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从某种角度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运用诚实、宽容、理解的原则,在群体中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形成和谐关系,并积极扩大自己的交往面,不断赢得他人和社会的赞誉,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最佳手段。
和大多数留学生一样,王琳也选择打工补贴生活。一年多来,他卖过咖啡,修过车,洗过碗。后来他去了当地一家披萨店工作,现在是这家店的经理。
上班没多久就当了经理,有些老员工自然不服气,经常闹出一些状况。这时候,心胸开阔的王林亲自上阵,排除这些故障,与同事沟通。一段时间后,他和同事的关系逐渐改善。不久后,他已经和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14员工混在一起,还管理着另一家店铺。现在,兼职的收入完全可以满足他的生活需求。
王林善于处理自己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这是他最终成功的原因。可见,处理人际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尤为重要。
中学生也是如此。中学生的人际关系有其自身的特点。有人说学校是象牙塔,有人说是小社会。一方面,学校人际关系的目的比社会简单。同学们普遍更注重心与心的交流,你更看重每一份真挚的友谊。另一方面,校园人际关系也在某些方面反映了社会人际关系。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人际交往能力是在群体中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人。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社会,没有与人的交流,一个人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有人存在,必然与他人交往。从学校进入社会,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会涉及到自己的能力。
作为中学生,他们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朋友、同学、老师、父母。其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和朋友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友谊就是友谊,是一种基于思想、兴趣、爱好的一致和相互依恋的情感关系。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最为深厚,而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上的依恋逐渐从父母变成了朋友,并日益得到确认和强化。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最多在中学交朋友。
2.和同学的关系。同学关系是中学生人际困扰的第二大问题。大多数中学生都能在集体生活中找到归属感,与同学相处融洽,但也有一部分中学生有强烈的交友需求,却不知道如何处理矛盾、摩擦、嫉妒、歧视或误解、猜疑等。但是,也有一些同学对别人怀有敌意,抑制不住自己的冲动。他们经常为了小事和别人吵架打架。有些学生甚至仅仅因为学习好就敌视别人。即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有这种现象。你不知道怎么和别人好好沟通,怎么和别人说话。
3.与老师的关系。作为中学生,你不再像小学生一样把老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你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学生根据自己对老师的好恶来决定自己对某一门学科的学习态度。如果老师给他留下不好的印象,他就会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产生厌恶感,直接表现为不愿意学习这些知识,成绩不好;一旦对某一学科的任何一位老师有了好感,就会对学习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
4.与父母的关系。现在,许多中学生发现很难与父母交流。他们宁愿和朋友聊天,也不愿和父母聊天。无论在价值观、交友方式、生活习惯,甚至穿着打扮上,都容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从而不断加重父母之间的心理隔阂。如果在家庭中,父母注重民主平等,注重与你及时沟通,那么你的性格就会阳光开朗,就会有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但是,如果父母急于让孩子出息,让女儿出息,就会对你期望过高,管得太严,干涉太多,会让你形成更严重的逆反心理;其中,你的父母有的有溺爱、溺爱的习惯,让你任性、懒惰、自私、依赖;有的父母不以身作则,导致你养成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习惯;你有的父母离异,你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母爱,甚至无人管,导致你犯罪。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作为一名中学生,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和朋友交流。不要在交往过程中盲目付出。往往付出的越多,得到的越少。有时候朋友会莫名其妙的冷淡,甚至疏远自己。对于付出很多感情的同学,会觉得不公平,心理不平衡。他们认为朋友不够有趣,他们很愚蠢。其实并不是朋友有意背叛你。心理学上有一个社会交换原理。人们总是想得到不低于他们付出的东西。如果他们付出的比得到的多,人们就会心理不平衡。如果他们得到的比付出的多,人们的心理就会不平衡。为了保持给予和获得的平衡,人总是要感恩的。如果你付出太多,让人觉得无力偿还或者没有机会偿还,你就会被一种负罪感所笼罩,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导致被偏爱的一方选择冷漠或者疏远。
2.和同学交流。学生是中学生的主要交往对象,有些学生往往愿意向朋友倾诉一些烦恼和内心的秘密。但是交朋友也有一些烦恼。那么,怎样才能和同学成功沟通呢?
(1)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所谓“自我形象”,就是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认识,就像站在镜子前看到一模一样的自己。而这面镜子,就是学校里老师、同学或者亲近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理解。学生一起接受同样的教育,生活在同样的舆论氛围中,有着同样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当你的言行与“中学生形象”大相径庭时,就是不受欢迎。
(2)同学之间要团结互助,珍惜友谊。帮助不仅仅是解决困难的协助和物质支持,更是情感上的支持,分担痛苦,认同意见,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如果你经常主动关心别人,别人自然也会关心你,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在这种相互关心的基础上变得更加融洽。和谐产生友谊,友谊使人快乐。中学时期的友谊是高尚的、纯洁的、难忘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巩固和发展这份友谊。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也是建立深厚友谊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浇灌,原则去培养,理解去关怀。”所以,如果你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你一定会赢得真正的朋友和友谊。
(3)真诚大方。诚实是与人交往的基础。如果朋友之间推心置腹,这就是真心诚意的交流。大度可以消除误解,获得信任。
(4)把握男女生交往的分寸。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有利于智力上的互补,情感上的慰藉,性格上的互补,活动上的互酬。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要把握好男女生交往的比例,既要发展同学之间的友谊,又要避免过分的亲密和不拘礼节。
3.和老师交流。“师道而信道”,师生关系和谐,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尊重老师。“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们常年辛勤工作,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工作。他们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他们值得同学和全社会的尊重。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工作很重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认真做作业。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如果你和别人说话,他们会不理你。你会喜欢这个人吗?在学习的过程中,多一些勤奋和豁达,少一些自大和抱怨。尊重教师和教师的工作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2)正确对待老师的过错,委婉地向老师提出意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会远离没有缺点的人。其实世界上没有零缺陷的人。同样,老师也不是完美的,如果他的想法不是太正确,他有一些误解或者对他的同学太严格。如果你发现老师的缺点,你应该是理解的。给老师提建议时,语气要委婉,时机要恰当。如果老师委屈了你,先忍一会,等大家都冷静下来再说。老师要放在长辈的位置上,照顾老师的自尊和面子。
(3)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要切合实际。社会对教师的社会期望更高,价值标准更多。现实生活中,老师经常会面临很多烦恼,有情绪,有悲伤,有忧愁,有时候心情不好也会做错事。如果你错怪了一个同学,要学会体谅老师,先采取冷处理和回避的策略,再用适当的方式向老师解释。老师能感受到你的理解和信任,不仅加强了师生关系,也升华了教师的精神境界。
(4)勇于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有的同学明明知道自己错了,还被批评。即使他们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他们也不承认错误。而有些人,被批评过一次之后就特别怕老师,怕他对自己有偏见。这完全没有必要。错了就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并及时纠正,老师会喜欢的。没有一个老师会因为一个学生犯了错就去评判他,说他是个坏学生,所以对他有偏见。我相信每个老师都会全面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学生。
4.与父母沟通。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并将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代沟”。在每个家庭中,“代沟”的深度和跨度都是不同的。孩子和父母互相指责,无视现实,抱着对方自己的一面,互不让步。这时,“代沟”必然加深;如果两代人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兼容并蓄,相信“代沟”必然会缩小。然而,减少“代际冲突”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那么,一个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呢?
(1)尊重父母。每一位家长都在无私地肩负着教育和养育孩子的社会责任,常年辛勤工作,省吃俭用,精心安排孩子的生活,教导孩子做人的道理,体贴入微,无所不包,这是世间任何情感都无法替代的;所以,父母应该受到子女的尊重。尊敬父母是我们民族的美德,尊敬父母应该体现在行动上,比如虚心倾听父母的教诲,接受他们正确合理的建议和要求。如果父母的意见不对,不要公开反驳。你可以用温和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让他们欣然接受和认同你的意见。犯了错要敢于承认,向父母说清楚,取得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做出改正的决定。
(2)多与父母交谈,缩短情感距离。因为父母和孩子生活的环境和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所以在思想、观念、意识、感情、行为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通过更多的推心置腹,你可以向父母介绍一些你学到的新知识、新东西,谈谈你的想法和感想,问问父母的意见,了解他们坎坷的经历和希望。不仅可以沟通思想,增进了解,还可以通过交换爱情来达成感情和希望。
(3)善于反思,加强自身修养。现代中学生思想开放,胸怀大志,有天塌下来也能顶得住的精神,对学习生活有积极作用;但在与父母的互动中,不要那么“热血”,要学会冷静反思,避免事情;这样,你不仅可以避免争吵带来的不愉快,还可以赢得父母的信任,尊重你的意见,从而形成一种亲密、和谐、融洽的氛围。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学生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自己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自己健康成长。
人际心理咨询:
交往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没有交流,就很难学习社会经验,掌握规范,理解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