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音乐声乐教学中培养情感
音乐是最能表达人的情感,最能调动人的情感的艺术形式。古人云:“触动人心者,不在情前”。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因素,以情感教学生,利用情感资源点燃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之火,激发学生的情感资源,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氛围中感受音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引导他们进入音乐世界。第一,深化音频感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对音乐的感知必须通过听觉来进行。听觉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学生通过聆听和表达音乐,可以充分体验到音乐声音形式所蕴含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产生强烈的艺术声音。在音乐教学中,无论是歌唱课还是欣赏课,都要遵循听觉艺术和感知规律,注重以音乐为本,从声学出发,以听为中心,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音质清晰悦耳的声音能给人带来愉悦,诱发美感。音乐的情感有长有短,有明有暗,通常与节奏、节拍、力度、调式、调性等音乐元素配合使用,从而塑造出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听音乐,学生已经感受到了作品的多样性和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如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调、节奏、音色等等。正是因为不同音乐元素的组合,音乐的效果和意境才不同。通过欣赏,学生可以更准确地感受到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内容、意境和思想感情。比如欣赏《长江》时,播音员动情的解说让学生们深深感受到了母亲河的活力和孕育万物的感悟。当跌宕起伏的《长江》响起时,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赞美、歌唱长江。“音乐内涵的多义性、情感的丰富性和意图的不确定性,使人在反复欣赏中产生不同的想象、联想和不同的感受。音乐形式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声音在时间上的不断变化和延伸,也会使观众在反复聆听中获得多层次的审美感受。”可见,只有反复聆听,多次体验,才能想象出声音背后五彩缤纷的画面,体会到音符串起的各种情绪,获得丰富的音乐感知。第二,深化视知觉,发展学生的情感体验,用模拟和象征的方式,用声音表达人的生命现象。在音乐教学领域,借助绘画的视觉性和具象性,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愉快氛围中,看到和听到,联想和拓展思维,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在学生的欣赏、演唱、视唱练耳和简单的音乐创作中,常采用“声画结合”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体验音乐情感。小学低年级课本中老牛、公鸡、小鸟同图,学生能形象地理解高音和音色的概念。欣赏柴科夫斯基的《四只小天鹅的舞蹈》,如果利用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画面和幻灯片,或者教孩子回忆在影视中看到的四只小天鹅天真活泼的舞蹈形象,这些视觉表象有助于孩子用听觉感知舞蹈的旋律、节奏和情感的变化。在音乐的海洋中遨游,需要更高层次的音乐视知觉,即通过听觉经验的积累,产生不同程度的内心听觉。我们可以在不直接唱(弹)听音乐作品的情况下读谱,根据音乐实例的节奏、旋律、速度、风格的变化触发联想,从而对一个音乐形象有一个内心的体验。比如有经验的指挥家和演奏家,在演奏前总是要看总谱,从视觉上感知音乐,然后在演奏过程中运用大脑控制和技巧完美地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小学音乐教材中的音乐作品都是精选的名曲。通过音乐实例的直观形象,学生可以加深对旋律所表达的音乐情感的记忆和理解。如果能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引导学生长时间在视知觉中体验这些音乐作品的深刻情感,就能深刻地欣赏和发掘旋律的美感。如果教舒伯特的《摇篮曲》,歌曲的旋律美和母子亲情可以先从视觉上体验;音乐(五线谱)的视觉印象就像母亲摇着孩子入睡的节奏,所以我们知道这音乐表现出一种温柔、舒缓、安详、慈爱、美丽、宁静的音乐情感。第三,通过升华联想,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入音乐作品留下的艺术意蕴。通过联想和升华,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教完学生唱《翅膀》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这首歌为什么取名为《翅膀》。四年级的学生很有想法,他们讨论的结果是:“孙”、“春风”、“黄河”、“理想”、“知识”没有翅膀,但通过拟人化的手段赋予了翅膀,使歌曲更加生动形象。你看学生讲得多好,然后我问:我们要飞得更高更远,需要什么样的翅膀?学生们说:我们要有“知识”和“理想”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成为未来国家的栋梁。看啊!同学们的回答多精彩啊。其实“创造”就是学生在巩固、应用、认知、取得成果的同时向更高层次发展。意味着学生在应用、拓展、延伸活动中品味学生活动的乐趣和满足感,进而陶冶情操。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的优势和长处,在实施情感教学的过程中,营造真情实感的教学意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情感资源,把握情感教学的要点,激发学生的情感歌唱,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在情景交融的课堂上快乐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