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和评价怎么写?
第一,准确定位评价的性质,制定可行的评价目标。
评价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首先要准确定位评价的性质。我们所说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是指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这种综合评价既可以是对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语文知识和能力的阶段性调查,也可以是对学生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总结性调查。这种综合评价是对学生在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的展示,所以也是一种目标参考调查,即主词是检查学生在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
目标是评价的基础,也是评价致力于达到的最终结果,所以可以说,没有评价目标,就不可能进行评价。评价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目标体系,既要包括每课、每单元的目标,又要着力构建每学期、每学年、整个小学阶段的目标,使之包含每学期、每学年、整个阶段的学习要求,充分体现小学阶段各时期对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的要求,成为一个知识结构递进、能力发展螺旋式上升的完整体系。
第二,评价要建立在尊重学生,重视鼓励的基础上。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对象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要让学生发展,首先要包容他们发展中的错误。只有容忍他们的错误,才能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我们不需要在教学中吹毛求疵,但要照顾学生幼稚脆弱的心灵。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对于中国文学这门学科来说,语文的学习和数学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数学的结果往往是唯一的,语文不是。它的结果通常非常灵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比比皆是。俗话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知识结构。当然,每个人得到的东西不一样。过分强调团结,只能扼杀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意识。所以,老师不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教师应该与作为参与者的学生进行互动对话。
教育艺术的本质应该是唤醒、鼓舞和激励。学生在轻松、和谐、民主的自由空间里与师生碰撞,生活融为一体,在成功中不断获得成功经验,走向成功。所以很多名师认为,鼓励是教育的法宝,是最便宜的润滑剂。课堂上经常说的鼓励性的话,比如“相信自己,你一定会读好的。”“老师会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可以再试一次。”“你很棒。”.....无疑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感受到一种满足感,一种驱动力。
第三,给学生多次评价机会,是过程性评价的方式。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应着眼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化和发展,应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多元化、立体化。教师评价只是一种过程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角色变成了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其手段如下:
平战结合。仅仅一两次测试并不能恰当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和汉语能力。要重视平时的考察,一方面反映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淡化学生对定期考试的“恐惧意识”,增加考试的可信度。
课内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大多数测试应该在课堂上进行,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但有些测试可以在课后进行,通过游戏和活动(如成语接龙、传话、即兴演讲、辩论赛等。),从而测试学生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是准确的,但也是“武断的”,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如个人自评、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等,适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可以结合起来,使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
四、个性化、情绪化的评价往往会事半功倍。
众所周知,表达和展示自己是每个孩子都愿意并积极去做的事情。他们渴望父母的表扬和鼓励,渴望老师的肯定和欣赏,渴望同学的羡慕和追赶。他们需要有成功的感觉,成功后的喜悦和自豪会激励他们继续努力,更进一步。但是,现在很多评论都是肤浅的、轻描淡写的,有的掌声成了拍子,有的好评甚至成了标签。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与心的活动,只有发自内心,才能触及心灵深处。”这说明无论什么样的评价都一定是感性的。古人云:“触动人心者,不可先感伤。”如果能做到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智巧妙,幽默独特,就会事半功倍。
当学生写了一篇漂亮的作文,我不仅会给他一个“优秀”,还会写一句“老师真的很喜欢看你的作文!”当一个胆小的孩子能上台发言时,我给他一个灿烂的笑脸,摸着他的头说:“老师为你高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仅会非常欣赏学生的精彩,也会和学生一起体验精彩。我会通过我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随时给学生一个评价,传达老师对学生的爱,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综上所述,过程性评价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评价是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是对学生独立人格和健全人格的关注。重视语文学科的过程性评价,无疑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感受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从而增加孩子成长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