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谈牛(上)——由牛王庙引发的思考
“牛王庙,不同寻常,牛王站在淮河边,挨着范景山。老牛仙居住的淮河岸范景山,保沿岸黄牛平安。“这首流传在赣安淮河岸边的歌谣,是淮河岸边牛王庙的真实写照。
淮河北岸的范静山一带,灌溉充足,气候宜人,农民安居乐业,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到了明末清初,范景山、孔庄一带的牛发展一度缓慢,本来就稀少的牛经常不明原因地死去,百姓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
俗话说:“耕者无牛,客无根”。由于没有牛,粮食收入锐减,村民流离失所。为了保护这里的牛,万店的一个姓陈的种田大户带头捐款,齐心协力,修复了牛王庙,为这里的牛祈福。
碰巧的是,在牛王庙建成后的几年里,当地黄牛迅速繁衍。一年一度的惊蛰过后,三乡五里的农民都聚集在这个牛王庙里祈祷祭拜,希望牛马兴旺,庄稼丰收。不知道是天意还是人的虔诚心理。牛王庙建立后的几年里,这里农民喂养的奶牛奇迹般地出现了一胎两头小牛。于是,牛王庙的名声远播,山店、长泰关、平昌关、友和、双井等十里八乡的农民,每年春天都络绎不绝地来到牛王庙朝拜。到了清代中期,更加繁荣,牛王庙会也热闹非凡。到了清朝末期,由于战乱频繁,庙堂事务逐渐衰落。解放后,牛王庙被拆除,用砖和木头建了孔庄小学。随着乾安出山店水库的蓄水,牛王庙遗址永远被埋没在出山店水库的水下。
这座牛王庙供奉的是牛王爷的雕像。牛王爷是谁?牛主就是牛神。宋代诗人高在《辽化州》中引用的一句云:牛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冉伯牛。因为兰伯牛从小喜欢种地,所以经常赶着牛在田里耕田。他死后被玉帝封为牛王,负责管理牛的饲养和耕作。冉伯牛原本是个秀才。自从被封为牛王、牛神之后,他的形象就被神化为“牛头、金字招牌、金甲”。
作为一种驯服的家畜,它不仅给文明农耕社会的人们带来了财富,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耕、耙、割、磨、犁,都离不开牛的参与。无论是原始图腾崇拜,还是神灵崇拜,农民对牛这种人类最好的帮手的尊重,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牛王庙消失了,看似是庙的年久失修和坍塌,实则是农耕文明的一种孤独。这是一个时代的消失,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启。
如今的牛王庙,建有碧波荡漾的出山店水库,流水潺潺的大坝公园,占地千亩的江南田园综合体。樱花园、玫瑰园的芬芳飘满四野,移民文化展厅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我们去赣安看海吧”成了信阳市民的口头禅,出山店水库也成了网络名人的打卡地。游客来了,群众富了。牛王庙的人再也不用为了发展养牛业而去拜牛王庙了。
一代人退出了历史舞台,另一代人走上了历史舞台。农耕文明结束,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乡村振兴的号角再次吹响。如果我们跟不上时代,我们就会被时代淘汰。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收拾行囊,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