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的调查报告

“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的调查报告

首先,分析了柴小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

(1)学困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缺乏奋斗人生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动力。

2.对学习改变命运缺乏信心。

3.不能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对各大学科的学习缺乏兴趣。

4、学习不能集中注意力,缺乏合作精神。

5.老师和家长跟不上。

6.阶级集体意识和阶级荣誉感差。

(二)“学困生”在学校的表现

1.有些学困生有明显的智力障碍。

2.学困生普遍学习成绩低,知识结构存在断层。

3.学困生的学习素质和学习习惯较差,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转化和改善的方法多集中在沟通、谈话、咨询和与家长的沟通上。

5.大部分老师都觉得转化学困生很难,但同时又能充满自信。

二,“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通过观察、询问和调查发现,学困生的成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极其复杂和多方面,但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又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由于私立学校的高收费制度,来这里的都是家庭条件相当不错的学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大部分学困生认为读书无用,无心学习,因为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我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读书是因为父母的要求。所以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意听课,甚至违纪或逃学,抄作业和应付老师,从来不指望提高自己。

2.学习意愿不强。学习毅力和耐力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严重自卑,缺乏自信。因为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被抛弃的角落,他们的内心普遍非常自卑。我觉得我做不到,我不想接近老师,我对老师缺乏信任,或者我害怕老师,我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让学困生常常觉得学习数学是枯燥、乏味、压抑、枯燥的,心理敏感、脆弱,容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学习缺乏自信。

4.知识结构不系统。学困生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本质。

5.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学困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满足于“喂饭吃”的学习方式。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机械套用,有很强的定势,有疑问时不能及时讲清楚,学习时不能抓住重点,成绩低,学习效率低。

6、理解水平低,思维差。思考肤浅,反映慢,表达差。遇到实际问题时手足无措,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想象能力不足,不能灵活运用知识。

7.依赖性强。上课靠老师,作业靠同学,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同学的讲解上。依赖心理的存在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在答题时习惯于一步步模仿死记硬背,因此在学习上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影响了学习效果。

(2)外部原因

1,应试教育原因。目前还是应试教育唱主角。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跟不上进度,导致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知识生成的过程,而不重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成绩期望很高,老师的应试思维会让学生忙于大量的练习,这是学困生永远吃不了的。

2.教科书原因。教材内容增加,知识难度增加,学生学习负担趋于加重。此外,学科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他们整天没有时间消化作业,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3.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读中专高昂的学费,其中不包括分配,导致找工作和吸引网吧、游戏厅变得困难,学校和家长未能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读书无用论”正悄悄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热情。

4.老师的原因。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主要传播者,是学生走向正确人生道路的引路人。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教师职业的辛苦、贫困和“业务热”的高涨,导致部分教师对本职工作不放心,不学习必要的政治业务,讲课敷衍了事,授课方法单调枯燥,内容安排缺乏层次性,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的理解渗透着个人意识偏差,用教师自身的认知、情感、意图、性格特征去理解学生,导致部分教师心理偏差,出现体罚、讽刺、挖苦现象,严重挫伤了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5.家庭原因。目前独生子女在小学生中占很大比例。家长一方面急于看到孩子成为龙,一方面又过分溺爱孩子,造成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自私自大的坏习惯,没有努力学习、认真学习、助人为乐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老师善意的批评教育产生反感;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学生是老师的事,不积极配合老师,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受到冷落,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成绩下降,成为“学困生”。

6、突发事件的影响。比如父母离婚、生病、去世等。,导致学生学习中断,精神受损,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偏差,突然出现学习困难。如果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问题的积累,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学习成绩也会一落千丈。

三、改造措施和建议

小学学困生大多是智力潜能在小学没有得到很好开发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理无法健康发展。因此,只要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为他们开发潜能创造条件,这些学生也可以成为有用之人,有的甚至可能成为杰出人物(英国对20世纪为世界做出杰出贡献的400人的调查发现,其中60%是中小学学生或学习困难学生。中国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作为老师,一定不能歧视差生甚至“傻逼”的学生,而是要有爱心,对他们的转化充满信心和希望。完全有可能实现成功转化和预防。

1,消除学生思想障碍,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自觉性。

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理想未来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升学,而是为了掌握知识,这样他们的“本领”就会很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学习意识。

2.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老师、同学、家长的冷落和刺激。教师要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积累有助于形成心理上的良性循环,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3.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让他们不仅能“学”,还能“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和探究活动训练,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可能掌握更多的学科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掌控自己学习过程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知识。

4、教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积极评价,培养学习主动性。

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在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模式;教学内容由易到难,降低斜率和起点,多复习,缓重点,及时释疑;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评价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都应用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因材施教。

5.家长和老师要端正学生的人才观和教学质量观。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学困生的期望。对他们期望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老师和家长有意识地给他们主动锻炼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表扬和信任,会内化为学困生的自信。一旦成功或进步,他们会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变得更加自信,进入良性循环。

我们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抓住学困生的脉搏,才能对症下药,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求知空间里和谐、健康、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