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剧知识~ ~ ~急!!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约有360种传统戏曲,数万种传统剧目。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传统剧目被改编,表现现代生活主题的新历史剧和现代剧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比较流行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剧、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剧等。有50多个剧种,尤其是京剧最受欢迎,覆盖全国,不受地域限制。但近年来,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日渐衰弱,受到新艺术的冲击,特别是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偶像化,一个学生,渴望明星,却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知之甚少。
回应者:/伦-魔法学徒第一关4-22 15:50
中国古代戏剧之所以叫“戏”,是因为它主要由“戏”和“曲”组成。中国的戏曲主要有宋元时期的南戏,元明时期的杂剧,明清时期的传奇和传说,以及现代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的传统剧目。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总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话剧、歌剧、芭蕾等。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以戏剧为主体,而外国戏剧一般指戏剧。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起源于模仿劳动的歌舞。
(一)先秦——中国传统戏曲的萌芽阶段。《诗经》中的“颂”和《楚辞》中的“九歌”,都是祭祀神灵时载歌载舞的歌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娱乐性歌舞逐渐演变。汉魏至中唐时期,出现了“娇滴滴”(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演生活小故事的“舞娘”,都是萌芽的剧目。
(2)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时期。中唐以后,中国戏剧突飞猛进,戏剧艺术逐渐成型。
(3)宋金时期——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时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庭院式”、说唱形式的“朱功调”,都在音乐、结构、内容上奠定了元代杂剧的基础。
(四)元代——中国传统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剧种。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征,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了成熟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的沃土上继承和发展前代文艺成果,经过教学车间、剧场、演员、音乐家和“书友会”的共同努力而改良和创造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而上,元杂剧用四套北曲安排故事,脱节的部分用楔子组合,形成四折一楔的惯用格式(王实甫《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一无二的小说,* * *写了五本21折),每一折都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调组成,必要时加一个“楔子”。结尾用二、四、八行概括全剧内容,称之为“正题”每折包括三个部分:屈词、说白()和()。曲辞是根据导师所需要的曲牌而写的,也叫文曲、歌词或抒情诗。它的功能是讲故事,刻画人物。所有的歌词都押韵。白话文是以言语的形式表达剧情或说明人物关系的艺术手段,可分为对白(人物之间的对话)、独白(人物单独表达个人感情和愿望的文字)、旁白(人物从舞台上其他选手口中向观众背诵的文字)、白话文(歌词中插入的文字)。主体是动作、表情等。一部戏一般都是一个人唱到最后或者结尾,其他脚都是白的不唱。节目结尾的主唱叫“终书”,节目结尾的主唱叫“终书”。
足部颜色:
结尾:男角。男主角是元杂剧中的男主角。
丹:扮演一个女性角色。郑丹(剧中的女主角),肖丹和查丹。
荆:俗称“花脸”、“油彩脸”,多以特殊人物或外貌扮演男性角色。例如,的公务员(政府官员)袁就属于这一类。
丑:又称“三面”或“小面”,多演幽默风趣的角色,包括文丑、武丑等。
外:元代的杂剧有三种,即外末、外旦、外经等。,分别是结尾的次要角色,丹和靖。监守自盗-外部的终结。
杂:又称“杂”。扮演老婆婆的角色名。如:蔡。
短短几十年间,元杂剧作家创作了至少五六百个剧本,至今仍有150多个剧本保存至今。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生活,其中许多优秀作品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如关汉卿的《窦娥元》,描写了善良天真的童养媳窦娥的悲惨遭遇,反映了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地痞勒索和贪官枉法,深刻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马致远的《汉宫秋》借助历史题材,描写了王昭君为国尽忠、毛延寿卖国以及群臣的腐败无能,无情地揭露了元朝的民族压迫,讽刺了当时的统治者。王实甫的《西厢记》描写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权的故事。从《绝色》、《对联》到《拒绝结婚》,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但她出身名门,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和束缚。于是,她有了“闹珍”“倚珍”等波折。她最终在《听琴曲》、《礼记》、《长亭》等场景中走上叛逆之路,为她的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权与遵守“父母之命”之间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勋、媒人之间的误会与冲突为副线,有节奏地交织展开,张弛有度,动静结合,喜忧参半,聚散交融,异彩纷呈。其“愿世间众生皆成安康”的主题思想和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元》;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吴彤雨》;马致远——《汉宫秋》;
(5)明清——中国传统戏曲的繁荣时期。到了明朝,传说发展起来了。明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期的南戏(南戏是南曲的简称,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结合南方地区的曲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源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不受六折或一人唱到最后的限制。它有开篇故事,多为大团圆结局,风格多为缠绵悱恻,不像北方杂剧,形式上更自由,表达生活更方便。不幸的是,早期南戏的书籍很少被保留下来。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起来。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改进,这部不够严谨的短剧终于成为一部相当完整的长剧。例如,《琵琶记》就是一部从南戏过渡到传奇的作品。这部作品的主题来源于民间传说,完整地展现了一个故事,具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复兴南戏之祖”。明中叶,涌现出一大批传奇作家和剧本,其中以汤显祖最为成功。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别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赋予爱情起死回生的力量,克服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在当时封建礼教牢牢统治的社会中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这部剧问世300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房》、《惊梦》等片段依然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的艺术光彩。
中国传统戏剧
1,昆曲
昆曲,又称“昆曲”、“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起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以后开始流行。那时候的传奇剧种多是昆曲唱的。南昆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的特点外,还在全国形成了许多分支,如北方的昆艺、项堃、川昆等。昆曲以其优美柔和的风格、细腻抒情的表演、载歌载舞、严谨的程式,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图332、333、334和335)
2.高空腔
高腔是中国传统戏曲声腔体系的总称。因发源于江西益阳,故原名“益阳戏”或“弋戏”。其特点是表演简单,歌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打节,不用管弦乐伴奏。明中叶起,由江西传至全国各地,并在各地形成了川剧、湘剧、赣剧等不同风格的高腔。(图336、图337)
3.梆子腔
梆子腔是一种戏曲声腔体系的总称。它起源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陕梆子”,以高亢有力的唱腔和用木梆子击掌为特征。然后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图338、图339、图340)
4.京剧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黄儿两个基本音调组成,它还唱一些地方曲调(如刘孜戏和吹腔)和昆曲曲牌。1840左右在北京形成,盛行于三四十年代。它有时被称为“国剧”。现在还是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剧。它是中国现代戏曲的代表,业务全面,表演成熟,气势恢宏。(图341、图342和图343)
5.萍聚
清末,评剧是在河北滦县小曲《对面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最早流行于河北农村,后进入唐山,被称为“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在东北流行,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京剧和河北梆子的影响下,评剧日趋成熟,出现了白、采莲、艾连军等流派。1950后,《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的抱怨》、《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影响较大,出现了新、、、等著名演员。评剧在河北和北京仍然很受欢迎。(图344、图345)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流行于河北和北京的梆子剧种,起源于陕陕交界的鄯善梆子,经山西传入河北,由河北方言和北京方言结合而成。它保持了梆梆腔的特点,唱腔洪亮暴力,善于表演悲壮的情节。河北梆子的名剧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图346、图347)
7.晋剧
晋剧又称“中路梆子”,由晋陕交界的鄯善梆子发展到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的特点而形成。现在流行于山西中部、内蒙古、河北。它保持了以拍子击掌的特点,其音乐风格不仅高亢,而且温柔细腻。表演通俗简单。名剧有《金枝》、《小宴》、《卖画劈开门》。(图348、图349)
8.蒲剧
蒲剧,又称“周浦梆子”,是由晋陕交界的鄯善梆子发展而来,是最初的鄯善梆子。现在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南的西南地区,音腔和陕西差不多,语言也是陕西话。名剧有挂画、杀狗、杀驿站等。(图350,图351)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是由山西西南部的周浦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东南部的上党地区。除了梆子,它的声腔还唱昆曲、皮黄戏和罗罗戏。剧目有《三俗宴》《东门会》。(图352)
10,雁戏
燕戏,又称“北路梆子”,由“周浦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晋西北、张家口、河北、内蒙一带。据说对河北梆子的形成影响很大。剧有《血手印》、《金水桥》。(图353)
11,秦腔
秦腔又称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剧种,形成于明代中期。他的表演粗犷朴实,唱腔洪亮激越,声音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桂山》、《三滴血》等。(图354)
12,两人桌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山西、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它是在内蒙古民歌和山西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后又吸收了山西戏曲的表演元素而逐渐成熟。表演充满生活气息,歌词脍炙人口。剧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剧,如《走西口》、《五兄弟放羊》。(图355和356)
13,嵇戏
吉戏是吉林省流行的一个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朴实通俗,有《燕青》、《包公的补偿》等剧目。(图357)
14,龙江戏
流行于黑龙江省的龙江戏,是20世纪50年代在“二人转”、拉戏、皮影戏和东北地方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表演轻松幽默,歌词脍炙人口。剧目有《双锁山》、《废都宝玉》等。(图358、图359)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末传入河南的陕西梆子,是结合河南方言和民间曲调发展起来的,现在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最初有四大流派,即豫东、豫西、湘府和沙河调。现在以豫东豫西为主。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女演员纷纷亮相。剧目有《指挥中的穆》、《红娘》、《花大朝》、《花转枪》和现代话剧《朝阳沟》。(图360,图361)
16,粤调
越调是河南的一种地方戏,流行于河南和湖北北部。又叫“四股弦”,因为是主要的伴奏乐器。音乐以板腔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包括沈等。剧目有《姜维》、《李天宝的嫁衣》、《诸葛亮的丧》等。(图362)
17,河南曲阜
河南曲剧是河南省的一种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鄂西北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来。歌声轻柔婉转,擅长悲剧内容。剧目有童、陈三亮、华庭辉等。(图363)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山东省的地方戏,流行于山东菏泽。因其古名“曹州”,故又称“曹州梆子”。这个梆子体系是由鄯善梆子经河南传入山东后形成的。主要剧目有《墙的故事》。(图364)
19,鲁剧
鲁剧是山东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鲁中、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发展而来,1950命名为“鲁剧”。鲁剧表演充满生活气息,通俗朴实,唱腔简单,易学易唱。因此,庐剧在广大农村有很大的影响。话剧有《王的之借》、《冼大嫂》和话剧《李二娘再嫁》。(图365、图366)
20.淮剧
淮剧是江苏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它起源于江苏民间戏剧,后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逐渐发展成熟。他的表演粗糙简单。剧目包括传统剧目《女审》、《三个女人抢板子》和新剧《金龙与蜉蝣》。(图367)
21,沪剧
沪剧是流行于上海的地方剧种,起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来形成了上海《谈春调》,受到苏州《谈春》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定名为沪剧。剧多为现代题材,如哭笑婚、罗汉钱、芦荡火等。(图368)
22.闹剧
滑稽戏是一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和浙江的中国传统戏剧。“独角戏”起源于上海,后来发展成为曲调复杂、表演滑稽的闹剧。主要剧目有三毛的《学生的意向》和《123快步》。(图369)
23.越剧
越剧是流行于浙江的地方戏。发源于浙江省嵊县“杜班”,1916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名义演出。先是演员主导,后来变成了女演员主导。1938后,使用“越剧”名称。1942期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演员对表演和演唱进行了改革,吸收了昆曲表演艺术的长处,形成了温柔细腻的表演风格。有许多艺术流派,如袁(雪粉)派,殷()派,范(瑞娟)派,傅(泉乡)派和徐(玉兰)派。越剧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个过生日的女人》、《西厢记》等。(图370,图371)
24.吴剧
吴剧是流行于浙江金华的一种地方戏,又称“金华戏”。这是一部多声部歌剧。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纯、徽调组成,各有曲目和表演特色。剧目有《和尚与和尚会》、《牡丹去上课》、《断桥》等。(图372)
25.邵剧
邵剧是流行于浙江绍兴和宁波一带的地方戏,形成于明末。以“357”“范二”为主声腔,表演上擅长武术,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虎斗、悬无常等。(图373)
26.徽剧
徽剧是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是一种多声部的剧种。主要声部有坝子、吹腔、黄儿,还会唱昆曲、高腔、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祝寿,后来演变成京剧。剧多为历史题材,如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水下七军》。(图374)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中叶以后形成了一种民间戏曲叫“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徽剧日臻成熟,发展成为安徽地方剧种。名剧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徐》等。(图375、图376)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的一种戏曲。明代中期兴起,清代基本成型,但规模较小。20世纪初,京剧的影响越来越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滑稽腔、洋腔、江湖、小调、班戈五种。剧目有《连音》、《天鹅宴》。(图377、图378)
29.莆仙戏
莆仙戏是福建的一个地方剧种,原名兴化戏,在明代中期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是曲牌风格,表演相当古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的《状元》、《重逢后》、《春草奔月堂》等。(图379)
30.梨园戏
梨园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可以说是戏曲的“活化石”。保存了许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温的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董生与施立和尹碣夫被编辑和演出。(图380)
31,高甲戏
流行于福建晋江、陇西一带的高甲戏,起源于清代中叶,后吸收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和剧目,逐渐形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受京剧影响,逐渐走向成熟。它以小丑为主业,表演就像木偶一样,很有特色。剧有《连续升三级》《金魁星》。(图381)
32.赣剧
赣剧是流行于赣东北地区的一种戏曲,由明代益阳戏发展而来,由益阳戏、青阳戏、昆曲、乱弹戏等组成。剧目有《窦娥元》、《柴静集》、《珍珠集》、《重生集》等。(图382、图383)
33.采茶剧
采茶戏是江西流行的一种戏曲,主要是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民间歌舞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江西采茶戏分为东、南、西、北、中,在表演上各有特色。剧目有《孙城大九》等。(图384)
34.汉剧
汉剧泛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剧种。发源于湖北,原名“楚调”或“汉调”。主调是西皮调,也唱黄儿调。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前线》、《两个李子》、《沈涛大学》等。此外,还有常德、湖南、广东的汉剧,都是多腔戏,和湖北的有很大区别。(图385)
35.湘剧
湘剧是湖南省的一种地方戏,流行于长沙和湘潭。它起源于明代的益阳戏,后来吸收了昆曲和皮黄戏,形成了包括高音、低牌、昆曲、乱弹在内的多腔戏。剧目以高亢、随性为主,如琵琶、白兔、拜月等。(图386)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于明代益阳戏,声腔以高音为主,也唱昆曲、戏。剧目有《木莲传》、《仲晶传》、《大师戏》、《观音戏》等。(图387)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古画戏是湖南古画和花灯戏的总称,包括长沙古画、岳阳古画、常德古画、衡阳古画、邵阳古画等。他们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古画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以小生、肖丹、小丑为主要行当,善于利用戏迷的毛巾。剧目有《射鸟》、《刘海劈柴》等。(图388、图389)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地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曲、皮黄、梆子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音乐既是板腔体,也是音乐风格。剧有《搜索学院》《关汉卿》。(图390)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汕头、福建南部和台湾省。主要受益阳戏、昆曲和外地传入的汉剧影响,形成于明中叶,剧目中保留了不少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鹿林回》等。(图391)
40.桂剧
流行于桂东北和湘南的桂剧,形成于明末清初。其唱法以皮黄为主,也唱昆曲、高腔、吹腔。剧目有抢伞、捡玉镯、柜子边等。(图392)
41,色调
彩调,原名“调”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在当地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已有近200年的历史,1955年命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充满生活气息。最有名的戏是《刘三姐》。(图393)
42.壮剧
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地区的壮剧,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起源于当地的“板凳戏”,其主要剧目是《龙文》和《肖尼》。后者起源于“双簧戏”,其主要剧目是“宝葫芦”。(图394)
43.川剧
川剧是四川省的一种地方戏,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它由昆曲、高腔、胡琴戏、弹戏和登喜戏组成,各有各的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郁。主要剧目包括传统剧目《玉簪》、《柳荫的故事》、《活捉王魁》,以及新编剧目《死水》、《变脸》、《黄金》。(图395、图396)
44.贵州戏剧
黔剧是贵州省流行的地方剧种,由民间艺术“秦文”发展而来,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剧目有《珠娘郎妹》《奢香夫人》。(图397、图398)
45.云南戏剧
云南戏是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进口丝弦、襄阳、胡琴曲三种声腔组成,以丝弦腔为主。戏剧包括牛皋的欺骗和闯入皇宫。(图399、图400)
46.傣剧
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的傣族戏,形成于清代中叶,起源于当地的民间歌舞,吸收了京剧和云南戏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简单,载歌载舞。剧目有《E与洛桑·尼玛》等。(图401)
47.藏戏
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区的藏戏,用藏语演唱。形成于17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代表。演员表演时戴面具。演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场,名为《遁》;第二部是戏剧,叫《熊》;第三部分是结尾的祝福,叫做“扎西”。最著名的戏是《文成公主》。(图402、图403)
48.皮影戏
皮影戏又叫“皮影戏”、“轻皮影戏”、“地方皮影戏”。一种戏剧,其中用灯光照亮由动物皮或纸板雕刻的人物轮廓来表演故事。戏曲和唱腔多与地方戏互动,地方戏由艺人操纵,用音乐演唱。中国电影有1000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唱腔和剪影材料的不同,形成了许多门类和剧种,其中以河北唐山的驴皮影戏和西北地区的牛皮皮影戏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戏以精湛的雕刻技艺、灵巧的操纵技巧、抒情的唱腔音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艺术。(图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