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
原文
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坐木船,在漓江上划船,欣赏桂林的风景。
我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也见过镜子般的西湖,却从未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很静,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澈,你可以看到河底的沙子和石头。漓江的水真的很绿,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玉。船桨激起的微波铺展出一连串的水线,让你觉得船在前进,岸在后退。
我登过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香山,却没见过桂林周边的山。桂林的山真的很奇怪。它们在各处升起,彼此断开,像老人、大象、骆驼和奇怪的山峰。桂林的山真的很美,像绿色的屏障,像新的竹笋,色彩鲜艳,倒映在水中;桂林的山真的很危险。险峰耸立,岩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
这种山被这种水包围,这种水映出这种山。再加上天空中的云雾飘雪,山间的绿树红花,河上的竹筏,让你仿佛进入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面。真是“船在碧波之上,人在画卷世界中遨游”。
桂林山水文本分析。
《桂林山水》一文的作者用诗情画意的优美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美风光。将世界奇观生动地展示在人们面前,没有去过桂林的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被美所掩盖,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在文章中大量运用了修辞手法。
第一,排比与美
文章的第二段和第三段使用了相同的写法。“漓江的水是如此的平静...如此清晰...好绿啊。”“桂林的山太奇怪了...如此美丽...如此危险...这种布局生动地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特色。一个“真”字,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叹。句式的严谨增强了朗读时的语言姿态,也加强了表达感情的力量,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第二,比喻美
“似老人、似巨象、似骆驼”、“似绿障、似初生笋”生动再现了桂林山的各种形态和鲜艳色彩,展现了桂林山的静态之美,使读者领略到桂林山水的壮美。
第三,比较美
相比大海和西湖,作者写漓江的时候对这些景色比较熟悉,有的甚至去过西湖和大海。作者用“从未见过像漓江这样的水”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作者看到漓江美景时的惊讶和赞叹,也引起了读者的兴趣,让人有一种想一睹为快的冲动。
第四,引用美
“桂林山水甲天下”,一个“A”字,描述了桂林的美景在世人心中的地位,立刻吸引了读者,让人有读下去的焦虑感。真的是“一言不合,豁然开朗”!文末“碧波之上,人在画报世界中遨游”这句话,既照顾到了开头,又使文章内容更具整体性,仿佛把读者带入了美景之中,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能感受到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仔细品味文字,反复阅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先引用开头那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言,指出桂林是一个著名的、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
所以很自然地,就有了一种想在漓江上划桨,欣赏桂林山水的愿望。“一”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之奇,天下第一。下面从山和水两个方面具体描述一下这句名言。
第二,第二段描写漓江的水。
作者先不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如镜的西湖讲起,然后用一个“阙”字,说明这些美景虽美,却比不过漓江,可见漓江的水是多么迷人!
然后通过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生动地渲染出漓江的三大特色:清幽清澈,
绿色。用“我感觉不到流动”来突出“安静”;用“可以看到河底的沙石”来体现“清”;用“一颗无瑕的翡翠”来形容绿色,再用坐在木船上的感觉来再现漓江水的魅力。
第三,第三段同样写桂林的山。
首先,用雄伟的泰山和红叶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如此的独特。然后写出它的奇、美、险的特点。它用了非常贴切的比喻和描述,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4.文末,山与水相映成辉。与空中的云朵,山间的绿树红花,河上的竹筏小船,交织成一幅美妙的山水画。
最后以“扬帆于碧波之上,人在画卷世界中遨游”的诗句结尾,既概括了全文,又呼应了第一句“天下第一”。全文脉络清晰,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课外发展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桂林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
正文采用“先总结后划分”的方式写作,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美风光。
正文总是以“桂林山水甲天下”开头。既概括了桂林山水在中国风景名胜中的地位,又说明了作者喜欢桂林山水的原因。“桂林山水甲天下”是指桂林山水之美居世界第一。" A "的意思是首先。
然后分别描述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写漓江的水,我先用一句“我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也赞叹过如镜的西湖,却从未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把海和西湖与漓江的水相比,意味着漓江的水不同于海的“壮美”和西湖的“明镜般”。漓江的水有一种独特的美。“阙”字说明海和西湖虽美,却比不上漓江的水相,可见漓江的水是多么迷人!然后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漓江的三大特征:静、清、绿。用“我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来突出“静态”;用“看得见河底的沙石”来表达“清澈”,用“一颗无瑕的翡翠”来形容“绿色”,再通过写坐在木船上的感受来再现漓江的静谧。
再写写桂林的山。以“奇、美、险”为特点写桂林的山。首先,用雄伟的泰山和红叶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如此的独特。然后运用排比的方法,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拟人,详细写出了山的“奇、美、险”。山的“奇”表现在一般的山都是逐渐拔地而起,连绵不断的,而桂林的山则是“此起彼伏,互不相连”,各种奇峰排列在漓江两岸。山的“美”,就是山很美,表现在颜色鲜艳。“像一个绿色的屏障,像一个新生的竹笋”不仅生动地描述了山的形状像一个“屏障”,像一个“竹笋”,也生动地描绘了山的明亮和鲜艳的颜色。山的“危”,表现在奇形怪状、重叠高耸的岩石上。"他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就是作者当时的感觉,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手指往下掉,这里指的是高耸突出的岩石,由此可见山有多危险!
最后,桂林的山和水连在一起,描绘成一幅完美的整体画面。山环水绕,水映山。此外,“空中烟云,山中绿树红花,江面竹筏”构成了一幅连绵美丽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文末用“碧波之上,人在画卷世界中遨游”的诗句,既概括了全文,又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叹。这首诗的意思是:游船在绿色的江面上航行,船上的游客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嬉戏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