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学生小学语文自学的方法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培养自学能力是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核心和归宿。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觉得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由此可见兴趣对学习的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知道,兴趣是人们愿意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并努力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和钻研。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及时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他们感兴趣了,才谈得上培养能力。比如我在听高二语文课的时候,老师先通过做实验来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上课前,她端来一大盆水和一个橘子,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先自学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什么是“水花”。谁能通过理解课文亲自演示?让我们听听砰砰的声音。为了让学生上台做实验,大家认真自学课文,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结合课后生词和课文辅导书理解和掌握课文。在这里,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想学,从而为整个班级的教学打下非常好的基础。第二,科学调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自学活动时,要着眼于整体,科学调控,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在学生自学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合理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规定自学的范围和内容。提出自学的注意点,明确阅读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以我教的一个五年级班级为例。我让学生自学课文《修鞋女》时,首先会对自学提出具体要求:一是能根据课后单词找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结合上下文理解单词的意思和含义,自觉掌握;二、了解话题与文章中心的关系(比如文章中的“修鞋女”是谁?我为什么要找她?第三,能准确地对文本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第四,能够围绕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提出疑难问题或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自学的目标就明确了,让学生学有所成,有所依靠。其次,学生在自学时,教师要随时获得反馈信息,对重点问题、普遍较难的内容和学生的疑问进行提示、启发和解释。同时,教师要利用好学生在自学中反映的情况,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的整个自学过程进行总结,给予积极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善的认知结构。第三,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学。教师可以安排一个“导-帮-放”的三段式引导程序,逐步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导”即引导,指导教师根据课本讲解知识、讲授方法、提示规律。“帮”即帮助,是指教师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提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模仿或借鉴已有的学习技巧或方法,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总结,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放手”就是放手,即教师先提出课题,安排好自学的内容、要求和进度,不要提问,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学习,渐渐地学生就会总结、整理提纲,找到自己的规律。自习结束后,老师检查了解,学生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惑。例如,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第二段。教学的基本过程是:(1)对照插图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本段主要写的是什么;(2)认真阅读课文,掌握漓江的特点(静、清、绿),了解段落的结构(总-分总),学习作者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比喻、拟人)的综合运用;(3)师生轮流阅读,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4)教师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利用第二段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自学第三段课文,教师及时对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最后选择一篇内容和结构与《桂林山水》相似的文章《我爱漓江》,供学生自主学习。这种自学程序的安排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探索、提问、辩论充斥着整个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看清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自觉不自觉地扮演起“主人”的角色。当然,引导、支持、发布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将它们巧妙结合,合理运用,使自学指导真正落到实处。第四,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德国教育家狄多水曾说:“坏老师教的是真理,好老师教的是孩子发现真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速。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