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技能?

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技能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技能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要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

首先,教师要有课堂教学创新的能力

1.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师要在课堂上建立起相互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使他们的思维* * *振动,情绪* * *健全,有能力营造师生互动、参与的课堂氛围。

3.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自觉地把教室当成活动室,把报告厅当成学校,时刻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同时,在这第一段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和锤炼自己,在教学生学习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学习。

4.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特别是课堂语言要问得好,表达得好,评价得好,学会克制沮丧和激情。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如果充满激情,总会击中学生的情感,使师生充分发展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接纳和情感的交融,从而在情感冲击后形成开放的心态,使学生的学习激情始终保持在兴奋点,课堂活跃而适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独立的尊严和心灵成长的喜悦。这样真正打造了一种师生互动、倾听心声的分享方式,实现了“在参与中求体验,在创新中求发展”的理念。

5.应重视对学生和教师学习效果的研究。评价一堂课,不仅要看老师投入了多少情感,还要看融入了多少课外知识。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花了多少精力,有多少兴趣。

第二,教师要有课堂管理的能力。

研究证明,教师能否有效控制课堂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在现代教学评价中,首先要关注“主体参与”的情况,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评价一堂课,要看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其次,看老师的“教学机智”。取决于教师能否把握教学情境的教学时机,善于“随机应变”,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学生的不良行为;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有效管理和教授学生。学生一旦对老师产生了听课的“欲望”,就证明课堂管理是成功的,进而证明老师有控制和管理课堂的能力。

第三,教师应具备教学反思的能力。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努力成为反思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来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自己的教学效果和行为。教师及时对教学进行反思,可以使教学优质高效。教学前的反思可以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的反思可以使教学顺利进行;教学后反思是对教学的批判性和总结性反思,可以修恶扬善,使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反思有助于教师了解和学习教学、课程改革和评价的动态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成长,最终成为优秀教师。第四,教师要有课程开发的能力。

教师应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编”书,为教师创造性地发挥教育智慧提供了空间。

随着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来源广泛,知识视野大大拓展。而且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会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如指导学生从网上下载打印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图书馆查阅、检索资料;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去书店购买相关书籍等。,都可以表现为一种学习能力,比单纯的学科知识更重要。

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关心社会生活,随时发现可用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共同发展,使资源的开发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和建构的过程,增加师生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能力在成长中生成。

五、教师要有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要学会主动与学生交朋友,放下教师架子,多了解和接纳学生,积极关心学生,进行恰当、开放的师生对话,在学生心中树立亲切友好的良好形象。为学生创造理解和关爱的环境,培养学生自觉的学习行为,在新课改中与教师共同参与各种教学活动。

六、教师应具备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不断融合,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环境中,广大教师正在经历着现代教育环境下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的变革、整合和创新。要把教师学科素养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起来。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必须从细节入手,思考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教与学,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学会在自己的教案设计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优化。

七、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应注重教学实践与教育研究的融合,使之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和教研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教育教学研究要立足于学校和教学课堂的实际。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定期对教学进行诊断评估、研究分析、讨论交流。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将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最终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反思,从而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活动,学会教学研究。

《卓越教师》一书中“素质教学的本质”一节,对教师有这样一个简单的评价标准:平庸的教师传递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讲解知识;好老师展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学习知识。教师应树立教学促进者的新形象。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运用现代教学方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效使用新教材,研究新情况,尝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强化和培养自己的教学技能,实现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视角下教师应具备的课堂教学技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新课程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在这方面,很多老师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教师需要具备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开发课程资源等技能。在不断的积极探索中,很多老师都有了新的困惑:清晰的讲解,漂亮的板书,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技巧是否变得不重要了?新课程带来了这么多新技能,什么时候才能有?困惑引发了更深入的思考。只是单纯的增加吗?新的教学技能在哪里?

仔细分析,过去的教学技巧主要是站在教师教学的立场上,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把握,课堂上语言流畅。新教学技能中真正“新”的是视角,即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上,对“教学基本功”进行系统的重构。重构该体系需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仅提出这一观点,并从这一角度对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出几点思考。

首先,了解学生需要的技能

既然要从学生发展需求的角度审视整个教学过程,那么真正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自然成为课堂教学技能的基础。学生带着所有的丰富性进入课堂,这不仅包括他们已有的知识,还包括他们的经验、困惑和情感。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上,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验、学生的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值得强调的是,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仅要靠经验,还需要一些研究。调查方法包括测验、访谈、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合理选择。对已有知识库的考察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方向明确的小问题来实现,对于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比较重要。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改“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经历、学习困难、学习兴趣的调查可以通过访谈、抽样或定向等方式实现。

老师要养成随时了解学生的习惯。以下是一位老师在讲授“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之前对五位学生的采访:

老师:判断下面哪个分数可以直接加减,为什么?不会直接加减法你打算怎么算?

老师对学生的想法感到“惊讶”。我以为学生最难的是分子和分母不一样,却不知道学生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相反,他们对相同的分子和不同的分母感到困惑。五个学生要么不知道该做什么,要么干脆把分母加起来。对学生的采访促使老师重新思考教学设计。

我想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精心设计的活动往往让学生“忘恩负义”,要么索然无味,要么难以探索。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通过调查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因此,合理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科学认识应该成为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

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好的数学教学活动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这一点教师已经做到了。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技能。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教师必须珍惜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展示所学数学内容与学生经验的密切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自己生活中的作用,吸引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教师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表现出学习的必要性;教师要从多方面展示数学的魅力,如数学发现和证明的全过程,既让学生感受到逻辑思维的力量,感受到数学创造的火热思维,又因为数学内部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一个整体;教师要鼓励不同的策略或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维的丰富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师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等多种方式呈现学习资料,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和强大的学习工具。第二,创造思考的环境。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充分思考的空间,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活动,引起学生的思考。有效问题是学生能够积极回答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老师不能只问学生简单回忆信息就能回答的问题,还需要问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对给定或记忆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并产生独特的想法或答案,还需要学生做出判断或评价。

教师还应该注意提问类型的多样性。下面是老师们常用的几种题型,供参考:

聚合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力的方向。当使用问题来引导一堂课或一次讨论时,使用一个创造性的或评价性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个问题集中在要讨论的主题上。提示性问题:当学生无法回答时,一个好的方法就是提出暗示性的问题。提示性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回答问题或纠正之前错误的线索。提问问题:旨在纠正、完善或拓展学生原有答案。他们迫使学生对自己最初的答案进行更彻底的思考,同时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思考中。质疑提问可以用来纠正原答案,澄清问题,形成批判意识或在一个答案中重新组合。第三,利用学生的思想。

教师还应该能够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想法,包括识别、修改、应用、比较和总结学生的想法,以鼓励所有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并积极思考。具体来说:

l识别:通过重复学生的语言来使用他们的思想。l修改:用自己的话,或者用其他同学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丰富教学。l应用:利用学生的思想进一步分析其他问题,从而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l比较:采纳学生的想法,并找到与学生或其他学生之前表达的想法的联系。l总结:利用学生的知识,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

三,指导学生合作的技巧

善于与人合作交流,在当今世界越来越重要。其实思考和交流是交织在一起的。无论是在口头还是书面交流中,学生首先面临的挑战是清晰自信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要求他们事先组织好自己的数学思维,这实际上是一个深入了解自己思维过程的过程,而与他人的相互讨论是使自己的策略和想法得到仔细审视、提炼和提高的基本方法之一;学生可以借鉴其他学生的想法。在讨论各种观点时,学生将有机会看到别人的观点和方法,评估这些观点和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并加以运用。通过仔细倾听和思考他人的观点,学生们将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思考问题。学生还应该将自己的语言与数学语言联系起来,这积累了经验,为学习数学语言奠定了基础,并有助于学生欣赏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力量。

因此,教师应提供各种机会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并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合作。例如,小组合作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合作形式。为了有效地指导小组合作,教师应该努力思考什么样的活动适合小组合作,以及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发展他们的合作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合作的目标、任务和时间;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技能,如如何合理分工,如何相互倾听,如何记录,如何组织小组观点;在学生小组合作中,教师应发挥作用,使学生能够专注于主题讨论,在需要时提供帮助或提供新的信息,调整学生的观点以深化讨论,并积极选择有用的资源供全班交流;在小组报告中,教师要引导小组尽可能清晰地总结自己的观点,并选择代表进行报告。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提问和讨论。四,促进学生反思的技巧

根据一项研究,学生解决问题的失败往往不是因为缺乏数学知识,而是因为没有有效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学生的评价和反思意识和水平对问题的解决起着很大的作用。

教师应该通过清晰地讲述和提供合理的练习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思和应用。教师也可以经常问以下问题,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评价和反思的习惯:“刚才我们一起做了什么活动?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你在活动中得到了什么?你的困难是什么?怎么克服?”“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和前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我们用了什么方法得出这个结论?这些方法还能用在哪里?”“学习引发了你哪些思考?你能提出什么新问题?”。五.评估学生的发展技能

评价学生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成果和进步,启发学生的数学学习;诊断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过程;充分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优缺点;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形成积极的数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及时组织对评价的讨论。下面的表格可以作为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合作技能的参考:合作技能小组成员的名字为了促进小组的进步,提供知识和信息,对整个小组是公开坦诚的。

为有需要的成员提供个人帮助和支持,并以价值中立和建设性的方式评估他人的贡献。

与团队成员分享材料资源——书籍、分发材料、书面信息,以准确理解或总结其他团队成员的话。

当其他团队成员做出重要贡献时,给予认可,接受并欣赏文化、种族和个体差异。

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上系统地重构“教学基本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笔者仅提出一些初步想法,以引起更多关注。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个体性。所以,教师除了要具备必要的教学技能外,还要明白教学其实是教师的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的背后隐藏着每个人对数学、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所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对教育的理解,也许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面对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我国及时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模式,简称为以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这是对普通大众的教育。对于小学来说,素质教育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两个全一活动”。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义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是一种和谐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着眼长远,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各方面的和谐协调全面发展,注重个性的拓展。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习惯了应试教育的老师来说,新的题目带来了新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