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类似海伦凯勒这样的故事给残疾人听?
张海迪(zhāng hāi dí),女,1955年秋出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中* * *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一级作家,九届、十届政协委员,十一届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海迪5岁时,因脊椎血管瘤导致胸部以下瘫痪,截瘫。从此,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没有上过学,她从小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15岁时,随父母被送到(山东)聊城莘县的一个贫困山村,但她并不畏惧艰苦的生活,而是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上课,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情地为村民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免费治疗了一万多人,受到人们的热烈赞扬。后来,张海迪自学了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从65438年到0983年,海蒂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疾病和困难,为文学创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奋斗。迄今为止,她出版的作品包括:《轮椅上的梦》和《陀螺》。散文集《飞鹅》《窗户开向天空》《生命的追问》。翻译作品:《海边诊所》、《新学校里的丽贝卡》、《小米勒之旅》、《莫多克——一只大象的真实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会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反响,小说《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和韩国出版。
获奖状态
1992中国作家协会庄严文学奖;1994首届全国争创文明进步奖小说一等奖;1997国家“五个一工程”图书奖;1998获得山东省“优秀项目奖”、“山东省十大文艺工作者”称号;1998第二届全国争创文明进步奖图书奖、个人特别奖;1999全国第三届优秀女性读书奖;1999全国第四届外国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奖;2002年6月5438+10月,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小说《The Top》列为党的十六大重点读物。5438年6月+2002年2月,《The Top》获第三届全国争创文明进步图书奖;5438年6月至2003年10月,《极限》获得中国出版集团首届图书奖。5438年6月+2003年2月,极限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少年优秀阅读奖;5438年6月至2003年2月,托普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从2003年6月5日至2003年2月,Extreme获得了中国共产党宣传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不屈不挠
1991年,张海迪在接受癌症手术后,以不屈的精神继续与命运抗争,她开始攻读哲学研究生课程。通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中的残疾人》。1993通过吉林大学哲学系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张海迪用自己的勇气证明了生命的力量,就像她自己说的“和所有有决心的人一样,我把努力探究本身当成了真正的快乐。”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打开了一条进入知识海洋的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也做了很多社会工作。她用她的演讲和歌曲激励了无数青少年取得进步。她还经常去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农村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残疾儿童治病读书,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6万多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号召全社会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和帮助残疾人,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为残疾人事业的工作和活动,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海迪先后三次应邀出访日本、韩国举办讲座、音乐会,她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激励着不同国籍的人们。65438年至0995年,她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7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荣誉称号
张海迪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
1981年被评为莘县广电局先进工作者;
1982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82获聊城地区“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 * *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模范团员”称号;
1983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3月7日1983,* * *团中央授予“优秀团员”称号;
1983山东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9中共宣传部授予“优秀青年思想工作者”称号;
1990山东团市委授予“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1991中国残联授予“自强模范”称号;
1992济南市政府立下大功;
1993,全国妇联授予“妇女劳动模范”称号,再次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95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模范党员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7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7被日本NHK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1年,她被新华社《环球》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0位世纪女性”。
请向她学习。
张海迪当选为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委员,长期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残联主席团成员、山东省残联副主席、山东省青联副主席等职务。海迪在岗位和社会工作中不断自强,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榜样。她是中国一代年轻人的骄傲,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面对残酷的命运挑战,张海迪并没有感到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毅力与病魔作斗争,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对生活充满信心。虽然没有机会进校门,但她发奋读书,读完了中小学的所有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学习了大学和研究生的课程。
为了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她自学了十几本医学专著,请教了经验丰富的医生,学习了针灸等医术,免费为群众治疗10000余人次。
1983中国青年报发表《做一颗流星,把光留给世界》。张海迪在中国成名,赢得了两个名声,一个是“80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罗”。
张海迪抱着“活着就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罗为榜样,勇敢地把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人民。她用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题词:“向张海迪学习,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资本家!”
随后,张海迪成为一股道德力量。
1991年,张海迪在接受癌症手术后,以不屈的精神继续与命运抗争,她开始攻读哲学研究生课程。通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中的残疾人》。1993通过吉林大学哲学系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张海迪用自己的勇气证明了生命的力量,就像她自己说的“和所有有决心的人一样,我把努力探究本身当成了真正的快乐。”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打开了一条进入知识海洋的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也做了很多社会工作。她用她的演讲和歌曲激励了无数青少年取得进步。她还经常去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农村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残疾儿童治病读书,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6万多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号召全社会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和帮助残疾人,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为残疾人事业的工作和活动,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海迪先后三次应邀出访日本、韩国举办讲座、音乐会,她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激励着不同国籍的人们。65438年至0995年,她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7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1983年5月,党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8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张海迪题词,表彰她勇于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
海迪在岗位和社会工作中不断自强,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榜样。她是中国一代年轻人的骄傲,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关于幸福
幸福很难。我们常常为了短暂的快乐而在悲伤中度过岁月,尤其是在张海迪身上。张海迪看起来很开心,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她也能做出灿烂的笑容。但张海迪说,她从来没有过真正让她开心的事。
张海迪现在是作家,但写作是痛苦的。她有大面积褥疮,骨头外露,但还在写作。她做了几次手术,手术很痛苦。她的鼻癌手术没有麻醉。她清楚地感觉到刀划开了她的鼻腔,针穿过了她的皮肤。第一次听说自己得了癌症,她甚至感到高兴——她终于自由了。张海迪说:我最大的幸福就是死亡。然而,她活了下来。
她写小说,画油画,跳芭蕾,拍电视,唱歌,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她很喜欢香水,生活很充实。主持人朱军问她,你这样坐着是不是很难受。她说,是的,很辛苦,但是我已经这样坐了40年了。作为CPPCC委员,她的建议是在高校推广无障碍设施。“我很痛苦,但我能让别人快乐。”张海迪说这话的时候,诗意从她身边蔓延。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是一部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流行的自传体小说。这是一个关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的感人故事。自出版以来,不仅在国内多次再版,影响了几代人,还被翻译成7种文字,在国外广为流传。这本书的主人公和作者是吴运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器工业的先驱,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
吴运铎,湖北武汉人,出生于江西萍乡。我早年在安源煤矿当过矿工。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吴运铎千里迢迢来到皖南云岭,1938年加入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 * *生产党。历任新四军司令部机修所车间主任、淮南根据地弹药厂厂长兼军工部副部长、华中军工部火炮厂厂长、大连联合军工企业引信厂厂长、株洲兵工厂厂长、中南军工局第二副局长、 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第五机械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问。 他是第八、九、十届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第三届共青团中央委员。他献身于军工事业,为人民军工事业做出了无私的贡献。在淮南根据地时,他带领工人自制土制装备,扩大了子弹的生产。他还主持了炮管的成功设计和研制,参与了37毫米平射炮和定时、踩火等各种地雷的设计制造,为提高部队火力做出了贡献。在武器弹药的生产研制中,他多次受伤,失去左眼,左手右腿残疾。经过20多次手术,几十个弹片残留在他身上,他依然以顽强的毅力克服残疾,坚持战斗在生产一线。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一定要为党和人民工作一天。”1951 1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他特邀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称赞他为“保罗?Kochakin”。
吴运铎是一个真正把一切都献给党的人。退休后应邀担任北京、天津、上海多所工读学校的名誉校长,多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一些刊物和群众团体的顾问。他是《劳动的开始》一文的作者。
吴运铎,军械专家。从事火炮技术研究。抗日战争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研制出杀伤力极强的枪榴弹和发射筒,以及各种地雷和手榴弹。建国后,他主持研究了无后座力炮、高射炮、迫击炮和轻武器。为国家培养了军事人才,为国防现代化和我军装备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吴运铎,1917 65438+10月17,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镇的一个农民家庭。我父亲是个学徒和职员。当吴运铎八岁的时候,他和他的父亲去了江西萍乡。在安源煤矿读完四年级后,因家庭困难被迫辍学,回到湖北老家。当事人请求宽恕,并在富源和原华煤矿做童工和学徒。1938年9月,到皖南根据地,加入新四军,在军区机修所工作。1939年5月加入中国* * *产党,从事地下组织活动。在革命队伍里,我读完了中学课程,自学了机械制造理论。先后在新四军第二师军械厂、新四军兵工厂任技术员、副厂长、厂长。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资料,没有材料。为了供应前方的军需物资,他毅然挑起重担。在詹庙,正厅作为生产车间,副厅作为枪械修理厂,用简单的设备研制杀伤力强的枪榴弹和发射器。在抗日战场上起到了消灭敌人的作用。为了研制子弹,在敌人的重重封锁下,找不到火药原料,吴运铎不得不寻找替代品。想尽一切办法把红头火柴的头刮下来,浸泡在酒精里制成火药。如果没有酒精,用陈年烧酒,蒸馏代替酒精。因为火柴头太容易爆炸,他把炉子上的烟罐混合在一起,制成一种合适的火药。后来红头火柴用量大,根据地供应不了。于是我们从药店买了雄黄和芒硝,混合在一起解决了问题。制作弹头的材料更加稀缺,于是他尝试将铅熔化后注入模型中制作子弹。但是铅受不了高温,步枪有被炸掉的危险。后来用铜币,在弹头的钢模里压成空筒,做成尖头弹,里面灌满铅,才试验成功。为了制造军用机床,他组织大家用在废铁堆里找来的几段切好的钢轨,在中间钻孔安装模型,然后把钢轨钉在机箱上,算是一种替代的“打孔”。利用废旧钢铁,加工成各种简易机床,装备军工厂,突破了难题。发明制造了各种地雷和手榴弹。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兵工厂修复了大量火器。为了试制各种弹药,他数次身负重伤,摔断左腿,炸掉四根手指,炸瞎双眼,身上留下无数伤痕。1947年初春,吴运铎被派往东北某海港,并留下来参与新军工厂的建设。曾任总厂工程部副主任,负责建立引信厂,兼任厂长。中国解放后,吴运铎先后担任原中南军械局副局长、二机部第一研究所所长、军械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并于1952至1954在前苏联远东兵工厂学习实践。回国后任447厂(新炮厂)总工程师。此后,他一直从事火炮技术研究。在1954-1965期间,主持了无后座力炮、高射炮、迫击炮、轻武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军械专家,为国防现代化和我军装备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吴运铎艰苦朴素,始终保持工人阶级的本色。他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经常深入工厂车间、试验场,亲自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研究产品的改进,使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可靠的产品,大大缩短了军械产品的研制周期。甚至当他的健康恶化时,他仍然在思考武器的改进,并一直画草图。
“文化大革命”期间,吴运铎同志受到林彪、“四人帮”及其追随者的政治迫害。但他始终坚持政治原则和真理,同错误路线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党的优良传统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中国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同时在多所高校被聘为名誉教授。由于革命战争留下的残疾和慢性病,吴运铎同志在“文化大革命”后长期住院。1991年5月2日因肺心病复发停止呼吸。一位传奇的军械之星从此陨落。
1917 65438+10月17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镇。
1930—1938湖北省黄石市富源煤矿机电工人。
1938—1940新四军机械修理所技工兼车间主任。
1940—1941年新四军军事工业部第三工厂。
1941—1946新四军第二师军工部副部长。
1946—1949工程部副部长兼大连建新公司引信厂厂长、党委书记。
1949—1950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受伤治疗医院。
1950—1952中南兵器局局长、副局长。
1952—1953北京俄语专修学院留学苏联预科班。
1953—1955北京北新桥五局自学俄语。
1955—1957西伯利亚57高射炮厂实习。
1957—1963 447一厂总工程师兼厂长。
1963—1966机械五部机械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1966-1979“文革”期间,五机部机械研究所被审查。
1979—1980,机械工业部研究院副院长、顾问。
1980-1981年康复治疗。
1991于5月2日在北京去世。
享年74岁。
吴运铎写到了他还是个孩子时分娩的开始。
赞美吴运铎
雄伟而强大,
死亡一再擦肩而过。
用雄心壮志来奖励残疾人,
换来中国的春光。
峡谷里的士兵害怕敌人,
用自己的身体铸剑。
中国保罗人尊敬,
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称之为典范。
在中国* * *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其中有一位军人,受了100多处伤,四肢仍然残疾,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帕维尔·科尔察金”。他是吴运铎。当时他的自传《把一切都交给党》已经教育了整整一代人。
一生
■三次重伤,留下100多处伤口,但都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四肢还在挣扎。
吴运铎,1917,江西省萍乡县人。我从小就去过安源煤矿。因为父亲是矿上的小记账员,养活不了全家。年轻的吴运铎是一名捡煤工人,捡煤渣。7岁时,他在* * *生产党领导的安源煤矿俱乐部,为工人谋福利。他得以在煤矿东部的儿童小学就读,加入了儿童小组,并担任宣传员。因为煤矿里有许多机器和设备,他十几岁时就对机械产生了兴趣。鼓风机房里空压机巨大的飞轮让他体会到了机器的强大,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掌管机器的工人。
1927年夏天,国民党反动军队开进安源,屠杀革命党人,关闭学校,吴运铎家庭生活陷入绝境。1931年随家人迁居湖北黄石。经父亲同事介绍,几个兄弟进了矿里当学徒,后来成了电气师傅。为了搞清楚机器的工作原理,吴运铎在繁重的劳动间隙,把车间的一个小阁楼打扫干净,用作“书房”和“实验室”,把装着机器的破木箱倒过来当书桌,省吃俭用买了一些工业书籍学习机械知识。他还讲课,告诉他的工友们关于机械的知识。
1937年,抗战爆发后,* * *生产党在煤矿举办抗战讲座。吴运铎每天都去上课,他的家成了工人们聚集的地方。他还参加了党的《新华日报》的出版站,每天下班后把报纸寄出去。矿主报案,警察要抓他,他毅然加入新四军。他被派到皖南云岭的新四军司令部机修所,在农家的茅草棚里开始了军旅生涯。1939年5月光荣加入* * *制作党。
在吴运铎10年的革命战争生活中,他从皖南到苏北,再到淮南,再转战淮阴、沂蒙山,再渡海到东北的大连。为了军工,他的婚姻一拖再拖,也放弃了去延安读书的机会。历任新四军军工部党支部书记,华中军械部副部长兼华东炮弹厂厂长,东北联合军械企业工程部副部长兼引信厂厂长、党委书记。
当时的人民军军械装备简陋,经验不足,生产的危险性往往不亚于前线。吴运铎参加工作后不久,在一次枪支实弹检验中,土制枪管突然爆炸,打伤了他的左手。此后,他三次受重伤,留下100多处伤口,但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与死神擦肩而过。
有一次,发动机的曲柄突然脱落,伤了他的左脚。后来伤口发炎了。他发高烧40多度,左腿感染了。医生挖走了腐烂的肌肉,在他的脚踝上留下了一个月牙形的洞。吴运铎不得不用拐杖走路。
第二次,为了修复前方急需的旧弹壳,他从报废的雷管中取出氯化汞作为发火药。虽然事先泡在水里,但雷管在他手里突然爆炸,左手被炸断四指,左膝被炸断,露出膝盖骨,左眼几乎失明,昏迷15天。
第三次,1947,在大连附近的实验场,他和吴平洲主任一起检查发射的哑弹。突然,炮弹爆炸,吴平洲当场死亡。吴运铎的左手腕被炸掉,右腿膝盖以下被劈成两半,脚趾也被炸掉一半。
新中国成立后,吴运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军械局副局长、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所所长、第五机械工业部第二十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机械科学院副院长、顾问等职。这些年来,他经常被邀请到各地讲学。他于五月在北京去世。
背景
■他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人的模范。“山谷兵工厂”制造的武器至今仍让敌伪人士闻风丧胆。弹药不足,吴运铎带了7个徒弟,每年为前线生产60万发子弹。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训练,他们用鲜血支付学费,边做边学。
吴运铎的经历是一个典型的自小受党的教育,在革命中成长起来的觉悟很高的工人。小时候在安源煤矿,他从李、、领导的工人运动中得知* * *生产党是工人的救星。此后,他刻苦钻研技术,为党的军事工业服务。他用感人的事迹践行着自己的誓言:“把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生命和一切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党!”
在战争年代,吴运铎的事迹也是革命军事工业的一个缩影。当时“没有枪,没有炮,是敌人给我们做的”——武器主要是从敌人那里缴获的,但大部分弹药还得靠自己解决。吴运铎带着七名学徒,每年为前线生产60万发子弹。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训练,他们用鲜血支付学费,边做边学。吴运铎以前从未见过矿井是什么样子。通过看书然后测试,用炸药填迫击炮弹,拧上灯泡做的电雷管,研制出了各种地雷。当时军工生产条件极其艰苦。在新四军军械所,旋转床是自己做的,枪管里的双轨是自己刻的。如果没有发动机,可以从老家借个石磨,插个铁条当车轴,用手摇摇磨盘就成了发动机。“山谷兵工厂”制造的弹药、修理过的、自制的武器被分批送到前线,仍然让敌伪感到心惊胆战。新中国军工企业的发展与继承老军工企业的光荣传统密切相关。
故事
■新四军有的战士还在用猎枪打仗;当时每个士兵一般只有三发子弹,要用高粱秆支撑子弹袋。得知这一情况后,吴运铎没有痊愈就从医院回到了兵工厂。
吴运铎在新四军医院养伤时,听从前线下来的伤员介绍:由于缺少武器,有的战士还在用猎枪打仗;一般每个士兵只有三发子弹。通常为了结实,子弹袋还得用高粱秆撑起。战争结束后,我们必须捡起弹壳,并把它们交上去重新装弹。他在医院再也躺不下去了,不顾伤口,用树棍拖着残疾的身体回了工厂。第二次受伤的时候,他躺在病床上不能下地,就在床上画了武器的设计草图,导致伤口爆裂,血流不止,而他自己却不知道,医生只好没收了他的笔和本子。在新四军,鉴于日伪军在淮南津浦路周围修筑碉堡,步枪和手榴弹难以对付,吴运铎设计制造了专门用于攻关的简易平射炮。在攻占济钢的战斗中,36炮齐射,碉堡立刻土崩瓦解。后来,他把枪的口径从36厘米扩大到42厘米,射程增加到4公里。他设计制造的手榴弹,射程540米,也很受军队欢迎。有一次,美国飞机轰炸日本占领区,投下八颗炸弹,吴运铎去拆。此时,炸弹内部的零件因震动而变形,而且炸弹距离很近,所以一个爆炸会引爆其他的。吴运铎告诉所有人躲到安全的地方,不管生死。他上前仔细检查结构,小心翼翼地拆除导火索,不仅为百姓排除了危险,还取出了大量炸药。
■第三次受伤医生不敢用麻药,怕麻醉后醒不过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夫人听说“中国的保罗”来到莫斯科,特地去看他。
在军事生产中,吴运铎严重残疾。第三次受伤时,抢救医生怕他麻醉后醒不过来,手术中甚至不敢用麻药,但吴运铎挺过来了。经过x光检查,医生发现他的右眼还有一小块弹片残留,于是坦率地告诉他,他有失明的危险。吴运铎说:“如果我是盲人,我就去农村当盲人宣传员!”在病床上,他利用仅剩的微弱视力坚持完成了导火索的设计,买来了化学药品和仪器,在疗养室成立了炸药实验室,制造出了新的高级炸药。同时,为了阅读参考资料,他还学习了日语。吴运铎喜欢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且崇拜书中的主人公保罗。1949年冬,党组织派他去苏联治疗眼病。在莫斯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妻子听说了他的英雄事迹,去医院看望他。苏联医生崇敬这个“中国保罗”。经过精心治疗,吴运铎恢复了部分视力。1950回国后,他被邀请参加天安门国庆典礼。1953年,他拖着残疾的身体,写出了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发行500多万册,被翻译成俄、英、日等多种语言,成为那个时代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教科书。
北京青年报+06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