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而道远[教科书流通任重而道远]

教材的循环使用无疑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轻家庭负担和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已经开始试点,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让我们看到了一线希望。虽然很多专家已经奔走呼号多年,但就是这么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要在全国铺开也不是那么顺利。教材回收还停留在媒体和有识之士的呼吁上,停留在一些省市的试点学校,让人又喜又忧。

教材循环利用势在必行

第一,教材循环使用有利于减轻家长和学生的负担。现在高昂的学费和高昂的教材价格让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和家长不堪重负。

第二,教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有数据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每年使用的教科书要消耗45万吨纸张。如果教材循环使用,可以拯救900多万棵树,节约资源,教育学生热爱和保护自然。

第三,教材的循环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一些老教师的经验,所有成绩优秀的学生的课本一般都保存得很好,一个学期结束后课本基本没有大的损坏。如果教材循环使用,可以教育学生珍惜书籍,提高个人素质。

客观来说,教材回收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可以为很多学生和家长节省很多开支,为国家节省很多纸张,减少砍伐树木的数量,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支持教材的循环使用

每到毕业季,校园里学生自发形成的跳蚤市场往往是高校一道独特的风景。很多毕业生把自己用过的课本和教具打折卖给大三学生,一本原价10到20元的书卖到35元。近年来,许多学生还开辟了网上二手图书市场,在校园论坛上发布各种购买或出售二手教材的信息,非常受欢迎。采访中,不少学生告诉记者,很多公共课的教材,比如哲学、政治、军事理论,还有一些选修课的教辅书,保存价值不大,版本也是慢慢更新的,完全可以循环使用。

李爽是中国地质大学管理学院的学生。她对教材的循环利用深有感触。她说,虽然每年都发很多课本,但有相当一部分用完了就放在一边,课本的真实利用率在60%左右。有些专业课值得读,但是很多公共课和选修课,就是上课的时候翻找。一旦考完试,崭新的书就被束之高阁,毕业后才当废纸卖。“我是一个爱书的人。我不忍心把小学的作业本扔掉,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至少有30%的课本不值得保存,可以重复使用。”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家张杰说:现在很多大学的老师上课基本不用课本,而是按照自己的讲义来教,考试也是以笔记为主。所以很多教材只是作为参考书。过了这门课,书就没用了。这些书通常很新。如果能将它们有组织地流通给下一个班级的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图书的利用率,节约资源,还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据了解,学生普遍认为可循环利用的书籍约占他们使用的全部教材的30% ~ 50%。按照最保守的30%计算,每人每年至少可以节省150元(目前大学生每学年的书本费约为500元),而全国毕业生约300万人,节省的成本高达上亿元。如此庞大的教材资源节省空间,令人惊叹。

高校教材循环利用大有可为

高校教材循环利用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目前学生的教材大部分是学校统一订购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教材很少。就算学生不想要课本,或者可以借课本也不行,因为课本费已经和学费一起交了。但是,教科书的利用率普遍不高。事实上,如果你在学校附近的旧书店转转,你会发现这里全是学生不用的旧课本,数量惊人。一方面学生每年要花很多钱买书换各种教材,另一方面这些教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最后只能进入旧书店甚至当废纸卖掉。一个学校有几千个学生,每个学年至少有十几本教材。这么多书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是资源和金钱的巨大浪费。

循环利用教材是省钱的好方法。可以把教材租给有需要的学生,一个学生用过之后下一个学生再用。这种做法操作起来并不难,但节约效果明显。同时,要制定相关制度,比如对图书损坏进行惩罚,保证图书的干净和可回收。

据了解,国外二手教材的再利用非常普遍,很多大学都有教材回收制度。学生使用完课本后,可以根据损坏程度打折卖给学校。下一个学生可以在学校办的二手书市轻松买到全套旧课本,实现课本的循环利用。

为什么教材回收难?

难点一:教材内容不稳定,更新太快。

教材的循环使用必须有一套相对完善的课程标准和稳定的教材,不能“年年有相似的花,年年有不同的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主人”,教材的编写要以课程标准为基础,所以只要课程标准发生变化,教材就必须随之而动。而每一次地方修订都意味着旧教材失效,所以教材的回收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正处于实验阶段,课程标准尚未成熟定型,教科书更换频繁,让人眼花缭乱。在同一课程标准下,一个大纲多本书的情况相当严重。有人教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北京版等。,而且各种教材百花齐放,各地教材不断推出,让很多学校无法回收教材。教材种类多、版本不同、教材不确定成为制约教材循环使用的重要因素。

要保证教材的循环使用,就要延长教材的使用寿命,保证教材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国家应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修订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使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在一定时期内趋于稳定,否则教材内容频繁变动,就没有教材周期。

难点二:教材印刷质量不高。

虽然近年来教材印刷质量不断提高,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国家对教材采取了限价政策。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羊毛出在羊身上”。一些出版社为了不降低利润,在教材印刷上做文章,偷工减料,使用劣质纸张进行印刷以降低成本,导致一些教材粗制滥造。另外,现行的教材模式和考试制度迫使学生整天围着教材转。这样劣质的教材,怎么经得起学生没日没夜的“折腾”?特别是一些联考科目,如数学、语文、英语等教材,一个学期就已经破旧掉页,几乎80%的教材接近“报废”,回收难度很大。可见,教材的质量直接制约着回收制度的实施。

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几乎所有回收的中小学教材都是精装、铜版纸印刷。就我国目前的教材质量而言,现有的平装教材显然不能满足循环使用的要求。为了循环利用教材,必须提高教学用纸的质量,提高印刷档次。

难点三:出版发行阻力不小。

有人认为教科书回收最大的困难来自既得利益者的反对,这是事实。

据了解,我国出版业的产业规模一年500多亿元,其中,中小学教材要达到200多亿元,中小学教材已经成为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教科书的回收无疑会对中小学教科书的出版发行单位产生巨大的影响。以前一版教材一年印一次,以后可能四五年印一次。也就是说,过去一年的利润等于未来四五年的利润。

难点四:考试制度不匹配。

现行的考试制度是制约教材循环使用的重要因素。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学生必须把课本背下来,每天课后认真复习,做好作业。可以说,学生离不开课本。课本用的这么频繁,怎么才能不损坏?更难的是,学生要在中考前的总复习中把学过的课本全部“炒”出来,这就决定了学生即使学完了,也不会把带有中考科目的课本留给后来者,从而防止了课本的循环使用。

而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环境和考试制度普遍较为宽松。这些国家的中小学生穿的课本比中国少很多,很多回收课本的国家规定学生不用把课本带回家,小学生没有作业。这些做法恐怕只是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的“镜中花,水中月”。

难点五:有些家长不理解。

教材的循环使用对家长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教育支出的不断攀升,许多家庭都感受到了巨大的经济压力,特别是对于一些贫困家庭来说,子女的教育支出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承受之重。然而,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成功,尤其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成了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更不能苦了教育。为了孩子的学习,父母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哪怕再节俭。

尤其是对于家庭条件好的家长来说,他们认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一本书的价格就是“毛毛雨”,无非就是每学期花个一两百元,没什么了不起的;有些家长担心使用旧教材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耽误孩子的前途,得不偿失,也就不敢尝试。而且,提倡节约意识是真的,但是为了卫生让孩子用别人的书?总觉得难以忍受;此外,如果教材被回收,孩子们将整天担心弄脏或损坏书籍。这会不会给他们造成一些心理压力,影响学习成绩?这些都让家长们心有余悸。

难点六:法律法规不完善

从国外来看,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回收教科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经过多年的探索,他们在旧教材的回收、发放和卫生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在美国中小学的学生手册中,教科书的使用条款是清晰明确的: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所借的教科书负责,在使用过程中要爱护好书。此外,各州对于如何保护教科书的法律法规也不尽相同。例如,在一些州,学生必须支付一定的押金才能借到课本。如果学生用完后把课本还给赵,他们在还书时可以拿回押金。有些州规定,如果学生借了一次课本,课本损坏了,他就不能再借,直到他赔偿为止;一些州鼓励或要求学生盖上课本,以便更好地保护它们。

教材的循环使用必须提前进行,以保证有序发展。但目前国内没有法律法规可依据,缺乏相关的规定和办法。无论是概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为了保证教材的循环使用,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尽快探索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特别是音乐、体育、美劳等考试科目,可以率先在全国推广流通教材,以便从中积累更多的经验。

难点七:卫生不容忽视。

旧教材的卫生整洁确实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尤其是数学、语文、英语等经常使用的教材。不用说,用了五年,已经是一个人穿坏了,后人再用,确实麻烦不少。而且使用别人用过的东西让家长和学生担心,认为旧课本充满病菌,从健康角度来说不安全。为了保证教材的循环使用,学校要及时对回收的教材进行消毒,并教育学生平时保护和利用好教材,让教材焕然一新,让家长和学生放心大胆地使用。

教科书的循环利用确实有助于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但在推进教科书循环利用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尽如人意的尴尬肯定是意料之中的。教材循环利用的好处很多,但是好的东西不一定会受到大众的尊重。有专家指出,推动教材循环使用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其依靠行政手段的强力干预,不如着力培养节约环保的文化理念,通过调整相关辅助机制,鼓励更多学生在循环利用教材上从自觉走向热爱。循环利用教材任重道远。1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