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的爱情史
关于牛郎织女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西周的《诗经·潇雅大东》中。
译文引自《诗经·国风》;
有人进贡酒,周人认为它像水浆。有人对玉带表示敬意,周人认为不够长。
天上的银河虽宽,却空空如也,轻如镜。织女星星座的三个角一天忙着移位七次。
来回搬虽然忙,但是织不出好图案。牛郎星闪闪发光,不能用来开车。
早晨东方破晓,傍晚长庚随夕阳。比兴就像一张长柄的网,斜挂在天上也没用。
根据《诗经》注的解释,“这是东方诸侯国臣民讽刺周王室搜刮瓜果财物,奴役人民的一首诗。虽身居高位,却不能解除东方百姓之苦。”此时,牛郎织女只是被借用为两颗星星来表达感情。
西汉时,织女作为天帝的孙女首次登上皇位。史记?《天官书》云:
翻译引自中文网相关注释:
南斗苏是天坛,其北有一星。造星如天坛前旗。牵牛花倒伏是神庙前的祭品。牵牛花北面是河鼓宿,河鼓里的大星,代表将军;左右小星星代表左右将军。还有苏,它的北面是织女星。织女是天帝的孙女。
而且牛郎织女开始被刻画,出现在西汉墓葬壁画和东汉画像石中。同时,东汉班固引入长安繁盛的“西毒赋”为证。“这是的《余集》,离昆明池很近。左边牵着一头牛,右边织着一个姑娘,像无边的云。”
牛郎织女最后从天上的星星变成了一男一女的肖像。至于为什么采用一男一女的形象,大概与先秦两汉时期逐渐定型的男耕女织的农业文化有关。战国时期写的《管子轻重甲》一书说:“农民不耕,民为之饥。女人不织,百姓可能凉。”此外,西汉贾谊在《新书·无储》中也提到,《管子》曰:‘仓施立,知礼仪;丰衣足食,知荣辱。“人是不够的,可治的人,从古至今都没尝过。古人云:‘夫不耕,或饥不耕;女人不织,还是冷。“生而为人,无节制地使用,物质资源就会弯曲。”
牛郎织女虽然获得了拟人化的身份,但他们的关系和故事还有待补充。鉴于牛郎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这一天文现象常被文人借用,以表达恋人分离带来的相思之苦。比如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中的《远牛郎星》诗:“远牛郎星,交趾河汉女。巧手,做一台织布机。终日无章,泪如雨下。河水清与浅,有多大区别?英英易水,脉无言。”再如曹丕写的《葛炎行一》:“秋风萧瑟,天气微凉,草木摇露霜,燕词群归南翔。我想念你和你的客人,我感到心碎。我想念我的家乡,那你为什么要送它去呆很久?妾独守其室,恐忘忧,不觉衣上沾泪。在钢琴的帮助下,琴弦在响,短歌不能长。明月照在我的床上。星汉西流夜尚幼,牛郎织女遥遥相对,不能独限河梁。”
7月7日牛郎星与织女星相会的天文现象,也催生了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东汉崔莽写的《四人月令》详细介绍了当时七夕的民俗,提到了牛郎织女相遇的传说。
但唐代韩娥写的七夕中“喜鹊间桥已毕,织女将渡”。其中引用的素材来自东汉应劭写的《七夕织女过江,鹊桥会》,生动地描绘了七夕相会的情景。
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必有原因。朋友是不可能聚在一起的。毕竟男女有别,只有恋人或者情侣才有可能相遇。这个说法在南北朝南梁吴郡所著的《续和》一书中有所提及。
既然牛郎织女是以恋人的身份在七夕相遇,为什么基本上要分开一年?对此有多种解释。有一种说法是,织女婚后贪图小家庭的夫妻感情,懈怠工作,所以被罚异地分居。可见明代南云《广义月令·七月令》中引用的冯应景《小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每年织布机劳动,织成一件锦裙,外观太乱。皇帝可怜他孤身一人,答应嫁给河西的一个牛郎。结婚后,我放弃了编织。天帝大怒,命归河东,但二人每年相见一次。”古汉语原文尚未找到,此处引自《七夕文化起源考证》。
另一种说法是牛郎结婚时向天庭借钱,婚后因欠债不还而被罚分居。见南梁宗谷《荆楚岁月年谱》杜公展《七月七日,牛郎织女聚会之夜》一文后的评论。
总之,在南梁时期,就已经有了牛郎织女恋人身份关系的界定,以及他们结婚、天河分离、鹊桥送别的故事大纲。此后,这个传说逐渐流传开来,诞生了许多相关的诗词歌赋。最著名的是北宋秦观的《鹊桥仙》:“织云巧妙,飞星传怨,银汉皆暗。在秋露秋意的第七天,该见面的见面了,多是世间的那些在一起的人,而是容颜夫妻。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舍不得回家?如果两人感情长久,是早晚的事吗?”
明代以前虽有不少与牛郎织女有关的诗歌,但其爱情故事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朱的十二部小说《牛郎织女传》问世后,才得到较为详细的补充。
小说基本遵循了织女因婚后抛弃打工妹而受到惩罚的故事框架。故事可以简单描述为,金童在玉帝驾到之前调戏织女,被罚做牛郎十三年。期间被老婆欺负,但幸运的是金牛投胎为牛保护他免于死亡。刑期届满后,金童升天,趁织女洗澡时偷衣服,于是金童织女结为夫妻。但织女却因贪恋婚姻而忘了天职,被罚永远住在天河东的云锦宫,且不得与牛郎相见。后来因为太上老君和太白金星的求情,她被允许每年7月7日见面。牛郎织女传说的情节基本上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牛郎织女传说。增加了牛郎被降世为牛郎的身份设定,被弟媳欺负的苦难与惩罚经历,金牛转世保护牛郎友情,织女洗澡时偷换衣服的暧昧场景等。,并将一个短小的民间传说扩展成情节丰富的小说。
以牛郎织女传说为蓝本的牛郎织女故事广为流传,后被搬上戏曲舞台,其中代表作品是清末民初的京剧《天河配》。故事的大意是,“商人张有财和他的兄弟住在一起,张的妻子嘎唆使分开,他的兄弟牛郎只得到老牛的一个头。牛是金牛的下界,教牛郎去天河,偷天孙织女的衣服,嫁给他,耕男织女,成家立业,各生一子。几年后,王母娘娘把织女唤回天上,牛郎带着孩子追,被天河挡住了去路。徐太后与二人每年七夕相会,飞鸟筑桥使其别。”与《牛郎织女传》相比,有两大变化。一种是牛郎在织女下凡后,在老牛的指使下偷衣服,而不是惩罚期满后,牛郎回天与织女相会。二、婚后两人犁地,欢天喜地,啧啧称奇,不料王太后叫起织女回天,被银河阻隔。虽然天帝/王母娘娘下令将牛郎织女分开,但处罚的理由却从婚后辞退织女变成了遵守人神不可相恋的天条。
建国后,叶圣陶在综合《天河裴》及民间故事各种版本的基础上,出版了《牛郎织女》,并入选小学教材。此外,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在1963的上映,进一步提升了该版本故事在群众中的认知度。
以上是牛郎织女的情史。它们在汉代从天上的星星变成了神灵,并被塑造成一男一女,以适应男耕女织的农业文化。东汉时,民间盛传他们在七夕相遇,确认了恋人夫妻的身份关系。南梁时期,许多文人为他们构建了结婚、别离、送别的基本故事框架。到了明代,他们的爱情故事在《牛郎织女传》中被详细展开,情节更加曲折。此后,清朝、民国、新中国的人们普遍遵循其故事大纲,随着时代的变迁修改一些细节,借助教科书、电影等手段广为人知。
牛郎织女的情史,在南梁完成了故事框架的定型,在明代大大拓展了故事的细节。从那以后,故事的细节仍然在各个时代被修改,而这些修改细节的行动反映了时代的因素。
在南梁牛郎织女的故事框架中,牛郎织女地位平等,都是天上的星星。但在明代的《牛郎织女传》中,虽然牛郎也有神仙身份——玉皇大帝驱赶着曾经的金童,被降世十三年,然后在叶圣陶的版本中,他的神仙身份被完全取消,生来就是一个被妻子欺负的牛郎。而织女却自始至终保持着天上仙女的高贵地位。
此外,在四大民间爱情故事,白蛇传,梁祝和孟姜女在长城哭,另一种理论认为,牛郎和织女不包括在内,但七仙女和董永的仙女匹配。从这五个故事中男女角色的设定来看,男主基本都是文弱书生或者放牛娃,家境一般甚至贫困,而女主的家庭身份明显高于男主,而不是。这种男尊女卑的身份设定,在其他朝代的爱情故事中也可以看到,比如唐传奇的传、张君瑞的元杂剧《西厢记》、清代小说《聊斋志异》中狐仙恋书生等。
这种优越感的背后是否有一些时代的因素?个人认为与古代文学传统中流行的书生小姐故事类型有关。大小姐爱上穷书生这种故事类型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男书生的幻想。毕竟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流通主要是在男性学者的圈子里。谁不曾想过,枯燥的读书生活中还有美女陪茶?就像目前女性已经成为爱情系列的消费主力一样,霸道总裁对我苏王秀兰菊的爱满足了她们的心理需求和幻想,所以才能蓬勃发展。
牛郎织女的传说第一次加入了牛郎在织女洗澡的时候偷衣服的情节,但其实类似的故事很早就出现了。东晋甘宝在《搜神记·卷十四》中写道,
偷衣服娶女人的情节被概括为“天鹅处女故事”,故事的基本原型是“几只鸟,通常是天鹅、仙鹤、孔雀,飞到湖边,脱下羽毛,变成美女在湖里洗澡。一个男人一见钟情,拿其中一个去拿羽毛嫁给他。一个美女生了孩子几年后,发现了一件羽绒服,就扔了。”类似的故事情节还出现在傣族神话孔雀公主、日本大锤节故事、改编自《天方夜谭》的德国剪纸漫画《艾哈迈德王子历险记》中。
既然天鹅处女的故事已经在全世界流传,说明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中国神话研究专家袁科说:“我不认为大多数神话都是凭空捏造的。从神话多彩的棱镜里,总会有一些曲折,折射出一些历史的阴影。”。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有关于洪水的传奇记忆。天鹅处女的故事背后是否有真实习俗的影子?
个人猜测,洗澡偷衣服的故事可能与古代社会抢婚的习俗有关。天鹅处女的故事里,男的偷衣服,强迫女的做老婆,女的生完孩子找机会离开,说明结婚不是女的本来愿望,实际上是一种抢劫。抢婚作为古代社会的习俗并不少见。比如蒙古人成吉思汗被父亲抢婚,最直接反映抢婚习俗的神话就是宙斯变成了一头金牛,抢走了腓尼基公主欧罗巴。
3.牛郎织女分离的原因--时代变迁的惩罚原因。
牛郎织女婚后被皇帝/太后分开的事实,在历代的故事中并没有改变,只是玉帝/太后下达惩罚的理由。南梁奠定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框架后,后世大多接受了织女婚后弃岗受罚的情节设定。例如,北宋章雷在《七夕之歌》中写道。
明代朱为说服世人,写了《牛郎织女传》。所以基于我老婆欺负牛郎被《世界报》报道的故事,她奉劝世人,与其以诚待人,自然境遇不如马史。她劝人们不要贪图婚后牛郎织女辞职的小家庭的爱情。“没有金童玉女,也没有刚结婚的没经验的孙子。”此时牛郎织女分家的处罚理由是小两口贪财忘本,违背了传统的农业家庭道德。
但到了清末民初,王太后之所以把牛郎织女分开,是为了要求织女遵守人神不可相恋的天道规矩。这一方面是爱情悲剧的流行桥段,另一方面也与反封建男权的爱情观和追求婚姻自由不谋而合。但1963电影《牛郎织女》将人间的繁华与天界的苍凉相提并论,以此来强调劳动人民的巨大幸福,牛郎织女的爱情就变得次要了。其中有这样一段唱段,是在牛郎和被捉回天庭的织女之间。
改革开放后,爱情重新受到追捧,尤其是西方的情人节被大家熟知,以爱情为主题的七夕在传统节日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正如研究中国神话传说的日本学者古波一郎所说,“一部作品在一定的时代一定有特定的地位和作用,这也可以说是作品的客观‘意义’。”牛郎织女的故事所标榜的主题,已经从传统社会对新婚夫妇的教导,逐渐转变为新时代对自由追求爱情的肯定。
为了这篇文章,我接触了中国很多奇怪的神话人物和名字。比如谁知道()、穆(、)、水(* * *公/宣明)、霍(祝融)、屠(后土)的名字?即使说到神秘的手掌,补天女神,皇太后,我也基本不知道这些名字所代表的中国的神话传统。
遗忘是最锋利的刀,可以抹去一切存在的痕迹。在夏目朋友的叙述中,随着最后一个相信他的人的死亡,露珠神消失了。在《从里到外》中,冰峰陷入了遗忘的深渊,消失了。在《梦之旅》中,亡灵真正的死亡并没有被活着的人记住。来自历史深处的神话也是如此,在无人问津的时候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来自传统的神话,想要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是各个时代的人都讲不出来的。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时代的因素,才能焕发新生,就像如日中天的哪吒加入了现代父子关系的主题,哪吒重生了。
参考资料:
1.除特别注明外,古代汉语原文均引自中国哲学书籍电子版计划。/new detail _ forward _ 1777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