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说话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人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产生渴望,语言表达的学习也是如此。一个人不说话不代表她不会说话,主要是她想说还是不想说。往往一个人在开心和情绪激动的时候,“盒子”这几个字就能打开。许多农村地区的学生苦于缺少发言的机会。在教学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教师重讲解轻训练,重分析轻感悟,重理解轻应用,家长劳动任务重,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所以学生无话可说,也不想说。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尽可能地解放学生,经常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创设情境。只有学生有了说话的欲望,才会精神饱满,畅所欲言,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才会在积极的言语活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在每篇课文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使自己也成为语言训练的参与者,充分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借助文本内容创设语言训练情境,可以使语言实践活动代替复杂的语言理解,既给学生语言表达训练的机会,又能使他们积累丰富多彩的文本语言。比如在教《美猴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抓住了学生们对美猴王天生的喜爱,兴致勃勃地和他们聊起了《西游记》。当我让学生们说说孙悟空有什么性格特点时,学生们都举手了,情绪很高。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对语言表达的欲望也在上升。这种表现欲对创造性地复述文本,积累文本语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再比如《甘洛十二使》一文。学完课文后,我将扮演王召,并让学生扮演甘洛。以对话的形式,制造戏剧冲突,展现人物性格。适当使用上述文章中的好词,如“傲慢”、“坐以待毙”、“表情严肃”、“愤然”。在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完成口语练习。此外,教师还创造更多师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
第二,消除顾虑,让学生敢说话
说话,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是一种技能。大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全班同学都说能答得如流。如果他们一个人尖叫,就会张口结舌,或者有些同学开始有话要说,但由于缺乏勇气,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其实这种现象很正常,任何技能的习得都要经过反复的训练。也就是说,简单的事情重复,重复的事情用心去做。想让学生当众发言,就要给他们练习的机会,“补其所不足,得其所欲。”在课堂上,教师要始终以亲切的态度、温和委婉的语气、鼓励性的评价来组织教学,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面前的老师平易近人,愿意说自己知道的、想说的话。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表达被接受和认可,从而激发学生说话的信心和勇气。“为人师表”和“争强好胜”是人与生俱来的两个特质。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发现自己的行为被他人认可和接受,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帮助弱者,尤其是孩子,是人之常情。不要指责、抱怨、训斥学生,不要利用外界压力强迫学生当众发言,以免造成学生心理负担。当然,在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的同时,也要多次纠正和引导,增加难度,让学生逐步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进步。久而久之,他们养成了说话热情,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
三,加强训练,让学生说
广积能使薄发,人非生而知之,无“进”无“出”;没有积累,就没有倾泻;没有吸收,就没有表达。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农村学生缺乏在生活环境中练习普通话的机会。即使用普通话表达思想,他们的语言也夹杂着大量的方言,极不规范。系统、规范、准确的书面语言的积累,恰恰可以纠正学生语言表达的缺陷。大量的书面语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拓展阅读中积累的?所以平时加强学生的书面语积累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在说话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同时听、同时想、同时说,这样才能逐渐做到耳脑口并用。我认为,要想让学生说得好、说得好,首先要让学生说得正确、流利、有条理;然后进一步要求学生自由、自然、优雅地发言,或站或坐,动作和表情符合发言内容;最后,要求学生尊重他人,根据听话对象和不同环境,说话得体。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听说训练。比如语文课,把说和读课文和口语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先进行单词搭配训练,然后用单词练一个完整的句子,再结合课文内容说一段话。然后引导学生把单词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这样就逐渐增加了难度,让学生不仅能接受,而且兴趣倍增,效果不错。
农村孩子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不断努力。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才能把握好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为学生创造一个敢说、想说、敢说的环境。相信农村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会有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