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石、火、鸟、羊等字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被认为是汉字的一种文字。它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首次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它属于古汉语,而不是其他语言的古代或原始语言。
甲骨文,又称“文琪”、“甲骨文”,殷墟或“龟甲兽骨”。甲骨文记载和反映了商代的政治经济状况,主要是指中国商代晚期(14 ~ 11世纪)王室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其内容一般为占卜所问之事或所得之结果。殷商灭亡、周朝兴起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间,是研究商周社会历史的重要材料。甲骨文的形体结构已经独立并趋于合体,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它继承了原始的雕刻符号,启迪了青铜器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式,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在总共* * * 65,438+百万块甲骨中,有4,000多个不同的字符和图形,其中大约2,800个字符已经被识别。
2.金文
殷周青铜器上的青铜器铭文也称为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时代,以鼎为代表的礼器,以铃为代表的乐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中国在夏朝进入青铜时代,炼铜和青铜器制造技术非常发达。因为周朝称铜为金,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吉祥文字”;因为这种青铜器上钟鼎上的文字数量最多,所以过去被称为“钟鼎文”。金文的应用时期约为800年,从西周初年到秦灭六国。据容庚的《金文辨》记载,金文共有3722处,其中2420处可以辨认。
3.小篆
秦始皇统一中国(221年前)后,小篆实行“文以类同,车以同轨”的政策,统一计量由宰相李斯负责。小篆在秦国《大篆》原始文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简化,取消了其他六种文字,创造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在中国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逐渐被隶书取代。但由于其字体美观,一直受到书法家的青睐。由于其笔画复杂,形式古朴,可以随意添加曲折,篆刻,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印,一直使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的崩溃和现代新防伪技术的出现。
4.隶书
包括李芹和韩立在内的李殊,一般认为是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宽平,横画长竖画短,讲究“蚕头鹅尾”和“曲折”。根据出土的竹简,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相传程邈为仆射,在东汉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书法界素有“韩立唐凯”之称。
5、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结构简单,笔画连续。形成于汉代,为书写方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草书分曹彰和今草,今草分大草(也叫狂草)和小草,狂中觉得美。
6.行书
行书是一个统称,分为行书和行书。它是在楷书这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的基础上发展和起源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楷书书写速度慢和草书难以辨认的缺点。“行”就是“走”的意思,所以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笔直。本质上是草书还是草书。花纹多于草花纹的,叫“跑花纹”,草花纹多于花纹的,叫“跑草”。行书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楷书是一种文字符号,实用性高,艺术性相对不足;相比较而言,草书的艺术性很高,但实用性相对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