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之春点评10 _点评_名著点评
《长安之春》有感(一):白居易在北京买房。
写在前面:
长安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科学。没有学历背景的人,只是喜欢从历史云海中得来的东西。想象一下自己的长安故事。《白居易在北京买房》这本书是最近在长安看了几本书的总结。我最爱的是他看华阳的那些年,还有赵国的隐居。赵国方时期主要是由于与吴的瓜葛。白居易保存了大量的诗歌,他描述了自己的生活和其中的大部分。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喜欢写他买房的原因。当然,白居易已经很久没有买房了。除了钱,我觉得手里的钱也对应不上他喜欢的房子,因为他快50岁的时候,终于在新昌广场买了一套10亩的房子,白居易也不是特别喜欢。虽然竹窗松画室最后成了记忆的影像。不过比起华阳寺的苦学,赵国坊的槐花似乎就没那么耀眼了。只是这是我的看法。白居易最喜欢的园林是洛阳绿岛坊,应该有15亩,一半是水池。按照他的意愿,竹莲鹤是不可或缺的。白居易生命的最后十年,是在这里平安度过的。
长安之春反思(二):做这本书的设计师可以切自己的肚子= =
首先,我为这个封面设计了一万个差评。因为这种庸俗的色彩和随意的设计,我错过了这本书很多次。我看了那本15年前的书。你确定05年留在硬盘上的设计稿不是临时拿出来补的?我不明白设计师和最终评审的脑子里都在想些什么。这种配色和设计都能通过考验,而且都是自己的亲人,所以是随便吗?其实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我还从这家出版社买了几本书。不是这个有毛病,就是那个有毛病。真是弄巧成拙。难怪JD.COM吸引了3万人的关注。
内页纸和排版一言难尽。最让人生气的是每章后面的注释,这是小学生理解作文的一种即视感。最受不了的就是把字体做得那么,那么,那么小!!!看了一会就觉得不舒服,眼睛也酸了。恨不得用放大镜看,不然看久了眼睛会出问题。这本书有多冷门,你看的时候总能感受到书页间的应付和敷衍,对这么好的内容视而不见。现在你需要换一个好一点的出版社或者找一个靠谱的设计师和编辑再版。翻这本书真的很难受,吐不出来!
长安的春天(三):站在长安
日本人笔下的长安有一种别样的情感,细碎的破碎,仿佛长安即将被拆解一瞥。
这位老先生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精通中文,甚至通读了整部唐诗。这本书乍一看是一本休闲书,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但却是一本严肃的散文集。比如长安开春的语言很美,仿佛在读日本文学。但《胡玄武小考》这篇文章逻辑严谨。
在序言中,老先生写道:“在现在这个时代(1941),他得到了一些无用的文字。我的想法是,中国的研究有自己的“今用”和“明日之用”之分,明日之用是十年二十年后的用。没有这些看似无用的学习,学习必然是沙中之堡。”
在这样一个尴尬的时代,我不敢揣测日本所谓的“今日之用”、“明日之用”,但这种学习的态度真的令人敬佩。
如果要说缺点的话,那就是整本书虽然经过了精心的编排,但还是避免不了一些内容的重复,显得零散,缺乏系统性。越往后看越有这种感觉,这可能是一部集子里不可避免的。不过看完之后,感觉受益匪浅,就像一道开胃菜,让人很想去这个朝代大吃一顿。
偶然发现一个可以了解唐朝文物的网站——
陕西数字博物馆
长安的春天反思(四):你能忘记长安吗!
前两天,北京罕见的大雪天,朋友圈刷屏,故宫人头攒动。网上说:“北京下雪了,就成了北平。”对帝都的雪充满了敬佩。北平很美,我心中又多了一座皇城:长安。
我是地道的老Xi人,我的出生地、出生地、成长地都在Xi安。所以,当我看到《长安的春天》这个标题的时候,我觉得无论如何都要买。再读一遍,有一种在被春风吹倒的牡丹上打滚的感觉。那是“万里香风,长安来此。“不知道是文字美还是翻译美,也不知道描写的唐朝长安是不是大美本身。《长安的春天》是日本学者石田康介的一部关于唐代长安风俗的文章集。标题来源于第一篇文章的标题。这篇文章写得很漂亮。很难想象这段感情描写是一个外国人写的。估计翻译也起了作用。译者钱是钱穆的孙女。
雄伟的气势
但长安本身无论如何都不能用美来形容。虽然地处关中平原,但在更大的地理背景下被黄土地所包围,注定了它的豪迈,而盛唐时期都城的格局和风范,又赋予了这座城市一种雄伟的姿态和雄伟的气势。例如,书中在谈到唐代的“词舞”时说:“换句话说,唐代的乐舞规模宏大,场面壮观。数百名美女盛装出场,鼓乐队进退,她们迅速换上衣服,形成文字图案。”“至于很多人跳的舞,具体来说,少则64人,多则120、180人,最隆重的甚至有上百人。这样的舞蹈尺度恐怕需要一个相当宏大的舞台来配合。果不其然,我在另一个地方看到了一个相互呼应、相互佐证的记录——今年的1504期《读书文库》刊登了一篇关于唐代建筑的文章《梦回唐朝》,其中有几段文字,将唐长安城与北京城进行了对比:“(唐太极)宫东西宽1285米,南北深1492米,面积1.9平方公里。”最宏伟的是太极宫正门前的横街,宽220米。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宽的大姐,东西长2820米,面积62万平方米,甚至超过了今天的天安门广场(40万平方米)。“这样,几百个人就可以跳舞了!时光流转到现在,即使经过千百年的清洗和消化,唐长安的宏大气势依然回味无穷。小时候每天骑着自行车上学,要穿过安定门(西门)穿过城墙。每到冬天,清晨,天还黑着,行人还少,我就忍不住放慢脚步,慢慢地由远及近靠近城墙。灰色的城墙极其厚重,在宁静的暗色调中显得沉稳而庄重。正是在这一幕中,这座古朴而黄土弥漫的城市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接受宽容之心
过了城墙,沿着西街直走,就来到了市中心的钟鼓楼广场。稳重的钟楼既有木结构,也有砖结构,既继承了唐宋的建筑规则,又吸收了明代的建筑技法。著名的美食街“回民街”就在附近。在所谓的回民街,大部分商户都是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据说早在汉代,这里就欢迎来自西域的商人、使节、学者和留学生,到了唐代,更是络绎不绝。由于相似的故国背景和宗教文化,他们逐渐在此定居。现在,它仍然是Xi最大的穆斯林社区。如果说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形成是一座城市历史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有力注脚,那么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回民街则是汉唐以来十余个朝代的帝都长安作为文化融合中心的重要标志。文化交融是《长安之春》的重要主题。该书考察了唐代长安的大量日常生活和活动。可以说当时的长安几乎遍地都是!比如元宵节是用灯笼来装饰的——我还记得小时候,正月十五的每晚,家家户户的孩子都会点上欣欣向荣的灯笼,聚在一起过一个“元宵节”,热闹非凡。看了书才知道,这个流传至今的元宵节,最初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与三大节日之一的上元节结合在一起,到了唐代才发展到普及和繁荣。还有嘲笑的胡姬,穿鞋穿鞋的唐朝美女,甚至还有酒胡子这种劝酒的小玩意,都是胡人鼻子尖、眼睛亮的形象,唐朝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主要人物更是数不胜数。作者在书中写道:“唐朝的中国是一个异域的时代。继开元、天宝之后,这一趋势尤为显著。长安是胡风和胡风的中心。"
二月长安好香好尘,六街车马格格。
每楼上如花,千枝红新。
帘间笑问自己,谁占据长安春?
长安春色无主,一直是红楼姑娘。
如今杏园人无依无靠,马会轻车简从。
——韦庄《长安春》
我家在长安,能不记得长安吗!
长安春思(四):方家族名著
1,还是要读方家的经典。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文学博士的译者保证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这本书是由日本汉学家石田先生在1940年代写的一系列短文编辑而成。从文笔来看,既有民国白话文的意味,又有日本人的小啰嗦。石田那一代的日本汉学家,正处于日本帝国大陆推进时期。不像现在蜷缩在一堆旧论文中的科学家,他们正在亚洲大陆旅行。文章中,不仅有参考,还有观察。2.这本书与西方人写的上一本书《撒马尔罕的金桃》形成对比,以东方人的视角讲述长安的生活故事。从引用的数据来看,大部分是中国人。唐诗不突兀,也确实是浸淫多年的作品。本文作者的另一个历史背景是莫图书馆东渡日本。莫图书馆之后是东方图书馆。它的历史意义,你可以借鉴,但暂时不能压。3.唐代文化灿烂辉煌,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胡奉东在这个时期逐渐走向成功。所谓胡风,不是我之前以为的游牧好奇,而是和汉文明一样传承久远的波斯文明。很多小细节都挺有意思,比如唐传奇或笔记中常见的“胡人买宝”的套路,流传到朝鲜、日本,演变成“女真人买宝”“唐人买宝”的故事。国力耗尽,西域断绝之后,这样的故事在后来的书中很难看到了。4.唐朝的很多习俗今天都不存在了。如五子棋、马球、元宵节、相扑(乞冷)等等。其中许多是从印度和波斯引进的。当然,有些对今天的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举两个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例子(也叫查拉图斯特拉,右,尼采写的那个)。光明与善良之神是不是叫阿胡拉?马自达。著名的日本车马自达就是从这里诞生的。流行的polo衫其实叫Polo衫。Polo是polo的波斯语名称。据记载,这项为唐王室所喜爱的运动(如唐身上充满了艺术细胞)是由吐蕃传入汉的。据说马球在藏语里叫“波罗”。5.看完这几本描写唐朝风光的书,我打算今年再找个机会去一趟陕西,去日本看看。多读点波斯文化和两河文明的书,三五年去中东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