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提高学困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报告
这些年来,我一直围绕着“如何提高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个话题进行阅读、调查、总结和写作。话题一直伴随着我,我和这个话题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课题的确立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与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密切相关。当一个人对某件事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兴趣时,他会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其本质;他对事物的观察变得敏锐了,逻辑记忆增强了,想象力丰富了,情绪高涨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增强了。”
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好动,容易分心,“学困生”必然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困惑和厌倦。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汉语学习感兴趣时,他们会有积极参与学习的强烈需求,不再觉得学习汉语是一种负担。因此,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是本课题的核心问题。
美国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麦库姆斯博士经过20多年的研究得出结论:教师是兴趣形成的决定性主导因素。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他们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和乐趣去学习,表现出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自发地吸收知识和养分。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会自动在知识的王国里找到宝藏,并乐此不疲,也就是所谓的“痴迷书本的人一定要努力,痴迷艺术的人一定要有一技之长。”兴趣对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有很大的价值。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索和学习。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因此,教师应该更加关注高中语文学困生的兴趣,以尽快改变他们的学习状况。
二、研究的内容
1.通过学业状况调查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运用个别谈话、观察、调查等方法,找出孩子成为“学困生”的原因:是否是生理原因、心理偏差、家庭原因、环境原因、智力原因造成的。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如缺乏学习热情、自我否定、认知水平低、依赖性严重、心理创伤多、意志脆弱、冷漠等。
2.用各种方法刺激“学困生”学习语文,改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厌恶。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给他们更多展示的机会。鼓励和肯定他们的进步,从老师的肯定中逐渐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学困生”培养感情,让老师成为学生最好的朋友,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而鼓励他们不断进取,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通过研究,找出高中语文学困生的特点,探索培养他们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我们的教学思路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育的公平,而不仅仅是培养尖子生。这就要求教师要让所有学生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课堂不再是尖子生的“专利”。在实行开放式教学的今天,教师肩负着让所有学生走上成才之路,培养成不同层次人才的重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那些“学困生”,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作为老师,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一些措施,他们会逐渐发展成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的态度。任其发展下去,这些学生将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所以一定要培养这些有学习兴趣的“学困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高中语文学困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取得长足进步,改变他们在学生、教师和家长心目中的灰色形象,重新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每个孩子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将在研究中更多地了解“学困生”,总结一些培养高中语文“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方法,积累研究者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专业研究水平。
第四,研究的背景。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老师关注每一个孩子,但是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学有所慢”。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必须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异。在我们远离城市的乡镇学校,确实有大量的年级“学困生”。他们可能因为环境、家庭或智力因素,被父母和同学视为“学困生”。“学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长期以来学习成绩相对落后,常常会引来老师和家长的冷眼甚至训斥,甚至会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歧视。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产生了自卑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发展。他们是班里的“弱势群体”。教师有责任承担起改变“学困生”学习态度的任务,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1)研究过程:
1.问卷调查了解现状。
向我校五、六年级全体学生发放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约有5%的“学困生”真正喜欢语文课,认为语文课轻松有趣;约有45%的学生因为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害怕阅读和写作,更谈不上主动独立学习。根据调查问卷,我们知道95%的“学困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积极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不善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注重组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学会思考,学会自主学习,就要引导“学困生”享受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逐渐失去学习的乐趣。只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和写作以提高读写能力
王东升老师在《教师应该站着教》中说:“只要你愿意学习,一切都会变得容易。要让学生出类拔萃,教师必须出类拔萃;想让学生多读书,老师首先要多读书,有意识地多读书。”他还说:“如果条件有限,也要有自强意识。哪怕看一些休闲类书籍,知道一些趣闻轶事也是好的。就算读书不多,听听别人的也是可以的。”
根据项目研究计划,我在综合项目研究中留出了一些时间用于阅读和学习。我研究了《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逐渐了解了课题的申请、立项、研究步骤和方法,甚至结论报告的撰写,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我也曾多次认真研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准确理解当前的教育理念。在研究过程中,我先后阅读了的《小学语文观》、的《教师应该站着教》、郭的《教育读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的《窗边的小豆豆》、吴立刚的《语文教育追求:吴立刚小学语文教育文集》、宋的《小学语文教育读本》。Path,白金声的《怎样当老师,怎样教语文——论语文教学的长短》等相关书籍。还坚持阅读《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花园)》和《江苏教育》等教学月刊,用书中先进的科学理论充实自己,用新的教育理念支撑课堂教学,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课堂经验。然后根据我看的书和实际的课堂教学,写了很多学习心得和案例。通过阅读和学习,我的语文教学理论素养得到了提高。
王东升老师也指出:“写作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自我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是对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训练。语文老师要保持专业优势,特别注意提高写作水平。”我记得王老师的谆谆教诲,左读右写,一年读十几本书,记下两本读书笔记,上传十几本学科资料。
在研究中,我一直在努力践行名师教诲,在读书写作的道路上,我是真诚的,快乐的。
3.互相交流,吸取经验
项目研究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学习和讨论的过程。在研究的每一个阶段,我都坚持将研究过程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与校本培训紧密联系。我利用集体备课和教研组活动的机会,和老师的同事们交流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成果和存在的困惑,扬长避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尤其是在项目研究的第二阶段,在“我的理想课堂”的评选活动中,感触颇深,收获颇丰,在同一个班级中可谓异类。我及时把自己的教训、经历、反思、感受以随笔、教育故事的形式整理成素材,发到校园论坛上与老师交流。老师们在交流中也得到了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分享了自己的经验。课题研究不再是我的精神负担,而是我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动力,是我螺旋式教学的增长点。
(2)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这是本课题主要采用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在项目初期,对中年级语文“学困生”进行调查和分类,为后续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详细资料。在实施阶段,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根据观察,选择1-2名有代表性的“学困生”实施本课题,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记录和研究,不断总结和提高,探索提高“学困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并在全年级推广。
2.实用研究方法:这是本课题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公开课教学、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形成一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案,然后上好一节课,课后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分析总结,掌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比如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听故事,然后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改进。
3.调查研究法:调查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
4.案例研究法:选取几个* * *有个性的学生进行谈话调查,研究归因,探索上好语文课的有效对策。
5.案例分析法: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认真分析反思,不断寻求新的理论支持,进一步优化研究实验的方法和手段。
6.文献研究法:努力学习,积极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教材和资料,认真研究,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后盾武器。
(3)时间分配:
1.(2010三月下旬)通过网络、书籍等不同渠道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理论知识,查阅《学困生》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解。请云老师、王老师等专家对课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制定课题的研究计划。
2.(2010四月下旬)分析现状,提出对策,提出培养小学高年级语文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与研究方案。
3.(4-7月2010)采用问卷、调查、学生答辩等方式。进行验证和测试。
4.(2010年8月至18年2月)继续开展调研,总结经验。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第三期语文“学困生”的学习现状,采取一定的方法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根据实施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方法和策略。
5.(2011 1到3月)再次验证,总结结果。根据第三期语文“学困生”的具体转化,收集整理研究材料和方法,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鉴定成果。
六、研究成果
(一)学生的成长
1.对汉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011年3月23日,我在实验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所有的学生都对汉语学习感兴趣,并认为它是有趣和有用的。
古人云:“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以简单有效的方式获得必要的知识。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最佳的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
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研究中,我采用了“三多三少”的方法:多关心和鼓励,少批评和打击;多微笑多包容,少怒视;多一些独立合作,少一些机械的规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这项研究中,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师生交流中成为主角。对于孩子来说,课堂不仅仅是单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孩子展示自我、发展智慧、体验人生成长的舞台。一年来,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我所在毕业班的毕业成绩居全镇第一。李璇、王珂等“学困生”已经“脱贫”。这些成果的取得也证明了本研究的积极意义,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因为拓展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学生不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获得了自信,张扬了个性。一些原本内向的同学变成了外向的人,一些自我封闭的有一些心理障碍的同学,现在也愿意向同学和老师敞开心扉,变化很明显。
(B)教师的晋升
1.阅读兴趣的培养
每个人都有一种惰性,但在研究中,我敢于挑战自己,对自己狠一点,强迫自己“钻”进书海,榨干自己的潜力,在书城收获阅读的快乐和充实。一年来,我从一开始的“厌恶”变成了现在的“爱不释手”。这种心理上的转变,让我逐渐注意运用相应的理论来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变得全面而充实。书籍对我来说已经不再枯燥,阅读和学习已经成为日常生活需求。
2.教学能力的提高
通过大量的阅读,吸收书籍精华和教学实践,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过程的设计得到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游刃有余,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准确。这些教师的基本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洗涤和练习,研究人员的业务素质稳步提高,每年两次获得县级评课一等奖。
3.比赛中捷报频传。
(在此写下结果)
八、研究的反思。
一年来,我经历了探索的艰辛和创作的喜悦,也引发了我的深入思考。反思让我不再跪着教书。
虽然本课题对学生和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和提高,但由于研究时间和本人研究水平的限制,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总结出的方法是否具有普遍适应性,培养高中语文学困生学习兴趣的较好方法有哪些?等一下。
今后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我将左以科研为主,右以教学为主,大爱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