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如何影响农村文化?
第一,时代的要求
1,全球化的影响
正如《国际农村教育报告》所指出的,由于席卷全球的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浪潮,发展中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浪潮“淹没”了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现代化正迅速冲击着传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模式,价值观、赚钱机会、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和阶级观念都在发生不可阻挡的变化。新技术、电子媒体和通信革命的渗透明显影响了农村生活的场景,使得农村的学习需求日益多样化,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甚至在中国的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外出、工作、电视传输、乡镇政府办公自动化、移动通信等。都在改变着从孩子到老人的每个人的行为和观念。“留守(农村)人”成为当前的一个新概念。只有正规的乡村小学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改革和村民发展的需要。
2、科学发展观的方向。
根据科学发展观,中共中央适时决定将“三农”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有识之士指出,要用系统工程的观点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不仅要从经济的角度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还要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教育、生态、环保等方面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者曾经指出,发展中国家是一个二元社会,只有从转型的角度出发,使农村从传统的、农业的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才是农村发展的正确道路。
二,国际农村教育发展的经验
国际经验表明,当前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浪潮下的农村社会变迁必然是一个动态的、积极的过程。农村不是也不可能处于等待或被动的状态,而应该主动成为这种变化的一部分。因此,当前的农村变革是一种社会转型,其实质包括农村社会的所有变革,是一个多重目标。通过这种改变,把人们普遍不满意的生活条件转化为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条件,越来越重视人和人的潜力,把人作为实现发展成果的基本手段和最终目的。在这种背景下,教育是塑造和完成农村转型目标的基础、载体和关键工具之一。乡村社会的转型需要每个人进一步重新学习以适应新的变化,不管他们过去的学历如何。包括全民终身教育、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规学习机会,必须为农村转型服务。
目前的农村发展不是基于城市的发展,而是一种经济、社会和生态相结合的可持续模式,是一种积极的发展,而不是依赖于城市的发展。称之为农村转型。它的过程是建设性的,既重视脱贫致富,又重视人的发展,即人的观念、态度、认知。因此,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社区居民的学习和教育入手,凝聚农村社区的* * *意识,解决农村社区的各种问题,包括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这是农村社区建设最根本的要素。通过社区参与,逐渐从边缘化走向全面参与社会。
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不是指商品和服务的收入和消费,而是指他们是否有机会获得发展潜力和行使选择权的手段和资源,从而过上富有成效和创造性的生活。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这里的关键因素。(国际农村教育报告)
三,我国农村小学的现状及其与时代要求的差距
1,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
目前全国约有71万个村民委员会(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政府投资农村教育的主体是普通中小学。中国大陆的小学一直是农村最基本、最常见的教育机构,从城镇的中心小学到乡村的教学点或复合班,总数约52万(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最发达的时候,几乎每个村都有教学班(点),甚至可能设在村民家里。中国农村的另一个教育文化机构是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大部分位于农村,有4万多所;更多位于中心的基层村由村民委员会组建,偶尔乡镇政府给予少量补助。周边村一起用,目前约有44万(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主要开展扫盲、技术培训、法律学习、卫生知识宣传等。,还开展书报阅读和村民体育娱乐活动。我国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数量和分布远不如农村小学。
当前,中国农村的发展迫切需要教育——不仅仅是中小学生需要学习,所有的农村居民都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学习的机会,参与到农村社会的建设中,并通过这种建设来改造农村社会。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具备一定条件和资源的最常见的教育文化信息场所是农村小学。中国大陆目前的教育格局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主要在正规教育,即国民教育体系,农村是小学;终身教育体系主要推向市场。因此,作为欠发达的中国大陆农村地区,小学必须成为农村社区和机构的中心,以促进农村社会转型。
此外,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一幅宗法农业社会的历史画卷。宗法制度的残余,使得不属于任何姓氏或家族的学校成为村民事务最有力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2.中国小学与时代要求的差距
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国际农村教育发展的经验,中国大陆农村小学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课程内容和教材充满城市倾向,很少反映占全国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和地域情况;校本课程缺乏对社区发展和村民生存的关注,难以激发学习热情,与村庄发展无关。
2.教师往往不是社区的成员,对社区、村民的疾苦、社区、农村社区发展的紧迫性等不太了解。有些老师住在镇上,上学早出晚归,只把上学当成谋生的手段。
3.地方师范学校的课程或师资培训,并不教授或解决地方相关的问题,只教授正常的通用课程。
4.小学作为当地主要或唯一的文化教育设施,除了学生上课时间外,往往是关闭的。学校资源在课外时间发挥不了作用。学生不能用,村民不能碰。很少有小学主动发展成社区活动中心。
5.老师不上门拜访。经常家访的老师往往被评为先进、优秀或模范。
6.一些地方除了危房,还有农村学校新建的各种专门教室。但非常可惜的是,花了很多钱,有的还负债累累。这些建筑缺乏设施、设备和器材,缺乏教师和专业人员指导学生使用。往往成为一种摆设。与当地需求脱节。
7.学校遇到任何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很少依靠村里的力量。
此外,学生家长将教育责任转嫁给学校,使得学校工作缺乏家长的配合;学校教学脱离社区,限制了课堂教育,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经验,脱离了社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学习被束缚在课堂和书本中,不仅损害了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也使他们成为生活中的侏儒,失去了将知识转化为为社区服务的动力,甚至连自己的生活能力都难以应对。
再者,在终身学习的时代,农村居民除了进入各种正规学校,很难满足义务教育后在村里的学习需求。这一事实表明,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农村人口的终身学习机会和发展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使得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基本素质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发展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
中国农村小学与当地社区发展脱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应试教育。
中国是一个过于重视正规教育的社会,非正规教育主要推向市场,所以政府的教育投入基本集中在正规学校。无论哪一级行政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正规学校是当地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但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主导地位,正规学校采取的是封闭的办学形式。目前,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一般只完成初等教育的任务,以升学为目标,基本脱离当地发展,与当地发展联系较少,与农村社区缺乏或没有互动。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宝贵的教育学习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浪费,没有被广大农村人民享受到。
四,全球化时代中国大陆农村小学的作用
社区是学校发展的土壤。只有学校和社区形成互动关系,社区和学校才能同时发展,教育和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态度,只有在社区中得到相应的环境,才能在社区中发挥作用。这样,社区成员必须与学校同步学习,创造和创造一个不断发展的社区环境。学校、学生和教师是社区学习的媒介。他们通过宣传、动员、表演、示范等非正式和非正规的教育形式,使村民获得新思想、新行为、新技能。社区和家长也从这样的活动和特别安排的活动中了解学校,熟悉学校,帮助学校。
学校服务社区,不仅是借出学校的硬件设施,更是让学校成为村民的终身学习资源,让学校以满足村民的学习需求为目的,在校内实行开放校园、就地教学、社区教育、社区参与。
在全球化时代,农村小学在中国社区发展中的作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来看。
从学校开展的活动来看,可以分为:
首先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由于我国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社会文化体育娱乐生活相对匮乏,学校本身的一些教育活动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会对村民产生影响。比如学校举办的升旗仪式、“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的假期、学校设置的“开放日”、学校举办的各种全国性或教育性活动或学校的儿童活动、学校购置的先进设备仪器、学生的教学实践、社会活动等。,都使当地村民能够了解和获取外部信息,获得参与的机会。这些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部分,但对村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是校外活动。也可以分为教育活动和非教育活动。
其中,教育活动包括由学校设施或由学校师生进行的识字、训练、布道、展览、放映、集会、文化、体育、娱乐、阅读和讨论。这些活动具有凝聚人心、发扬民主、激发情绪、活跃气氛、提高素质的作用。
第三,它是非教育活动。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是唯一与政府和外界有联系的机构。学校有责任获得上级或外部的支持,带头组织活动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例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生活条件(健康、环境等)的改善。),以及在富裕地区发展网络村庄。
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工厂、农场、造船厂、商店、银行、办公室、法院、医院等。;水管工、医生、木匠、农民、机械师、销售人员、渔民、建筑师、科学家、牧民、广告商等。表象世界由剧场、电视、舞台和音乐组成。所有这些形式的社团活动都可以与学校的教育功能紧密结合,成功形成直接沟通的模式,对学生和村民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引导他们朝着有利于个人成长、社会融入和重新融入的方向前进。
从儿童发展和学校发展来看,学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儿童本身有参与和创造的需要和权利。他们能以不同于成年人的视角、比成年人更锐利的眼光提出与社区建设、与自身发展相关的问题,他们必须扮演好这个角色。通过参与社区,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改善自己的社区生活和生活环境,获得自己的社会发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同时,要从小培养孩子参与社区(社会)的能力和态度,长大后才能积极为社会做贡献和服务(叶等。);学校通过与社区的接触和社区人员的参与,了解社区的需求,获得社区的支持,发掘学习资源,拓宽学习领域,扩展学习内容,使学校更具活力和生机,具有地方特色。因此,它也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学校模式。
农村小学服务社区,让教师认识到社区服务的教育意义。学习不仅仅产生于课堂。有计划的社区服务可能会带来更实质、更丰富的学习效果。根据终身学习的理念,学生的学习包括课堂学习和社区生活实践,社区也是学生的学习资源。为了让学生的校内学习在社区有应用的机会,教师需要了解和掌握社区的学习资源以及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家长也需要了解终身教育的理念,配合老师,在社区参与下协助老师教学。这样一来,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就产生了,社区居民从中获得学习经验,也促进了社区的变化。
从农村社区的发展来看,农村社区受益最大。他们不断地从学校、老师和学生那里汲取新的力量,获得新的信息,并不断地将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和实践。从而推动农村社会在生产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向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并通过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学习和社区参与社区活动,提高社区发展的内在能力,从参与社区逐步走向参与社会。
中国是一个民族和民间文化丰富的国家。农村小学与社区的互动,根据社区需求设计课程,促进社区发展,满足社区学习需求,可以给学校带来生机和活力,发展独特的社区生活和学校文化。
一般来说,是:
——服务对象扩大到全村所有村民;
——学校的角色:从“继续教育的机器”到“社区教育的文化信息中心”;
——课程资源:农村社区整体成为一种课程资源,课程与社区生活紧密结合,课程设计采用社区参与、家长参与的模式;
-学习内容:扩展到社区的经济发展、生态环保、健康和文化休闲。
——教学方法:注重自我探索,应用各种资源,开展体验式学习;
-地点多样化;
多评成绩:不以考试为唯一标准,任何特殊表现和各种非工作成绩都被认可。
五、创造必要条件,使农村小学在当地社区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种小学在社区的作用或者说学校作用的扩大,首先需要发达地区的资金和教育。相反,在发达地区,城市功能齐全,大部分社区都是为居住而建。往往是居民不熟悉社区,社区不了解居民,社区脱离居民。他们需要在农村终身学习模式的推动下,逐步形成教育与社区的融合。但是在农村就不一样了。学校与农村居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有时是村庄唯一的社会机构。如果不行,农村怎么发展!
然而,农村小学在当地社区发展中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先决条件是:
-在法律、法规、政策和计划中,承认非正规教育和非正规学习与正规学习和教育具有同等地位,以保障农村人口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平等权利。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必须从双重社会的角度和从农村地区的需要出发,对现在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小学给予特别的考虑和支持。包括他们需要的图书馆设备、设施和器材,农村小学教师的编制和调配,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晋升和资格认定,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农村小学教师的负担等。,满足农村小学和社区学习的基本要求。
——只有将农村正规小学纳入终身学习体系,才能保障农村居民的终身学习机会。
六、继承和发扬农村小学服务当地社区发展的优良传统。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中国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农村教育发展之路。陶行知、颜、梁漱溟是其中的著名代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使他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教育家。严的平民教育、乡村建设和乡村改造不仅在中国传播,而且在三大洲传播。梁漱溟提出了乡村建设理论,并在农村进行了一些实验。
近几十年来,湖南省炎陵县鹿坑小学全国劳动模范马、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惠明小学草场分校“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毕等一大批农村教育工作者,以及成千上万的农村教育工作者,利用自己的农村小学,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马认为,今天的农村面貌是十年前农村教育的结果,今天的农村教育是十年后的农村面貌。农村小学的学生是未来家乡改造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他们更需要良好的教育;要充分发挥农村小学的整体功能,促进当地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他所在的学校建立了农林牧副渔实验示范基地,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乡村调查;根据村民的需要,进行养鱼试验,促进了当地渔业的发展;还开展了培育水稻良种、采集树种、生产米线、回收茶油等村民活动;学校种了一块果树试验田,带动了果树专业户的出现;创办“小学农民业余技校”,培训农民,组建基建队,创办“教学设备厂”,促成了村校联营;在小学设立“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鄢陵县分校”,为村民学习提供了方便;小学还率先在村里修建了桥梁、高压线和有线电视台。他们学校坚持服务当地社区的方向,发挥学校对社区的辐射功能,把学校打造成教学中心、农民继续教育中心、农业技术推广指导中心,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村民们说“小学给我们带来了致富的先机”。
云南省巍山县的乡村学校长期以来一直扮演着这样的角色。这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国家级贫困县,山区面积占92.5%。一个老师只有208个教学点。彝族老师毕果是草场小学的老师,是“单人学校(只有一个老师)”。他不仅给小学生当老师,还成了村里老少皆宜的老师。他组织年轻人开设“扫盲班”和“科技班”,帮助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调整种植结构,普及科学种田。他带领群众,使草场村陆续实现了通电、通电视、通电话、通公路、通自来水,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他创办了校办工厂,用机器为群众磨大米、面粉,带领村民种植蓝桉、核桃、云南松等经济林果。他又是“编外村长”,又是“法律顾问”,村民有什么事都愿意找他解决。他的事迹引起了英国救助儿童会的注意,该组织资助了草原小学和山羊农场项目。这个项目的收益一部分将帮助村里的贫困学生,一部分将用于扩大繁殖,生产出来的羔羊将免费提供给农民。毕国彩被誉为“办好一所小学,改变一个小村庄”的山村教师。中和村距县城18km,为彝族村。教学点有24名学生。只有一个老师叫陈学忠。教学点承担了村里的扫盲任务,后来成立了成人技校。老师是文化和娱乐的领导者。全村的“红”“白”喜事,需要“写”“算”,写春联都在陈老师身上。24名学生也是义务宣传员。他们把政府的方针政策写成歌词,配以彝族人演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然后做成舞蹈教给学生,学生们课后跳舞,逢年过节为群众表演。教学点还在村里举办养羊班;村里老鼠多,用老鼠药破坏生态,师生宣传养猫的好处。黄树村距离县城45公里,人均毛收入不到400元。教学点有14名学生。曲代堂老师还办扫盲班、夜校,宣传政府的方针政策,组织群众看电视。开学前请村干部讨论学校工作,发动群众自愿集资投资修建学校,消除危房,架桥解决河水上涨时难走的问题;夜校为村民发展经济提供了思路。村民开始种树,绿化荒山,嫁接果树。当地干部群众一致认为,只有办好贫困地区教学点,才能有效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使贫困地区人民步入小康社会。
山西省柳林县前院庄实验学校实行“村校合一”的办学模式,构建“三教合一”的教育格局,建立教、科、工一体化的教学体系,走出了一条农村教育服务农村发展之路。他们实行:村干部和学校干部交叉任职;村里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同步规划、同步运作;教师成为村委会的“智囊团”,建立教师联系制度;学校教师兼任成人教育,农民兼任学校教学任务;学校实验室是为农民和农业服务的,村里的田地是给学生研究实验的;学校图书馆为学生和农民服务。这样沟通了学校与农村社区的联系,加强了村与学校的关系。村民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学校,学校的很多问题都是依托村里解决的。钱的做法已在陕西推广。
从近几十年的经验来看,中国大陆农村小学在当地发展中的作用可以根据不同的发展水平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贫困偏远地区,农民生活条件差,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落后。主要是农村小学教师,作为村里最有知识、最有能力的人,动员和组织村民改善小学条件,动员孩子入学,同时带领村民修路、装电线,开展社区自建活动。
第二类是温饱基本解决,但经不起“风浪”的地区。有的利用小学进行青年生产技能培训,有的读书看报,或者对村民进行宣传动员活动。
然后是更富裕的地区。由于交通相对便利,有独立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小学偶尔会有社团活动,有时是为了行政安排。还有一些个人向社区村民开放他们的设施。
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都是本村人,他们在许多村庄担任职务,从村长、会计、民兵队长到其他职务,一般都与社区有良好的联系。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对教师学历的重视,许多教师是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的。相对于城市的情况,有些老师有时只是完成教学任务,很少接触乡村。在全球化和终身教育的时代,我们必须继续继承和发扬过去的传统。
总之,在二元社会条件下,鉴于目前中国大陆农村人口的分布和社区的情况,不仅不能取消农村小学,而且必须加强对农村小学的支持,并将其纳入农村学习型社区的规划和建设中,以保障农村居民的终身学习权利和机会,最终实现中国大陆农村的社会转型。
参考书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1。
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6月5日-38日+10月。
3、INRULED:& lt;教育和农村改革& gt,保定,INRULED,2001
4.蓝剑:发展中国家教育研究基础,北京,明凯出版社,2001。
5.宣:《学校社会工作》,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6.叶等:《社区发展与儿童参与》,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7.(台湾省)社区教育学会:社区中的终身学习,台北,师大书店,2000年。
8.(台湾省)社区教育学会:《学校社区》,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9.余安邦等:《社区课堂》,台北,刘源出版公司,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