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古建筑作文200字
淮河两岸,流传着许多关于神州府的神话传说。其中一个传说与张有关。张是上界的一个人,下凡时骑着驴经过泗洲城。天气又热又干,驴子渴了。张向水母娘娘要水给驴喝。水母皇后给他端来一桶水,但小驴是神驴,几乎一口气喝光了所有的水。水母女神害怕水被喝了,鱼、龟、虾、蟹无处可住。她不能再兴风作浪了,急忙去抢桶,不料一下子打翻了,引起洪水,淹没了古泗洲城。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他派天神去捉水母皇后,把她放在盱眙县宝积山的玻璃井里。
这个神话广为流传,上海淮剧团还根据这个传说编创并演出了大型话剧《水漫泗洲》。但是,神话终究是神话,泗州古城沉没的真正原因是地理条件和几千年的封建统治。
据《泗州志》记载,古代泗州城建于唐朝初年。起初是两座土城,古汴河从这里经过。两座城市由一座虹桥相连,北面是陡峭的湖,南面是淮水。直到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土城墙才改造成3尺多高的砖石墙。同时,还可能扩大到9个方圆。“城里街道整洁,房屋密集,商品齐全,商贾络绎不绝。”当时的泗州城,西起汴河可达洛阳,东沿淮河可达淮阴。由于这里皇粮周转,大门口停泊着成群的船只,十分繁华热闹。据史书记载,古泗州也是一处风景名胜:市内有“玉皇台月照”、“秋风挂剑台”、“浮梁练飞舟”、“淮河漂堤前”等九处名胜;城外有“灵瑞塔晨曦”等奇观供游客参观。可惜,今天,只有在干旱季节,才能隐约看到洪泽湖的一堵断壁残垣。
南宋以后,统治阶级苛捐杂税,土地贫瘠,水利失修,淮河水患日益严重。从998年到1016年,泗州城每年都被淹。邵熙五年(1194),黄河在河南决口,改道进入山东梁山公园,再沿泗水南下。当时的金朝统治者趁机以水代兵,用黄河水淹没了南宋的土地,使得古泗州时常“破败”,后来成为“孤岛”。此后,明清统治阶级以“保朝”为最高原则,不顾泗州百姓死活。为了维持皇家漕运,他们修筑高堰,也就是现在的洪泽湖大坝,人为抬高水位,造成泗州“米贵如金,人吃人”的历史悲剧,“城内积水数尺,舟楫过街,房屋倒坍,屋摇如海,百姓逃难,无路可走,无家可归。”
在这种情况下,明代有人主张将淮河引流入河,以救泗州燃眉之急。但作为宰相的右企时宇潘继勋却千方百计阻挠,说“浊水难分,水涨船高,应久除之。”以朱元璋祖坟在泗州以北,“祖坟不可轻泄”为由,反对分洪救市。明朝万历年间,淮河水位与泗州城墙持平,无法开闸。城内淤泥深积,官仓民房破烂不堪。
清康熙十九年(1680),泗州地区连降暴雨70多天,黄河淮河不断上涨,洪泽湖水位暴涨,河堤决口,洪水滔天。从此,古老的泗州城沉入洪泽湖的滔天巨浪和烟浪中。
有泗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余家台遗址、杨泰遗址,秦汉时期的西魏遗址,汉代的桐城、王霸、夏秋、瑶寨、阴陵山、娄庄、梁潇,汉代的高丽遗址、公庄遗址、鲁庄遗址、洪城城址。
佘家台遗址位于汤河北岸,泗县西南约40华里,汴河以北1华里。场地四周平坦,中间逐渐升高,形成阶地。唐河经过西南后,切断了西南台地,露出了文化层。文化层厚约5米,内容丰富。文化层底部有许多鹿角等动物化石,中间有一层灰色层夹杂着许多陶瓷碎片。经鉴定,佘家台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面积约1.32万平方米。
泗县,汉代古墓有锁坛墓、西魏墓、赵庄墓、桐城墓、墓、殷墓、万象墓、石围墓、墓、瑶寨墓、墓、墓、万安墓、油库墓等。宋公庄墓。十三陵包括邓裕祖墓、邓顺兴墓和陈毅墓。清代有白家岭和李嘉玲墓。
邓顺兴墓位于泗县城南18华里龙苏沟北岸,泗乌(泗县-五河)公路西约两华里。“邓顺兴”是明朝开国功臣邓禹的父亲,在林好与元军作战中牺牲。墓前有石人、马、狮、羊、石碑。墓地很高,周围松柏环绕。现在的墓高约3米,基长10米,宽9米。墓前仍有一块残破的石碑,上面刻着“...卫国陵园”并题写为“九世孙李”。
泗县境内有六处,分别是明代的时嘉殿、芮林殿、大成殿、清代的山陕会馆正殿、明代的水关、清代的张山桥。
泗县时嘉寺大殿
时嘉殿位于司城东墙。原寺有两个入口,后面有一座佛经楼。站在楼上,你可以俯瞰整个城市。院内有原尹姬树、罗汉石、九眼松、琵琶井、香水桥、透明碑、皂荚。只有一个正殿和一个皂荚。大殿为砖木结构,长16米。宽15.5米,占地面积248平方米。目前正殿的瓷砖和墙壁有些破损,但梁柱粗壮挺拔,布局有序。《泗洪何志》载:“时嘉寺在城东南角,建于洪武”。据《赠时嘉寺重修藏经楼地楼墙》碑文,现嵌于大雄宝殿后墙,其曰:“...但缘起是宋英宗赠寿圣寺时,明祖丁改名为时嘉寺,郑德作为建筑支持法国收藏...康熙是中秋第二。”因此,这座寺庙应该建于公元1064年后的宋英宗。它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思贤文庙的“大成殿”
文庙的大成殿位于泗县中心的北面。仅存大成坊、凌杏门、池畔、蓟门、东西厅、大成殿、明伦殿、尊经阁等原有古建筑。大成殿飞檐斗拱壮观优美,长21米,宽12米,面积252平方米。砖木结构,殿宇由八根柱子支撑,20根柱子嵌在殿墙四周。据《大成殿书脊》记载,“大成殿”建于清雍正四年(1727)。《泗洪何志》载:“嘉庆九年(1805)”。寺内二良书写,咸丰三年(1854)重修。已经250多年了。除了一些损坏外,整座寺庙完好无损。
泗县明代石马窝石刻,清代移至泗州。
一四周之极杯
《迁泗州碑》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1)石刻。有两块石碑,长206厘米,宽77厘米。全文共35行647字,是直隶人张培芳于四十三年(1779)所作。当时,著名书法家梁,湖北巴东县知县。碑文记载康熙十九年(1681)。旧泗州被剿灭后,州督临时派盱眙到洪县。描述了旧泗州被剿灭后的情况,当时洪宪的地理位置,民众的愿望等。这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大书法家亮亮的书法碑。“迁泗州牌位”原建在县衙后墙上,后建在县衙宿舍后墙上。1981年夏,移至县文物陈列室。
泗县八处:明清西吴菜园古槐树、马场古槐树、屏山白果树、崂山白果树、古路堆、古里堆、成兴村沉船、皇姑堆(时间待定)。
汴河故道流经我区苏州、苏仙、灵璧、泗县。沿苏(苏仙)永(永城)和苏(苏仙)洪(江苏泗洪)高速公路方向,河床遗迹仍清晰可见。泗县西门以北15米,至今仍有明代汴河入城的水关。1972年,在深入河床挖掘时,在泗县明路山以北的两化里挖出一条长约10米的木船,该木船分为两个仓库。初步鉴定为宋代以前的木船,其部分木板现藏于泗县文物管理所。隋大业元年(605年)开凿通济渠,全长1.300公里。当时的御道都是在河堤上修建的,两边种着柳树,是连接南北的交通命脉。唐宋时期,江淮之间的水运从汴水到达京城。自南宋晋朝议划淮河为界,汴河逐渐淤塞,不久废弃。
这条通济渠,上游自荥阳北半渚引黄河水入汴河,中游至开封,转向东南,流经祁县、睢阳、宁陵至商丘的引水古道,再经夏邑、永城、濉溪流入我区,离开我区向东流至江苏泗洪县马公店、谢家沟(老何穗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