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生理遗传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细菌或病毒感染、脑损伤或化学中毒,以及躯体疾病或生理功能障碍。
(1)遗传因素。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一个人作为一个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一个人的身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等特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
(2)细菌或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如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由于病菌、病毒对神经组织结构的损害,引起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可抑制心理发育,引起智力低下或痴呆。
(3)脑损伤或化学中毒。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震荡、脑挫伤,可导致意识障碍、健忘症、言语障碍、人格改变等心理障碍;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毒害中枢神经系统,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而且还会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四)严重的身体疾病或生理功能障碍。比如最突出的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紊乱、甲亢等,往往会出现敏感、易怒、易激惹、情绪冲动、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会引起躁狂,而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抑郁。
第二,家庭因素
家庭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主要包括: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关系紧张。
(1)不良家庭。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容易引起家庭成员的异常心理行为。比如家庭主要成员不完整,如父母去世、父母离婚或分居、父母再婚等。
(二)家庭教育不当。如专制、强制,或纵容、放任等等;还有家庭变故,意外等等。
(3)家庭关系紧张。比如父母、婆媳、弟媳、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氛围淡漠,冲突频发。
第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人际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心理抑郁、紧张、焦虑。如果不及时调整,会造成心理障碍,导致心理障碍。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教育方法不当。研究材料表明,如果学校教育的思想不正确,只关注少数尖子生,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自卑或逆反心理。
(2)学习负担太重。过重的学习负担会造成学生厌学、怕学,促进部分学生抑郁、倔强行为的发展。
(3)人际关系不好。如果一个小学生能被老师和同学接纳、肯定和尊重,他的身心就会健康发展。反之,会形成自卑感或敌意,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第四,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政治制度因素。首先,国家社会的政治制度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基本上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身心产生影响。
(2)经济因素。社会上的经济状况或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态度,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小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3)文化教育。据研究,文化水平低的地区癔症患者较多,而文化发达的地区抑郁症更为常见。这也是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一个例子。
(4)社会关系。社会生活中各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毒害着学生的心灵。尤其是在当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益广泛,各种社交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中的紧张感不断增加,矛盾、冲突和竞争不断加剧。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动词 (verb的缩写)个人因素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和生活卫生习惯、早期经历、心理冲突、挫折承受力。
(1)身体素质和生活卫生习惯。一般来说,体质好的小学生精力充沛,灵活协调,适应能力和免疫力强,能有效应对各种压力,减少对身心的不良影响。
(2)早期经验。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或者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中,他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这可能会影响他的生活,使他经常容易焦虑。
(3)心理冲突。许多心理动力学家认为,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健康的敌人。心理冲突会让个体焦虑失望,造成内心痛苦,甚至成为心理疾病的直接诱因。
(4)承受挫折的能力。挫折承受力是一个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个体受挫后的负面反应往往成为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