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鉴赏怎么做?有哪些答题技巧和方法?
欣赏诗歌意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人格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a、注意形象的色彩(字面和隐含)。色彩传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温暖、活泼、积极、昂扬;冷色——冷漠、抑郁、孤独、凄凉。比如“两只黄鹂鸣翠柳,一排白鹭冲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绿白蓝”四种截然不同的颜色,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面,传达出一种非常幸福的心情。
b、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开拓诗意境界,传递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山空。月出惊山鸟,声入春溪。”(王维《观鸟溪》)诗中“花落月起,鸟鸣”的动态景色,不仅使诗看起来生机勃勃,更突出了“春溪”的静谧。
c、诗歌的意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征等方面联系在一起,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我们在欣赏它们的时候,应该优先考虑这些象征性的特殊意象。特殊图像:
“望月思一远”,“伤春悲秋”,“看流水,思念一生,梧桐上细雨,愁愁愁”。
红岩——想家,使者;
杜鹃花——一个倒霉的美人,一个忧国忧民的男人,哀叹而真诚;
鹧鸪——乡愁和悲伤;东里——精山微尘之境;
菊花——优质;柳树——舍不得离开;
三个老而冷的朋友(松、竹、梅)——骄傲
桃花——美;鸟-自由。
在分析诗歌意象时,要注意景物与情感、事物与情感;风景与人,物与人的关系。
A.歌词“月光在松林中,水晶石在溪流中。”(王维《山居秋色》)
B.持物言志是“堕泥碾尘,唯香不变。”(陆游《卜算子?咏梅”)
“不要怕被砸得粉身碎骨,而要在人间保持清白。”(于谦《酸橙颂》)
C.同情事物“谁可怜一个影子,失去百万朵云?”(杜甫《孤雁》)
D.景与景交融“春风晚天,山川秀美,花草芬芳。泥融飞燕,沙暖鸳鸯眠。”(杜甫绝句)
二,欣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传神、生动、简洁、精辟、凝练、明快、清新、隽永、新颖、优美、华丽、美丽、含蓄、简单、自然、奔放等等。
2.讲究“诗眼”(《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盎然”;“春风和绿色江南岸”;"春天的绿草染红了台阶,鸟儿在树叶下欢快地鸣叫."
“影横水浅,黄昏浮淡淡香。”——梅花薄淡,香香,梅花生动。
“为什么羌笛要抱怨柳树呢?春风不过玉门关。”——明显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这不仅是歌中的爱,也是吹笛者的心。
"花瓣像眼泪一样落下,孤独的鸟儿唱出它们的悲伤."——清新的文字,凸显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精炼句子”
由于诗歌长短、押韵的限制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歌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以便理解和欣赏。
一、词类的灵活运用
如:李商隐的《无题》:“晨照镜中见发云变,暮歌敢问月色寒。”
常建的《破山寺后禅》:“此处鸟语山光,人心触池水平”,令人心旷神怡...开朗;空,使...空的。
互文性
如:杜牧的伯秦淮《烟笼冷水月笼沙》——烟月覆冷水烟月覆沙。
“我的路满是花瓣——我为别人扫了,我的茅草门已关——但现在为你开”杜甫《客到》——我的路满是花瓣——我为别人扫了,现在是君主,彭门不是客人开的,现在是君主。
c、倒装芯片
如:王维的《深山秋夜》,竹声细语洗衣女归,荷叶伏在渔舟前——“竹声响,姑娘归,荷花在渔舟下动”。
杜甫秋兴八首“香米啄鹦鹉粒,吴彼栖老凤枝”——“鹦鹉啄香米粒,吴彼栖老凤枝”。杜甫主要写首都长安的美,强调那里不寻常的稻子和梧桐。
D.省略
“山河破碎风飘,人生经历跌宕起伏。”
“茅店月鸡鸣,板桥霜荒。”
第三,欣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式:
通过持物、情景交融、讲道理、联想、想象、渲染、比较、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前后结合、直抒胸臆、借古表志、讽刺今人、先抑后扬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志。
2.修辞:
比喻、类比、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反问句、反语、通感、互文、典故、翻译、重叠等。
3.表现形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有意义:
诗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还有一种推理诗,数量不多但影响很大。这些诗都是以具体事物为基础的。杜甫、陆游、苏轼等几位大诗人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意趣深远的句子。
“把山侧看做一座山峰,距离就不一样了。不知庐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说明陷在其中的人跳不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清事件的真相。
朱的《读书随想》中“方池半亩开,天有云。问渠何处如此清,因有活水之源。”
陆游《游山西村》“山河无道疑,黑暗中又有一村。”
王志焕在鹭鸟山庄,但你只要上一层楼梯,就能开阔三百英里的视野。
修辞:
修辞在诗歌和散文中的运用与在其他文体中的运用具有相同的功能。要找修辞,直接解释功能。
比喻——更生动(就像春天的大风,在夜里吹来,吹开了万株梨树的花瓣。)
拟人化人——拟人化物(鸟恋老林,池鱼思念老源。)
反问句——强调(如果两段感情很长,是在早晚吗?)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尺,愁似长须)
双重性——增强诗歌的音乐美,表达简洁和抒情,增强诗歌的外在形式美(树叶像瀑布的水花一样落下,而我看着长河总是滚滚向前)
巧妙运用典故,运用前人诗词——精炼含蓄;扩展内容;文采丰富。
(这方面需要很高的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但有时非常明显。)
比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
辛弃疾《永远的快乐?京口顾北亭怀古中的拓跋陶故事:
王实甫《别了亭子》里“哭红了泪,比司马青衫还湿。”它显然用了“但是他们中谁哭得最厉害?”?,这个九江官。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我的蓝袖湿了”。
修辞学中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那就是对比。专业术语是“动以静”、“静以声”。
如:“鸟栖池边树,和尚敲门。”
“蝉林越静,音宫山越静”。
相比之下(白居易《长恨歌》“若她只回头一笑,有百符咒铸,六宫粉黛化为乌有”,把美与美对立起来。)
比较(李白《岳重访古》的前三句和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交流。(李白“瑶台雪花千片,春风一片一片吹落。”这时,雪花似乎是春风中怒放的梨花,芳香飘在万里。视觉和嗅觉交流,诗人的情意充满其中。)
其他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1,诗歌体裁——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文字豪放婉约。
2.诗歌的个人风格
总的来说,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在各自的创作实践中,每位诗人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质朴自然,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失意,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秀俊朗,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浑高远,李商隐——朦胧晦涩,苏轼——宽广豪放,柳永——温柔婉约,陆游——悲壮爱国。
3.欣赏诗歌要懂得“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一部作品,我们必须了解作者和他生活的时代。
4.诗歌鉴赏要善于联想和想象。
从表面上看,读者在阅读时似乎是跟着诗的意象走的,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审美理想,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从而补充和丰富诗歌的意象和诗人有意而未写的艺术空白。
比如《红杏枝头春意盎然》——读者不仅能看到杏花盛开的情景,还能想象到鸟儿在花丛中嬉闹,鸟语花香,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意境。
第四,评价作品的思想性
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从诗歌的“感觉”到理性的概括。
评价一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和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切中要害,不贬低也不夸大。
杜牧《博秦淮》:“烟笼寒月满沙,夜近秦淮酒楼。商界女强人不知恨国,还隔河唱后院花。”(从字面上看,这首诗似乎在指责餐厅歌手的无知和粗心。但是女商人唱的是听者能听出来的东西,说明这只是一支音乐笔。真正“不知亡国之恨”的是座位上的士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攻击的真正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