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艺术》有感

看完陈宇光主编的《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深深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把思绪藏了起来,感触良多。书中、陶等教育专家,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以生动、个性化的教育案例,用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示范、引导、启发、陶冶,创造性地影响、教育学生,巧妙地动之以情,用智慧启迪,用美展示,形成了具有审美意义的典型技能类型。正如陈宇光主编在后记中所说:“作者将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思考有机结合,避免抽象的阐述和修辞,尽量贴近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实际,科学地运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对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类型进行分类和论述,并以大量的案例研究在理论上给予规范的解释。”但在这平淡如水的论述中,却体现了一个教育实干家的迷人人格和理想追求,点燃了每一位读者的思维火花。

认真读完十章,王林的《韧性如神——柔性的艺术范式》这一章给了我很深的启发。那么,班主任工作的“柔性艺术”到底是什么?王老师认为,所谓权变,就是面对千变万化的教育问题,教育者不仅要有“平常心”,还要能随机应变。教育工作中的即兴不是放弃原则的迁就,而是指教育者要善于在正常的教育状态下创造教育机会;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形势的变化,引导问题的关键点;还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多变甚至看似不合理的方式应对,才能挽救教育的“危局”,解决棘手的问题。其主要特点是:灵活的出发点,即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思考和应对,避免临阵退缩时的慌乱;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做到“急中生智”;利用迁移,善于分析综合,特殊情况特殊对待。这种教育理念决定了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能够迅速捕捉和准确选择教育素材和机会,经过短暂的深思熟虑后,因势利导,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当我读到“现在不要再来了”这一节的第四点“挖掘学生心中的闪光点”时,我觉得王老师说的太有道理了——“老师都希望自己班里的差生少一点。一旦他们有差生,就很容易被当成评级的负担,被冷落,抱怨照顾不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被动地期待他们换班、转学,更不能侮辱、指责、湮灭他们的自尊、自信,而是要积极发掘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产生向善的向上动力,促使他们发生深刻的变化。“去年,班上有一个叫田甜的女孩。她每次上课都非常善于表达自己,经常回答问题很清晰,让人感觉像吃了蜜一样甜。她开始写作业(尤其是数学)时,害怕思考,要么做得少漏了,要么“满页都是红叉”,让老师直摇头。单元测试成绩经常倒数。我找她谈过几次,也和父母沟通过,但收效甚微,让我很头疼。这个问题在朗诵比赛结束后有了很大的改善。比赛前,我突然想到田甜在学跳舞。她在操场上做过侧手翻,动作连贯标准。于是,我拿着朗诵的诗和她商量,问她能不能给朗诵的诗配个舞,她欣然同意。令我惊讶的是,田甜不仅利用周末安排了自己的舞蹈动作,还构思了朗诵者的动作。每一个动作不仅到位、持久,而且与背诵的内容如此一致、贴切。在后来的排练中,她非常积极投入地指挥和参与,和背诵的同学相处得非常好。在比赛结束后的班会上,我带领大家讨论:这次比赛的成功,谁的贡献最大?同学们都说很甜。我肯定后说:“为什么小甜甜在舞台上表现那么好?接下来我要读一篇她写的散文,骄傲埋在心里。“同学们听了之后,都被这种勤勤恳恳学习舞蹈基本动作的精神感动了。最后,我语重心长地说:“无论学跳舞,学背诵,还是学语文和数学,只要你肯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后来的日子里,我惊讶地从甜甜的眼睛里看到了久违的自信,从她的作业本里感受到了她的进步。期中考试,她数学成绩优异。有特长,求自尊,是很多后进生的共同特点。教育者必须有爱心,勤于观察,不失时机地让他们在班级集体活动中“现身”,为他们创造“炫耀”的机会,保护他们的自尊,满足他们某一方面的正当需求,从而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特别是当师生之间的感情从对立走向和谐的时候,教师要趁热打铁,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自我教育,给后进生在觉醒和转化的关键时刻创造“改过自新”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让他们觉得老师没有看不起自己,真正感受到大家的期望。这样他们往往就下定了决心,很好的表达了自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向着老师期望的目标前进。

每次打开这本书,我都由衷地佩服这些教育专家。他们真的是在用心做教育,真的是在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我想,能成为他们的学生,他们一定很幸运,可以“自由呼吸”。我在读书中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气,开始尝试淡化教育的痕迹,但我知道真正体会到或拥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并不容易,但为了淡化教育的痕迹,我会用梦想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