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营造语文阅读区环境,提高参与兴趣?
1.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需求创造环境。儿童的年龄差异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还反映在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上。心理发展的水平是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和能力表现出来的。小班孩子的思维有很大的直觉作用,思维大多伴随着行动。因此,具体的形象和生动活泼的环境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和兴趣。孩子有更多的机会玩游戏,更多的接触,更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学生的具象思维占主要地位,他们主要通过事物的具象或表象进行思维。根据这一特点,老师们提供了大量的游戏素材和半成品:有各种饮料瓶供孩子制作娃娃头和服装;拼图有各种贝壳;吹绘各种颜色。在做、玩、操作的实践中,提高孩子的能力。由于知识、经验、语言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大班幼儿开始发展抽象的逻辑思维,好奇、爱提问。我们创造一个环境来满足孩子们不断的问题。另外,我们的老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布置环境,注意孩子概念形成的基本规律,运用大量各种形式的刺激来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2.我们应该在环境创造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在教学中,要综合利用社会和自然环境,让孩子在广阔的自然和社区环境中体验、发现、探索、收获。在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不仅轻松自如,情绪饱满,还能直接观察、探究、学习,视野大大开阔,对事物有了恰当、生动、鲜活的认识。这时候他们的思维特别活跃,语言特别丰富,提问特别有趣。3.创造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环境,教师必须注意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创造的环境要有利于孩子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不能偏向任何一个方面。材料的供应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大班的动手区,老师给孩子提供不同颜色、不同材质(塑料、木头等)的珠子。)和不同大小的孔,让孩子可以定期为娃娃佩戴项链或手镯,孩子在活动中可以有选择的可能,满足自己的各种兴趣。还需要根据幼儿的需求,经常更换一角的内容。此外,我们应该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环境应该促进孩子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在同一个班级里,孩子的表现既有个性,又有个性。4.创造有利于儿童探索活动的环境,激发对儿童思维的支持。探索活动是儿童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儿童通过探索活动认识自然和社会,在活动中培养理智感和良好的人格。由于儿童心理的视觉和无意识特点,他们对任何新奇的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让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格外关注,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相对持久的探索活动。所以我们营造的积极、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可以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5.营造一个促进老师、学生、孩子之间交流互动的环境(1)。把收集材料、创造环境的过程作为孩子的学习过程。发起孩子集体讨论,决定墙角布置或墙面装饰的内容后,要准备材料和设计,和孩子一起制作。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量力而行,让他们想他们能想到的,让孩子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看、听、问来获取信息和资料,发展他们获取信息和资料、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给孩子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实践证明,儿童是否有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影响他们参与转角设置和墙面装饰制作的积极性,影响儿童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所以,要尽量让孩子自己选择材料,自己决定做什么,把材料放在方便孩子取放的地方,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方便他们不断地与环境材料互动。(3)给孩子犯错的权利,找出错误背后的真正原因。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直接经验的影响。在与环境材料互动的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儿童的做法和结论并不都是正确的,难免会有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地方。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批评和责备孩子,而应该努力去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和理解水平,以免产生误解或伤害他们。(4)培养孩子尊重客观事实,根据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长期以来,一些老师很少注意培养孩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不给孩子尝试的机会,习惯于自己判断孩子的对错,让孩子觉得真理只存在于老师的头脑中。他们关注的是老师的态度,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这就造成了孩子对老师的依赖和迎合。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从“老师讲,孩子听”到“让孩子养孩子,形成尊重客观事实,根据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5)支持、启发和引导儿童与环境互动。无论是师生准备和创设的环境材料,还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提供的环境材料,都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幼儿开展探究和操作活动。在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操作活动时,要改变过去“检查员”的角色,把精力从“检查玩具是否掉落、东西是否混乱、幼儿是否冲突”转移到幼儿的探究操作活动上来,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正确判断其发展水平,引导幼儿向更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