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案例研究
心理健康案例研究
这里主要介绍一个关于小学心理健康的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这是一个三年级小学生因为父母去外地打工,心理状况发生严重变化的真实案例。我们来看看具体情况。
心理健康案例研究;
案件基本情况:
林林,10岁,初三学生。这个学生在高一到高二,学习成绩优秀。自从他进入初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了一个问题学生。原因:琳琳的父母去年暑假去深圳打工了。由于工作繁忙,他们从来没有时间回家看望儿子。虽然大大小小的琳琳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但是因为奶奶的教育观念落后,没有像父母一样照顾琳琳的生活和学习。
咨询方法和结果:
1,消除敌意,建立信任。
2、有助于提高和增强自信心。
(1)心理疏导。在课堂上,只要琳琳上课看书,我就会不断地鼓励和表扬他,这会增强他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做得好一点,通过表扬,建立他的自信心,让他有追求更高目标的意志。
(2)辅导作业。他讨厌做作业,尤其是当他有很多作业的时候。我就让他一个人一个人去引导,等他写对了,就及时肯定鼓励他。他表现出不同寻常的严肃,速度也快了很多。
(3)营造温馨的集体环境。每当琳琳有了一点进步,我都会在全班表扬他,让全班改变看法,愿意和他做朋友。让学生越来越关注他的变化。
3.与父母沟通。我和他父母沟通过很多次,委婉的建议他们多陪陪孩子。琳琳的父母接受了我的建议,回来看望琳琳。琳琳再次感受到了父母的关心和温暖,性格也回到了从前。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辅导,琳琳有了明显的变化,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和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很多,也逐渐融入了集体生活。
通过以上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小学生被父母关爱是多么重要。所以我们也希望家长朋友们在工作之余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关心和爱护孩子,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孩子总是以死相威胁!专家们,请帮帮我们。我们做什么呢
一提作业,9岁男孩就要跳楼!
“我亲爱的儿子怎么变成这样了?”困惑的母亲刘女士向本报求助。
“没招,儿子还在和全家作对。”
陶陶(化名)在沈阳市沈河区一所小学上二年级。上学前,他在妈妈眼里一直是个好孩子。
“我儿子小时候很听话,邻居都夸他!”昨天,陶陶的母亲刘女士说,上了二年级后,这个好孩子的气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就是不做作业,连说也不会,奖励也不会...老师发了八张卷子,一个字都没写,卷成一团扔了...老师以为他没有卷子,就帮忙抄了。结果,当他看到报纸时,他气得满脸通红。
“刘女士说,她9岁的儿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也还可以,但在学校,是老师们公认的调皮捣蛋的孩子。他宁愿出去站着作为不听讲座的惩罚!
然而,刘灿女士最不能忍受的是这个孩子经常试图死亡!“被要求写作业时,我勃然大怒,用玩具砸自己的头,用菜刀自杀,用头撞墙,气得朝窗户跑去,抬腿就跳……”刘女士说,儿子的行为让她无所适从。
刘女士也告诉记者:“因为学习,儿子被打了很多。现在我打他,他还敢打我,还顶撞他奶奶,骂他爸爸。简直令人发指!”
分析:孩子思想封闭,渴望被关心。
昨日9时,记者陪同刘女士和陶陶来到沈阳市心理研究所。
陶陶告诉记者,他在课堂上讲话,他不喜欢学习。谈到学习,他感到不舒服。“但是我没办法。我爸总是打我。我慢写比别人快两行,他就打我!”
在近半个小时的交谈中,沈阳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学家发现,陶陶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我不想说出我心里的想法。心理学家让陶陶在一张白纸上画两幅画(一幅是自己玩,另一幅是画人、房子和树)。
在第一幅画中,记者看到陶陶画了太阳、大海、海鸥、鱼和蝴蝶。“这是一条小鱼。后面有两条鲨鱼。他们想吃它。后面的三条小鱼是来救的……”陶陶解释道。
通过两张图,心理学家分析:“这个孩子想法多,心思细腻。图片可以看出,他虽然阳光,但内心是封闭的!并希望得到关爱。”
小贴士:用另一种方式和孩子交流。
通过与陶陶的交流,专家说:“早期的成长环境导致孩子的行为偏差!”
心理学家分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老师有时可能会不经意间让孩子产生挫败感。而父母急于打骂孩子,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也会让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想跳楼的孩子,往往是想向父母示威,让父母担心。大人不再要求太多,孩子的目标达到了,他们认为自己找到了取胜的方法。”专家表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想要独立,想要展示自己,但是缺乏是非观念,久而久之会出现行为偏差。
专家给刘女士支招:“不要轻易激怒孩子,要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多鼓励他。另外,家长要勤与老师沟通,引导孩子带着兴趣学习,不要强迫他做作业,换一种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专家还建议,陶陶应该做心理咨询和行为训练,以彻底解决“自卑”问题。
对待考试的最佳态度
很多考生的实践表明,迎接考试最好的心态就是塑造和保持一种不骄不躁的从容心态。下面,心理学家给出五个帮助你调整心态的措施。
1.正确评价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把之前的卷子拿出来,主要是看错题,判断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哪些是短期内学不到的。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水平。
2.期望应该是合理的。根据自己的客观评价,确定一个正常的评分标准,给一个上下20分的浮动空间,作为自己允许的波动范围。过高的期望会加重你的焦虑,不利于考场的正常发挥。过低的期望值会影响你大脑的兴奋度,不利于挖掘你的潜力。
3.顺其自然吧。告诉自己,现在,我只需要尽我所能。至于考试成绩,以后再说。专注于当前的事情。
回顾成功经验,排除杂念,培养自信。自信能唤醒个体对成功的渴望和动力,能给个体冷静的头脑和积极的自我暗示。所以在考试前,有意识地利用过去的成功经验来激发个人的自信心,对考试是有帮助的。
注意细节和答题过程。在考试过程中,注重答题的过程和细节,有助于个体忽略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心的情绪体验,从而最大程度地排除干扰,实现超质发挥。考生要在考前一周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关注细节和流程的能力。
上课怎么走神?
在学习中,学生经常会走神。比如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有的同学偷偷玩玩具,或者想着没做完的作业,想着电影电视里的情节,想着运动场上激烈的比赛。结果上课老师问他问题的时候,他经常站起来答非所问,弄得他哄堂大笑。你知道,注意力是头脑的“卫士”。学生上课走神,就相当于关注了这个门卫的失职。它把该接收的信息拒之门外,让不该接收的信息侵入人的头脑,影响正常学习。
学生心不在焉的原因因人而异,很多都是突发事件造成的。总的来说,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包括:
第一,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当参加一门自己不喜欢或觉得枯燥无用的课程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走神;遇到那些内容新,感觉好的课,就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不分心,效率高。
第二,学习有困难。有些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老师所教的内容,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反应较慢,思想容易“走神”。
三是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的。我在工作中发现,学生中的心不在焉现象,大部分都是由消极心理造成的。比如有的学生父母离异或重病,有的学生与同学、老师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这样的心理因素也会造成走神的现象。第四,学生自身的性格因素造成的。自卑感很强的同学,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再努力也没用。过多的心理顾虑,不仅让他们在学习上分心,在成长过程中也容易自我封闭。而盲目自大的学生,总是认为自己事事高人一等,甚至对老师不理不睬,所以不容易安心上课。
那么,如何克服上课注意力分散的问题,集中精力好好听课呢?
第一,要注意45分钟的讲课时间。小学生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但有些学生没有把握住这个重要的学习机会,往往希望课后自己看书来解决老师说的问题。所以在这种思维的支配下,他们没有要求自己上课专心认真听讲,结果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所以希望同学们懂得珍惜课堂上45分钟的宝贵学习时间,保证上课专心听讲。
第二,明确上课的具体任务。在一节课的开始,老师往往会明确提出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这时候同学们一定要一个一个的记住。并且按照这些要求认真听老师的课。这样,参加有一定任务的课。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第三,打好知识基础,扫除听课障碍。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不够扎实,知识欠缺。它使听新课变得困难和不可理解,因此很难集中精力听课。这些学生解决上课走神的首要任务是夯实基础,及时填补知识空白,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第四,加强意志锻炼,提高自控能力。上课坐45分钟必然辛苦,必然有内外干扰。这个时候,学生就要靠意志力自律,自我监督,自我控制。从头到尾集中精力听课。
第五,要生活规律,按时作息,克服看电视或打电子游戏到深夜的习惯,不要让无聊的事情消耗宝贵的精力,保证自己有充沛的精力满足学习的需要。
识别小学生的人格缺陷
小学生常见的性格缺陷如下:
1)敏感性:青少年自我意识强,自尊要求迫切,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自尊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不安和恐惧。当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会生气,愤怒,经常紧张和多疑。
2)叛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与日俱增。他们渴望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监护,反对大人把自己当孩子。同时,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特性,他们很容易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批判的态度。
3)嫉妒:这是内心对他人的主导地位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当别人比自己优秀的时候(比如学习,长相,人缘等。),他们表现出不快乐、自残、怨恨、愤怒甚至破坏性的负面情绪。
4)失落:小学生有很多幻想,希望把幻想变成现实,会做出各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时,就会出现挫折,大多是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沮丧、失望。
5)自卑:是一种过度自我否定导致的自我羞辱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各方面都不如别人,自卑。在人际交往中,我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慎、退缩行为、瞻前顾后等。
6)孤独感: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孤舟,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锁定心理,由此产生的感到孤立、孤独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性格缺陷导致的心理疾病很难处理,但不是天生的,更不是不可治愈的。关键是要以人为本,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效果。在实践中,可以从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入手,多和孩子沟通。比如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磨练自己的思想意志,树立正确的“三观”,从积极的层面开导孩子,让孩子从心理上说服自己,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孩子的心理健康知识。如果孩子因为性格缺陷而患上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应尽早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
贪玩的孩子是聪明还是愚蠢?
调皮捣蛋的孩子永远是贪玩的。他们不断摆弄着各种物件和玩具,从许多相似的物件中形成一种概括。他们喜欢“抓猫找”,仔细观察消除幻想寻找目标,养成一丝不苟的思维习惯;他们可以把一根竹竿想象成一匹骏马、一枚火箭、一架飞机、一挺机枪,把眼前不真实的东西想象得栩栩如生;当他们玩耍时,他们兴奋、舒适和愉快的情绪刺激和调动了他们大脑和神经的高活动能力。
因此,贪玩的孩子更聪明。在这方面,成长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
生物心理学家马克·罗森茨威格(Mark Rosenzweig)在他的实验室中选择了一组基因质量相同的老鼠,并将其随机分为三组。
第一组三只老鼠关在铁笼子里,一起喂养,是“标准环境”;第二组老鼠用一张纸隔开,单独关在一个三面不透明的笼子里。光线昏暗,几乎没有刺激,被称为“环境差”;第三组,十几只老鼠被关在一个宽敞、光线充足、设备齐全的大笼子里,笼子里有秋千、滑梯、木梯、桥和各种“玩具”,被称为“丰富环境”。
经过几个月的环境熏陶,“环境富”的老鼠最贪玩,“环境差”的老鼠最老实。解剖并分析了老鼠的大脑。发现三组在大脑皮质厚度、大脑皮质蛋白质含量、大脑皮质与大脑的比例、脑细胞大小、神经纤维数量、突触数量、胶质细胞数量、与智力有关的脑化学物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丰富环境”组小鼠的优势最为显著。实验表明,环境越丰富,发挥得越充分,大脑的发育越好。
游戏有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也有助于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玩耍满足了孩子的欲望,同时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和同龄人一起玩,提高了孩子的性格,发展了相应的社交能力。所以孩子的早教只能玩到中学,不学只玩不玩或者多学少玩都是违背小学教育规律和儿童行为科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