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作业如何优化设计?
蒂希
第一,从统一到分层的转变
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但总有作业不按时交的现象。笔者认为,学生不交作业的原因之一是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作业设计上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导致学业能力好的学生“吃不饱饭”,学业能力一般的学生“吃不饱饭”。久而久之,挫伤了资优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会让一些“学困生”觉得做作业是一种负担,往往很痛苦。提高语文作业的质量,教师要变统一作业为分层作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做好。如教师讲授的五年级语文上册《鲸》第一课,根据课文性质和学生学习情况,作者采用了分层布置的方法,具体安排如下。
“学困生”:习题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2。能读、识、写“鲸、猪、腭、饲、滤、腹、肺、短、判、胎”等新词。
中学生:习题1和2同上;练习3。品味句子中添加的词语,思考去掉这些词语后,意思表达的不同,从中得到什么启发。(1)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2)鲸鱼必须定时呼吸。鲸鱼每天都在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聚在一起。
尖子生:习题1和2不要;练习3同上;练习4。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收集的相关材料,以“鲸鱼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在这个教学例子中,老师首先根据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分层,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练习的难易程度设计适合各层次学生的练习。这种作业设计既有基础又有拓展,难度适中,保证了各层次学生都能“跳起来摘桃子”,达到全面提高学生作业质量的目的。
第二,从随意到细致的转变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阻止他们自学,无论如何也学不好。”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注意通过有趣的作业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不会把作业当成负担,同时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比如,在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的课堂上,老师可以布置以下作业。
根据课文填空,用这些单词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荷叶的大圆盘()。
()的小莲花
荷花开了很多。荷叶,像一个大圆盘。白莲花在这里。有的,有的露出小荷花,有的,看着满满的,快要撑破了。
教师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作业练习,从填词到连词成段,可以提高学生概况的主要内容和复述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第三,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语文作业内容多为机械照搬、重复套用,而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要求形式丰富。老师布置的作业要体现新颖性和趣味性,既包括书面作业,也包括口头作业。可以由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团体完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才会觉得作业总是新的。比如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主要介绍中国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建筑艺术。教师可以将作业设计得多样化、趣味化,让学生收集图片、照片、简报等形式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民风民俗,建筑特色,分类贴在剪贴簿上。这种作业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知,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突出了学生的个性。
偏激
(一)角色体验型
教师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挖掘隐藏在文本中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语言发展特点和教学需要设计模拟角色,通过语言渲染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扮演角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素。比如在教六年级第一册《埃及的金字塔》的时候,学习《金字塔的建造》内容的时候,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并不高。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文章用非常准确的语言做了详细的讲解,但这样的讲解性文字很难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课后,经过思考,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经历刚才的参观,回到4700年前的工地,做金字塔建造的总工程师,通过画图和讲解的方式告诉其他建造者金字塔的建造方法,让他们了解你独特的建造方法。解释性的话可以参考正文第五段。”毫无疑问,这种作业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因为它通过语言渲染让学生转换角色,让他们在绘画和说话的同时完成一次角色体验。这时候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是主动的,因为他们展示的不是抽象的构造方法,而是自己的智慧结晶和劳动成果。同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一个“理解—积累—应用—内化”的语言习得过程。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设计更多更有挑战性的角色,比如演员、导演、导游、音乐家、记者、设计师、闯入者以及课文中出现的各种角色等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角色体验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了解语言的意义和应用范围,从而掌握和运用语言。
设计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掌握生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语文教师通常会给学生布置几项或几项抄写任务。众所周知,抄写生词是一项枯燥、机械、枯燥的语文作业,很多学生在长期无休止的抄写中失去了自主性和主动性。这种作业抄不仅达不到“掌握生词的写法”的目的,还会使学生的写作。如何改变这种情况?以此为例,本文阐述了小学语文角色体验情境作业的设计策略:
1.语言刺激形成“期待”
在安排抄写生词之前,老师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30个单词(展示了课本上要求掌握的一些生词),想和你们玩一个闯关的游戏。这个关口就是10分钟后把这些字写的正确漂亮。如果可以,就算成功了;否则就会失败。你可以准备这10分钟,但是每个单词不能抄三遍以上!你对自己有信心吗?”“是的!”话音一落,很多同学信心满满地投入到抄单词中。新课标强调,教学要通过设计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生动的语言描述、情感化的语言渲染、挑战性的语言刺激,是最低成本、最高效的启发手段。这样的语言以情感的温度和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对模拟的角色(这里指的是拓荒者)产生心理预期,从而激发学生在作业中的主动性。当然,如果辅以形象刺激,可以触动学生的内心,帮助他们进入作业情境。值得强调的是,教师的语言刺激必须使学生理解作业的具体要求或角色准备的具体方法,这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2.角色准备和自我提升
从形式上看,这个中学生做的是抄字,但思维活跃,精神亢奋。“十分钟”、“不超过三次”、“正确美观”对学生来说是不小的挑战。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角色准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老师要根据不同的角色设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准备。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模拟角色,需要巡视引导,这样才能纠正偏差,让学生少走弯路。如果发现学生写“气话剑”时,很多学生把半封闭结构的“唇”写成上下结构,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提醒。
3.优化情境,展现角色
这是一个学生扮演角色,报告和展示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与模拟角色相对应的“场”,主要是通过实物运用、画面再现、音乐渲染等方式来布置环境。,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述使学生在心理形成上接受这个“场”,从而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上面案例中的角色展示就是突破障碍,也就是默写新词。在此之前,老师可以简单地装饰一下环境――在黑板上写下“突破障碍”这个词,并附上“你能成为一名勇敢的战士吗?”将单词写在听写纸上,同时发出轻微的鼓声。然后老师又一次重申了“正确、美好”的标准,郑重宣布“突破开始”。于是,学生开始一丝不苟地背生词。
4.评估反馈并激发潜力
背完生词后,老师可以请四个小组长做评委,判断正确率,自己判断学生写的是否漂亮。两者综合评价后,在确定成功突破关口的学生和公布成绩时,需要分析学生成败的原因。教师可以展示成功的听写试卷,让获胜者有成就感;对于失败者,老师要给予鼓励,让他们重新站起来,尽快找到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评价反馈激发潜能”旨在引导学生反思自我,关注其后续发展。
(2)生活实践型
新课标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构建课内课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让学生在广阔的语言时空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才能在语文实践中不断积累语言,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情境作业。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回归现实生活,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获得参与作业活动的发展性体验。主要包括观光游览、科学考察、调查等综合实践性语文作业。
设计策略:
1.回归生活,探索资源
生活是一种不需要创造的自然情境,其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语文作业资源。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语言发展水平,凭借自己特有的职业敏感和语文嗅觉,努力寻找社会生活中可以利用的作业资源,成为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媒人”,架起他们之间的桥梁。比如,教完《特殊的葬礼》这篇文章后,让学生调查研究学校附近的水资源。
2.实地使用,加强指导
这是生活化语文情境作业的核心部分。教师带学生到作业场所后,要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探究,让学生享受做作业的过程。比如上述案例中的水资源调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调查、参观水电站、自来水厂,引导学生设计有价值的面试问题,提醒学生记下有用的数据。还可以带学生到附近海域实地考察,指导他们带回水样进行研究。
3.思考并总结和报告结果
教师在收集了大量材料,广泛获取信息后,还需要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整理、分类、归纳,形成书面材料。比如指导学生写调研报告,填写调查表格,写访谈录等等。并让学生报告和展示结果。
提索
一、变“文字作业”为“个性形式”
在传统的作业练习中,教师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理解事物,也很少鼓励学生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自己学习和思考的成果,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间一种表面的交流。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创造潜力得不到挖掘,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作业的设计应具有开放性,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跨学科融合。作业应该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桥梁。我鼓励学生使用图片、照片、剪报和互联网资料来表达他们的作业,甚至手工制作、植物叶子、创作音乐、录像活动以及排练短剧或小品...鼓励学生通过看、听、摸、闻、尝、触、想等多种方式感受知识的存在,探索知识,从而完成生动活泼的学习。
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的同时,不仅充分学习了课本的内容,还广泛涉猎了文学、生物、绘画、历史、信息技术等与课本相关的方面,进入了社会生活。这样,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是一个极好的参照物,激发学生产生多种感官体验,在愉快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熟悉的材料去发掘和展示自己的潜力,并与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互动,自然地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还全面锻炼了他们参与学习的能力,获得了许多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第二,变“被动完成”为“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做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为教育者,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完生词和短语后,不再让学生生搬硬套。那些已经背下来的生词和短语,不用抄写就可以看,难记的单词可以背下来,然后工整默写。布置作业时,充分信任学生,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认可,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于是,他们尽量不抄生词,背生词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第三,变“整体统一”为“反映层次”
学生不一样。有差异的学生做作业没有差异,必然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下”的现象。这样,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认识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重要特征。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以从以前的强制性、强制性转变,为学生作业设置“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轻松的作业氛围,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更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比如,在学完古诗《小池》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A.凭记忆背诵并写出古诗《小池》。
B.小池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你的想象力写一段话。
c、学习杨万里的另一首古诗《晨曦出静慈寺送林子芳》(毕竟西湖的景色和六月四点的不一样。荷叶在第二天是不会变绿的,荷花在阳光下显得特别鲜红。)
比较:两首诗中景物描写的异同。其中,A项为巩固练习,旨在积累语言;b项是写作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首诗;对于作业C,希望学生迁移学习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三个作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给学生一个选择范围。能力强的可以选难的,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小学生好奇心强,好胜心强。有些同学倾向于知难而进,有些同学会跳到自己的“最近开发区”里去摘“果子”。
第四,将“标准答案”改为“合理答案”
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害怕超越“标准答案”。作业“化为雪”时,学生答“化为春”。如果我们用标准答案“水”来否定他的答案,那么这个学生的想象力也会被我们扼杀。
黄全愈博士在《美国的素质教育》一书中说:“创造力只能培养,不能传授!”“有‘创造’才有‘创造’。所谓‘创造’就是打破常规,所谓‘创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如果我们拒绝学生打破常规,我们也会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拒之门外。
学习《吵架》后,我设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你喜欢文中的谁?你喜欢他什么?大部分同学都谈到喜欢克莱顿,但有一个同学批评克莱顿的行为,认为克莱顿只看重友情,无视原则,应该批评我的报复行为。我觉得对这样一个答案的评价,不在于学生提供的答案是否规范,而在于他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不在于学生回答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这么说,有没有道理,有没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这种独特的见解具有创新性,应该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