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过春节的习俗是什么?是台州的回复。如果没有,你可以发送信息。我赶时间,请快点。

习俗——台州新年习俗实录

春节是中国最古老、最喜庆、最热烈、最令人向往的传统节日。春节,远方的游客回到老家和父母身边,外出打工的父亲带回一年的血汗钱和妻儿团聚。与国外的节日相比,甚至与中国的普通节日相比,春节突出的是一个家庭,体现的是一种情怀。家是所有家庭成员的港湾,爱是维系家庭成员的纽带。

除了这种深厚的感情,春节还代表着欢乐和好运。从鞭炮和谢年到舞龙舞狮来庆祝春节,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整个中国都沉浸在节日的和平气氛中。因为传统,所以有传统文化的影响。

有句话叫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台州虽然是个小地方,但是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很多。台州人过春节有哪些民俗、民风?作为一个台州人,不能不知道。

临海人过春节和元宵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

在临海,春节通常从正月初一持续到初八。这就是张家渡民间所说的“八岁以上可以喝清汤”的意思。

大年初一黎明前,鞭炮齐鸣。天亮后,各家各户放上蜡烛烧香、烧纸钱,祭茶果给天、地、家的祖先。

大年初一早餐,过去城关吃糯米红枣粥,东乡吃沿海渔村的“长寿面”,西北村的一些村民吃豆腐粥。在杜桥、上盘等地,男子初一做早饭,习惯吃“菜头饭”。初四,人们准备祭品,烧纸马,糊一个新的“厨司”,称为“灶神”。

初一,过去有很多禁忌:不扫地,不往地上倒水,不动刀,不做针线活,不干活,不做生意,不骂人,不讨债,不打架,即使是这种平常有仇的日子也要和睦相处。

正月初八俗称“上坝”,过去是张家渡开市的日子。在第八天,每家每户都要煮米饭作为早餐,这被称为“上坝饭”。初八过后,民间拜年活动将告一段落。但正月的活动在正月十四之后正式结束,因为人们“打花灯”“接待财神”了十四个晚上,财神出街后才告一段落。

元宵节

临海人不吃汤圆,吃汤圆,元宵不过十五,不过十四。

据《临海县志》记载,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怕朱元璋在元宵节前进攻,就把元宵节提前了一天。

另一种说法是(秦)的母亲在新月和吃素,为了让母亲和家人一起过节,把元宵节改到了14日。

也有人说,因为方国珍的妻子董氏是正月十四生日,所以元宵节就提前到了晚上。还有人说,临海的明朝状元秦提前过元宵节,是因为他在“十五”期间禁食素食。

甚至有人说,戚继光在台州对日作战时,战争的秘密泄露了,所以他将元宵节提前了一个晚上,等等。

传奇归传奇。没有人去追根溯源,无法深入挖掘这种“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公认“正月十四是元宵节,家家有烂汤。”

做汤,临海人叫“搅”汤,很形象。一大堆原料搅拌成一锅汤,一般有芥菜叶、冬笋、肉末、油泡、豆腐干、四川豆瓣、豆面、香菇、木耳、蛏子等小海鲜。烹饪后,加入石粉,搅拌和调味。因为原料丰富,这种汤往往一搅就是一大锅,足够全家人吃好几顿。

十五晚上我会吃素汤,和十四的咸汤不一样,叫甜汤。

元宵节活动一般在正月十三至十七之间举行,以十四日晚为高潮。

黄岩正月上半月的风俗

正月十四之间天很亮。

旧社会,农历正月十四晚上,黄岩城家家户户都要点灯,挂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橘篮灯、橘花灯、凤凰橘灯。城外的每一片橙色森林都点着红色的蜡烛。远远望去,整个黄岩灯火通明。同时,橘子乡的人们也玩各种各样的民间文化活动,如舞狮、舞龙、花鼓和旱船。这种习俗叫“间灯”,据说起源于明朝,与戚继光抗日有关。

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有一年正月十四,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海边打败了一个敌人,剩下的敌人像走失的狗一样逃到了内地。当他们逃到黄岩时,天色已晚。他们中的一些人藏在橘子森林里,一些人闯进了房子。戚继光带着军队赶到,士兵和百姓一起,点起一盏灯点燃,搜寻残兵。顿时,整个县城内外,每一栋房子,每一片桔树林都灯火通明。最后,敌人被消灭了。为了纪念齐家军的胜利,流传下来了“隔空点灯”的习俗。

但由于家家户户都有电灯,近年来城市实施亮灯工程,“间歇性亮灯”的效果很难显现,这种习俗也仅限于一些零星的乡村舞狮、舞龙和规模稍大的灯会。

正月十五,“放橙灯”

解放前,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黄岩外的澄江上都会举行“放橘灯”的活动。根据黄岩县的记载,这一习俗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相传南宋建炎年间,金人南侵,康王从海上逃亡,途经泰州。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他晚上去金龙山看海。突然,他看到椒江上漂浮着无数的灯光(澄江入椒江出海),十分奇怪。侍从告诉他,这是一盏橘黄色的灯,漂浮在澄江上。赵构来到河边观看,并请他的随从们来凑热闹。他买了两船橘子,拿出橘子肉给大家吃,留下橘子壳做橘子灯笼,漂在河上。

此后,正月十五,黄岩城男女老少纷纷出城,澄江两岸都是看“灯”的人。临时摊位聚集,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仙居灯笼

仙居花灯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如横溪、板桥的班龙灯,吴尚村的长旗灯,竹溪、下阁的跳跳马灯,下塘村的鲤鱼跳龙门灯,石天镇水口村的龙灯,王千村的轿子狮子灯,推虾灯等等。元宵节期间,仙居山乡灯会争奇斗艳,热闹非凡。更令人惊叹的是仙居村滩的“点穴无骨灯”,被誉为“灯海明珠”。

“仙居点穴无骨灯”起源于唐代,又称“唐灯”或“神灯”。相传唐朝开元年间,前滩村有一位书生,夜里在山里迷了路,被一位仙女用“神灯”指引方向。这种灯造型独特,制作精美,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灯体没有骨架,全是用纸片针刺成各种图案。秀才回家后,照着图案画葫芦,精心制作。做好之后就挂在家门口,大家都很喜欢。“神灯”在书生家落脚后,仙女变成了村姑嫁给了书生,每晚陪书生读诗。大考之年,秀才乐得状元。后来,人们把这种无骨灯笼称为“头号灯笼”。后来,状元把这盏灯献给了皇宫,从此皇宫里就有了“无骨小宫灯”。状元的妻子古山逐渐将这种“神灯”的制造技术传授给前滩村的村民。从此,这种神灯的制造技术在仙居人中间流传了很久。

仙居花灯先后获得县市花灯展一等奖、浙江省首届优秀美展银奖、浙江省特色花灯展金奖、1996中国民间美展金奖、1996第四届澳门国际艺博会金奖。浙江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仙居花灯》进行了详细报道。仙居花灯也赢得了中外游客的赞叹,被誉为“中华瑰宝”、“灯海明珠”。仙居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2月,仙居选送的针刺无骨灯笼被国家邮政局评选为民间灯笼五大邮票图案之一。

天台词调

“天台词调”是天台的一种古老剧种,早在清代嘉庆、道光时期就在全县广泛流传。仅郊区就有36个剧团,而十陵、左溪、灵溪、潭头、香榧在农村最受欢迎。《天台调》曲牌丰富,有30首。有快节奏的《357》,唱起来像流水,适合叙事;有“金钟慢”“范二”这样的慢节奏的人,委婉优美,善于表达感情。探究其渊源,可见其广泛吸收江西益阳腔、东阳的高腔、浙江的西部和南部吴腔、永腔,具有南方腔的风格。

词调的作用和古代昆曲一样,生、旦、净、终、丑都由演员负责。萧声和肖丹用假声朗读和演唱,他们的技巧可以和京剧媲美。乐器还配有管弦乐、丝绸和竹子,以满足表演宫廷戏剧的需要。天台词调的看家剧目有《龙虎斗》、《娇娇斩独角龙》、《斩子》等。,还有一些戏比如捡镯子玉的也有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演出了《大红灯笼高高挂》。

以前天台县有十个戏台,分别是东门戏台、庙山有生观戏台、花园戏台、钱坫戏台、东岳宫戏台、瀛台寺戏台、三井寺戏台、金庭戏台、镜中花戏台。天台词调节目陆续上演,深受观众欢迎。可惜目前这种戏只能在香榧、凉亭等村落上演。有些山村夹杂着越剧,只是用了一些词来调味。

除夕五味粥

春节吃早餐,各地习俗不一。天台城乡吃各种粥。

所谓“五味粥”,就是用白米、红枣、豆腐、红薯、芋头五种食物熬制的粥。它来自佛教僧侣,他们在新年祈祷“五福”并煮了这种杂汤。天台素有“佛国”之称,士人信佛,于是这一习俗流传开来,以求祈求风调雨顺,平安昌盛,百姓一年到头都能安居乐业。但是,关于五味粥的起源,天台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元末,朱元璋率领陈翔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从临海攻下天台城,在东横岭安营扎寨。天台人对元人残酷野蛮的统治深恶痛绝,纷纷响应,主动帮助起义军摸清军情,筹粮运草。元末二十七年(1367),起义军包围县城,与城内士绅约定除夕从内迎击元军。那是一个下雪的夜晚,城外的雪厚达一尺。守备司令黑黑尔烈估计叛军不会攻城,就去衙门喝酒找乐子。半夜三更,三声鞭炮声,杀声四起。叛军摆脱守军,打开城门,激战后杀死守军指挥官,收复县城。

第二天是春节。城里的人们挨家挨户收集大米、红薯和芋头。商店和作坊送来红枣和豆腐熬制美味热腾腾的米粥,安慰叛军士兵。军民一起吃了一锅粥,五味俱全,大家脸上都绽开了笑容。大家高兴地说:“吃了五味粥,就会引来‘五福’。”

从此,每逢春节的早晨,天台的人们,无论贫富,都要吃一顿香喷喷的“五味粥”。

正月十四,是“滚烫滚烫”

把正月十四的夜晚定为元宵节,并不是天台独有的,台州其他地方也是如此。但家家户户,老少皆吃“烧辣煮”元宵的习俗,是天台的一大特色。

说到吃“烫煮”,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故事。相传南宋景德镇年间,有一年正月十四夜,花灯全盛,文人墨客逛街,兴致勃勃地观赏花灯。这时,一位从金兵身后逃到江南的老艺术家,带着孙女来到天台城以唱歌为生。由于长期跑步和过度劳累,我晕倒在大街上。附近一位陈大爷看到了,马上舀了两碗“糊辣沸”送过来。他们吃了之后,精神焕发,两眼放光。他们反复说:“明亮的眼睛!亮眼膏!”从此天台就有了正月十四吃“糊辣煮”的习俗。

「糊辣煮」是一种什么样的食物?

这是一种用米粉或石粉做成的咸汤。所有的菜都切成小方块。主料是瘦肉,冬笋,荸荠,干香菜,油泡,花生,四川豆,菠菜,猪耳朵,黑木耳,烤糯米,加少许辣椒粉,蒸熟。现在“糊辣煮”也被做甜了。家庭主妇将龙眼肉、红枣、苹果片、莲子混合成“山粉”或“红薯粉”,味道各不相同。

温岭若山打鼓。

据《中国民间舞蹈综合汇编》记载,温岭庐山打鼓是中国唯一的渔村传统舞蹈,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鼓乐表演由10男渔民组成,但人数不限,可以是七八人,也可以是十几二十人。打扮成一个女人,她的脸上画着白色的圆圈和红色,她穿着橙色的棉袄和深蓝色的裤子。她裙子的角上绣着橙色的鱼形花边,她戴着一顶橄榄形的黑色羊角帽,耳朵上挂着“金”的大耳环,还戴上了手镯和脚镯。他们全都光着脚,走来走去。两个人在扛鼓,一个在打鼓指挥,一个在敲木鱼,两个在敲小锣,一个在敲大钹,一个在敲小钹,两个在敲钛锣(也是小的)。他们自由地跳舞,自由地跳舞,叉开腿,摇摆着身体,两只大手在用力地挥舞着鼓槌,左右跳跃,随着。既大胆又含蓄,是灵魂的呐喊,是生命的呢喃;它既体现了大海的多重性格,又表现了渔民内心的情感冲动和征服大海本质力量的信心。

如今的大邹鼓已经不是若山的“专利”,变成了石塘大邹鼓和温岭大邹鼓。在若山,二三十岁的年轻渔民是这项活动的积极分子,很多二三十岁的小学生跟着七八十岁的老渔民学打鼓。近日,在若山这片海洋文化浓郁的热土上,一支女子鼓队应运而生。打鼓这种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活跃了沿海渔村的文化生活,还挺进了城市舞台。

康泰阁

抬台亭是温岭渔区元宵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元宵节的“捉财神”、“捉学生”、“拜茅坑姑娘”等活动不同。这些活动只在正月十五举行,但是抬台馆的活动可以推迟到正月二十甚至二月初。

泰格就是把一张方桌和一张长桌放在一起,桌脚倒过来,用各种彩纸、彩布、彩花组成一个五彩缤纷的框架,配上雪亮的蒸汽灯和相应的戏剧场景,就成了一个漂亮的小舞台。有几个五六岁七八岁的帅孩子,打扮成楼台俱乐部,霸王别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游行队伍还没进村,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早已吸引了村里所有的男女老少,街上挤满了人。渔区热情好客的人们还会以观赏太阁为名,邀请一些远方村落的亲戚到家中做客。

三门

和台州其他地方一样,三门的元宵节是正月十四,而不是正月十五。

三个人过元宵节,一般中午吃“麦焦”,晚上喝烂汤。三门烂汤很有名。它的做法是把所有的蔬菜、萝卜、竹笋、粉条、豆腐干、腊肉、牡蛎等切碎。,然后放入早米粉一起烧,烧成糊状。它的味道多种多样,所以非常好吃。

元宵节,三门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烂汤,看谁的味道更好。最有意思的是,元宵节晚上,三个人吃烂汤是免费的。谁都可以去别家吃一碗好吃的烂汤,主人以在自己家吃烂汤为荣。这个习俗由来已久,在古代就有“天下有粮”的意思。按照现代的说法,元宵节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元宵之夜,去年结婚的新娘仍要烧几盆又甜又坏的汤,民间称之为“新娘坏汤”,以示生活甜蜜美好。“娘坏汤”一定是新媳妇做的,然后放鞭炮邀请全村人吃。如果味道好,大家都开心,那么新媳妇就基本确立了她在这个村的地位。做不好,大家都会在背后议论。

元宵之夜除了吃,就是玩。三门的民间灯会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亭旁镇的杨家板垅。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班龙,并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1982年,杨家曾跳过一次班龙,全长250米。400-500人的迎龙队徒步20公里,在三门县海游镇演出。沿途各村的人都表示欢迎,轰动全城。后来,杨家的班龙逐年壮大。目前整条龙长约450米,被上海吉尼斯总部授予“吉尼斯世界之最”称号。

元宵节,三声炮响,迎龙队伍出发,火光冲天,鼓乐震天。班龙引五兽,鼓亭,楼阁,乐团,狮子为先,白象领路,其后是旗龙,气势磅礴,气势磅礴。

杨佳班龙曾在泰州民间艺术大集65438-0999惊艳全场,获得唯一特等奖。

元宵节过后,三个人的年基本结束了。接下来就是各奔东西,大家各奔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