10米会走到哪里,自己做个记号。

②再走一走,看看这10米需要走多少步?看这么长的距离,请估算一下需要多少同学手牵手才能到达10米。谁想试一试?

通过这些活动你想到了什么?你能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吗?

5.介绍一下人体不同部位长度关系的常识。

第四,练习。

1,P18问题2。

(1)看图。你看怪不怪

(2)让学生分别估计小明和聪明狗的身高,并谈谈你是如何估计的。

(3)引导学生注意记录的方法。

2.P19的问题3。

(1)看图理解意思。

(2)学生自主交流。

动词 (verb的缩写)总结。

你从这门课上学到了什么?

如何写好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3?第一,注意贴近孩子生活的内容

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尤其是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这是课程标准所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生活化,即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他们的生活基础,向学生展示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和画面,为他们提供客观生动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追求的源泉。我们教师要尽量把课程做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搭建知行合一的桥梁,让他们能够交流。教师应灵活处理、删减、整合或改变教材。

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有效地实现目标。比如“让世界充满爱”这一课,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援助中国特大洪灾,或者北约轰炸南斯拉夫,在全世界引起公愤等素材。这比朝鲜战场上的罗盛教和抗日战争中的白求恩的故事更贴近学生。选择学生听得见、摸得着的例子,有助于学生不会感到不真实,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因为思想品德课教材的例子都是“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比如《中国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学校面貌的改变,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实地体验中国的巨变,这无疑比文中的数据更有说服力。

信息时代的学生消息灵通,思维活跃,一个开放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如腐败、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等,一目了然。学生希望老师给出答案,但不希望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比如在“做个老实人”的教学中,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老实人吃亏”、“说谎占便宜”的思想。我将讨论学生考试作弊的事件,揭露他们的真实想法,在反驳分析中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

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课堂上不仅有知识和技能的交流,还有时时刻刻情感的信息交流。小学生创新精神成长的土壤是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只有把你当朋友,才会敢于直言不讳,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首先,教师要心胸开阔,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充分信任学生,用心建立平等民主开放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尽力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像朋友谈心一样与学生真诚交流。在平时的交谈中,我经常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提问,敢于争论,与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在这样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迷茫,一起快乐,让学生没有压抑感,从而毫无顾虑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原创想法,让思维产生创新的火花。

其次,开动脑筋“解放”学生,将课桌排列成“U”形,用于表演和练习;或排列成“T”形进行正反辩论;也可以分组安排,方便小组讨论和交流。

除了让学生不用举手就可以说话,说话时可以站着或坐着,还可以让学生独立组成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与老师“互换角色”,培养学生敢于与同学甚至老师争论的学习习惯。我们提倡“孩子说话无拘束”,孩子“思维无禁区”,使他们在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欢笑和争议,学生也乐于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载体,更是以人为本教育最本质的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四平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改变原有的被动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

1,注重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学生民主而明智的选择,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思想教育合作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使学生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简单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表演、讨论和练习。

比如在“节俭与荣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互相交流。课前,他们调查家里一个月的主要消费,和父母讨论各种消费的合理性,然后分组调查同学零花钱的使用情况。最后得出结论,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所必须的消费才是合理消费。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在合作探究中加深了学生的道德理解。

在教十一册《做一个小小发明家》时,我积极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的不便,从个体到群体,自由组合(几个人)再回到群体,讨论生活、学习、交通、交往等各种方法。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学习欲望特别高,深刻理解了“热爱科学”的内涵。学生们积极参与,并表现出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则要求“我们每天都要有一个‘新发现’”...虽然这些想法都很不成熟,但正是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让整个教室成为了学生交流碰撞的场所,让教室成为了信息交流的场所。这样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小组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性,迸发出创造力。

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得到“全心”投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更真实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将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鼓励提问和提出困难的问题。

思考源于怀疑,有怀疑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创造。教师要面向全社会,重视每个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同时给学生个性发展和思维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大胆思考,提出不同意见。

比如教完第八册《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之后,我就让学生就这节课进行质疑和提问。有同学问:“我们不了解那个民族的习俗。我们该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同学为他出谋划策:“可以先查资料,了解一下那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你可以找导游告诉你”;“不知道,不奇怪!”.....学生各抒己见,滔滔不绝,不仅加深了对这节课的理解,也开启了自己的创作思维。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自己解决问题,老师永远不会代替他们。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不仅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恰当的指示。

第四,注重鼓励发展性评价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儿童发展。“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课标)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把自己的爱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既要迁就学生的对,也要迁就学生的错,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思维班的学习评价,即“综合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在考核中,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和思想品德学习的考核结合起来。将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估与行为能力的评估结合起来;重视平时考核,可与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如何写好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4?教学内容分析

元-角-分的换算是关于人民币的单位,分与角、角与元之间的前进速度,是北京市义务教育一年级实验教材第二册“认识人民币”单元的第二课。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学生们经常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如买票、食物、玩具、学校设备和支付费用。把握好元、角、分之间的前进速度,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应该拿回多少钱。因此,学习这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科书中56页的例子集中在元、角和分之间的进步率。通过与人民币实物图的对比,引导学生逐个点数,逐个点数。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可以理解为“1角=10角”和“1元=10角”。所以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小数关系,理解这个小数关系和计数单位之间的小数关系是一样的。教学难点是说出几元分成几角(多少分分成几分)或几角聚成几元(多少分聚成几角)的想法。

二,学生情况的分析

教学之初,我觉得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平时独立使用人民币购物的机会应该很少,而且对人民币的面值和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账率应该也不熟悉,所以做了一个预测试,只做了三个小题。

(1)预测试问题:

1,放">"

1元1角1角1分1元1分。

2.老师应该把1美分换成便士。

你应该给我()分,和我的钱一样多。

3、1生词本50美分,你有1元钱,销量。

袁阿姨该给你多少钱?

(2)测试结果:

第三题的正确率是100%,大家都知道拿回五毛钱。第二题正确率43.75%(

测试32人,14正确),有错误的18同学给我点分。第一个问题是65.63%(

测试32人,正确21),出错的11同学全部填“=”。

(三)测试结果分析:

通过测试,我知道同学们很清楚1元=10,证明平时有这个购物积累。有的孩子不知道1角=10分。我觉得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积分”用得越来越少,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购物经验。学生不知道1元大于1,1大于1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不知道三个单位人民币的大小,二是他们被1这个数字干扰,没有考虑后面单位的大小。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知识和技能:

1.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了解单位的大小。

2.把握好元、角、分之间的前进速度:1元=10角1角=10分。

3.简单的转换是可能的。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物,引导学生在换钱游戏中认识元、角、分的前进速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灵活思考,多角度、多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在换钱游戏中,体验元、角、分的比率。

(1)知道1角=10分。

老师:(举起1分的钞票)这是……我想换成单位的零钱。你能给我换一下吗?

(2)学生想着换钱,老师收集几张典型,问学生为什么给老师那么多。

(3)当孩子已经知道1 =10分的角度时,还会把没有反馈的变化一个一个说出来,巩固角度和点之间的进度。

2知道1元=10角。

因为前测的中学生对1元=10的角度很清楚,所以我直接借助课件算出了10的角度,然后创造了一个学生用1元钱买了一瓶酸奶,问想要回多少钱的情景。这就引出了换钱的游戏,问学生有多少种方法可以把1元换成分币的零钱。

(3) 1元=100点

探究分数1元=100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小数关系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小数关系是一样的。因为把1元换成100分太麻烦,所以我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元和分的关系。

2,简单转换。

我设置的第一级习题比较简单,只是单数之间的转换(如:7°角=()分级)。我注意引导学生说“你觉得怎么样?”这也是这门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这样想”填空题,(这样想:1°角=()7°角是()10°点是()点)。一开始我帮助学生理解,慢慢过渡到独立思考。

3.学数学,用数学

第二级练习,我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用1元钱购买学校工具。这1元钱你打算怎么花?在这次活动中,巩固了1元=10的比率,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我也适当教育了学生不要乱花钱。

我个人认为这门课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防止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气氛轻松和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一节课;

[知识目标]:

1,初步知道“一样多”、“多”、“少”的意思,会两两比较物体的数量(一一对应)。

2、“比较”的结果可以是合理的,可以说多、少、一样多、多几、少几。

[能力目标]:

1.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数量。

2、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对应比较的方法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教学重点:

比较成对物体的数量。

教学难点:

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相应的方法。

教学过程:

先看图编故事,提问,解决问题。

1,喜洋洋和他的朋友今天来和我们一起学习。你开心吗?小羊们得到一个消息,孩子们去操场了,我们也去看他们在玩什么。

(展示主题图:玩碰碰车)

2.你能看着图片说点什么吗?(见图片说明)

3.仔细观察,车够不够?你怎麽知道?

(一车带一人,一小孩误车)

(老师贴碰碰车和小朋友,一人一个)(对应连接)

4.现在请你把车和人对比一下(展示题目“对比”),然后告诉我你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1)根据成绩进行语言训练: ()小于(),小于(车辆)。

(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回答,登上并粘贴相应的图片)

(2)我们可以这样说比较的结果。我们还能说什么?

()的人比()多。(教师板,粘贴图片)

5.拿一个孩子的方法和一辆车比较,也要口述比较的结果。然而,一个孩子却不快乐。为什么?(不乘车)

然后呢?他想和每个人一起玩。你能帮他想个解决办法吗?(多一辆车)(教师岗)

现在让孩子们再次把车和人进行比较。结果如何?

车和人一样多。(同样多)

6.我们会逐一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说三句话(学生口头复习)。

第二,手指练习

小羊告诉我们小胖的生日快到了,所以我们赶紧动动手指,去帮忙。(音乐,学生做手指练习)

第三,巩固行动,加深理解

1,小蛋糕

谁在和谁竞争?

学生和老师一起工作(描述比较的方法,说出比较的结果)

2.小丁丁分稻草

学生说谁跟谁比,脑子里想着结果,跟同桌说说结果。

3.独立完成(裤子和衣服,孩子和球)

联系自己,说说对比的结果,最后老师和孩子一起反馈。

第四,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如何写6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并认识这两种图形。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抓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你就会认出这两种图形。

教学困难

正确识别特殊长方体。

教学过程

首先,引入新课。

展示图片“积木图”。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物体是由哪些形状组成的。

今天,我们将要认识其中的一些。

第二,探索新知识

1,认识长方体。

(1)直觉感知。

分别展示:墨盒和字典。学生说出他们的形状。(制图和板书:长方体)

让学生从他们的学校工具中找出一个长方体,给旁边的学生看。

(2)建立代表权。

学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数一数有几个面。比较一下,看看每个面的大小和形状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分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或者其中两个面是立方体,两个相对的面形状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们互相谈论长方体的特征。

2.认识立方体。

(1)直觉感知。

分别展示:魔方、药盒等。学生说它的形状。(地图和板书:立方体)

让学生从学习工具中找出一个立方体,并向旁边的学生展示。

(2)建立代表权。

学生观察手中的立方体,看看它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后,向全班汇报(立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一样)。

(3)形成概念。

学生们互相谈论立方体的特征。

3.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找出学习工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三,巩固扩大。

1.完成书中图片“做一次”1。

2.在生活中寻找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图片“生活中的图形”

老师:你能在这幅画中找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吗?

鼓励学生说出生活中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其他物体。

3、放图形。

(1)用八个相同的立方体做一个长方体。

(2)用八个相同的立方体做一个大立方体。

4.用橡皮泥捏出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然后展示给全班同学看细节。

第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哪些数字?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立体图形。他们有什么特点?(告诉学生)

如何写好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7《认识图形(二)》这节新课有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矩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平行四种平面图形。第二个课时是组装图形,第三个课时是组装拼图。

反思该课程的教学实施,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我认为有两个方面比较成功: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程的成功导入能有效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

比如在教程里,我是这样介绍的:上节课,同学们在认识物体这一课里学习了四种图形,他们都生活在图形王国里(课件演示:一座宏伟的图形宫殿,满天飞舞的各种图形)。现在请大家认可并谈谈。学生回答后,老师进一步引导: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王国里,除了三维图形族,还有平面图形族。(课件演示-展示图形)谁知道他们?请介绍一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第二,引导操作性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人生有两件宝,手和脑。”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动脑和动手的结合。手是大脑的老师,智慧在指尖。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尽力给学生提供操作探索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新课的部分,我改变了传统的“老师示范,学生当观众,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尝试,去思考,去想象...

老师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今天我们想知道的所有图形都生活在三维图形中。你能找到一种方法让他们的家脱离三维图形,独自生活在纸上吗?”

经过思考和讨论,孩子们想出了各种办法:有的孩子说:“你可以把这些盒子放在纸上,用铅笔在它们周围画一个圈。”有小朋友说:“可以摸一些印泥,然后扣在纸上。”有小朋友说:“可以用纸包住盒子,用手使劲折,会有图形痕迹。”还有的小朋友说:“也可以把盒子放在纸下面,用铅笔画出来……”

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你要打印还是画图?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纷纷回答“是”。于是老师提出自己画一幅画。通过这样做,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以后要改进的地方是:让学生自由画图的时候,不能自由的来回放,在学习组图的时候,自己拼,纸到处都是,拼图到处都是掉的。以后教室要改进,不能让他们“放”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