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弊
如果能在比赛中获奖,不仅能出名,还能获得高考加分、优先录取等特权。这种机制的存在有利有弊。一方面确实可以为一些真正有实力的孩子提供合适的路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有些孩子想走这条捷径,所以会想尽办法在比赛中作弊,导致最终结果不公平。
这样的孩子已经不能称为“天才儿童”了。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了错误的中心,试图通过投机取胜。这让他们在这样肆无忌惮的手法中不知不觉失去了自己的纯真,失去了自己的童年。
在科研领域,有一个含金量很高的比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这个比赛的目的是为中国选拔天才儿童,进入少年班重点培养,为以后的科研打下基础。
大赛历经变迁,直至成为今天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它的主要模式没有改变。参与者还是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他们带着自己的研习班参加比赛,一旦获奖,就默认成为天才少年。
也许我们对这个比赛并不熟悉,但对于那些想从中受益的人来说,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很多人的初衷都变了。他们不是单纯的参加比赛,而是用各种手腕去赢取奖品来赢取比赛的奖金。近年来,很多人都这样做,一位来自云南的小学生就是其中之一。
学生名叫陈灵石,研究成果是关于C10orf67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的报告。报告提交后,主办方非常关注,因为他们认为只有一个小学生,基本没办法写出这么完整的报告。
但因为没有证据证明那篇报道不是陈灵石本人写的,他们只能认为陈灵石有这样的才华,给他颁发了大赛的奖金。直到第二年获奖,终于有人发现不对劲。原来陈灵石的父母都是学者,他们的研究范围正是陈灵石报告上写的方向。
结果陈灵石的奖项因造假被撤销。这件事也引起了人们对这种竞赛的深刻思考:真的有那么多天才儿童能做出成年研究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脑力才能完成的报告吗?
陈灵石并不是唯一一个在类似比赛中造假的人。除了他之外,还有许多人这样做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人不禁要问,他们诈骗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不难理解。纵观这些参加比赛的人,大多父母学历较高,家庭收入在中产以上,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为了帮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这样的家长自然会想方设法参与竞争,而在孩子本身没有实力的时候,家长自然要出手相助。
不仅如此,父母的虚荣心是重要原因。孩子没出生的时候,父母只能拿自己和别人比。一旦他们有了孩子,孩子之间的比较在他们眼里就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孩子从小的学习成绩、课外辅导、自身智力水平有哪些不是自己能比的?
后面的事情就不可思议了。如果我的孩子在这么重要的比赛中脱颖而出,对他们来说几乎是莫大的荣誉,没有其他孩子能比得上他们家。
从上个世纪的“少年班”到今天的神童选拔大赛,那些从小就有天赋的孩子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仔细想想,「神童」真的名不虚传吗?如果神童这个称号是别人“创造”出来的,真的有意义吗?
或许天赋异禀的孩子应该单独放在一起,重点培养。但是这些重点孩子长大后在做什么呢?他们是否如国家所愿,成为科研领域的人才,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栋梁?
也许吧,但这很少见。相反,我们看到更多被摧毁的孩子。宁波就是一个例子。由于童年时期的出色表现,他被视为天才。人家这么叫他,自然也会这么问他。所以,一旦他对自己原来的学习领域表现出一点厌恶,就会有人站出来指责他,称他为“天才的陨落”。
这种声音让他疲惫不堪。后来他干脆选择不听不看,让别人评价他,彻底放弃天才的光环,投身于我喜欢的行业。孩子一旦被视为天才,就意味着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限制,他的一切行动都必须符合“天才”的限制。这不仅会毁了孩子的童年,还会影响他以后的人生方向。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这种专门针对孩子的选拔方式是否应该存在。在中国所有杰出的科学家中,有多少是从小就是天才的?如果从头到尾仔细数一数,会发现很少。那些著名的科学家经常自由成长。他们的童年没有那么复杂,但是学习和玩耍都不耽误,玩得开心,学习也在下滑。这是真正的天才。
希望更多人关注这个问题,停止发现所谓的“天才少年”,给每个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