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化学能

六年级科学第二册复习大纲

第一单元

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比其他感官能收集更多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觉只能看到1/5mm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它能被放大是因为空气中的光进入放大镜时会发生折射和弯曲。

放大镜下的物体不仅被放大了,还看到了一些细节,比如报纸上的图片,电脑和电视的屏幕,本来是由很多点组成的,看到的点是由红、绿、蓝组成的。

吸水纸纤维又长又粗又松。

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容器在装满水时也有放大镜的功能。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子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体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最大。

随着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增加,不仅被观察物体的图像会变大,还会获得更多的物体信息,视野会变小。

通过镜头看到的区域或面积称为镜头的视场。

4.放大率的计算:

和蚂蚁、蝗虫、蚕蛾一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须,胸前有三双足,称为昆虫。

昆虫有许多特殊的结构和能力。像蜻蜓、苍蝇、蝴蝶都有复眼。

昆虫是自然界中肉眼可见的最小动物之一。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我们可以在10倍的放大镜下看到蚜虫的四肢。

6.常见的晶体有白糖、盐、碱面、雪花等。大部分都是规则的形状。

制作晶体的方法:水还原法和降温法。

7.莱文·胡克(Levin Hooke)出生于荷兰,是一名生物学家,他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结构显微镜,放大倍数接近300倍。

面对小焦距物体的镜头称为物镜(更靠近被测物体)。镜头面对人眼的焦距大于目镜的焦距。

电子显微镜可以把一个物体放大200万倍,大肠杆菌和SARS病毒都可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8.物体的精细结构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清晰观察。

载玻片标本的切片必须薄而透明。

许多细菌聚集在一起形成菌落。

9.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个发现并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

细胞理论的建立被认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宝石花耐旱的秘密在于它上面的气孔很少。鱼缸里的绿水是绿藻的作用。

10.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类是依靠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这五种感觉器官来探索和认识世界的。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

微生物并非都对人类有害。很多微生物不仅对人类有益,我们也离不开它们!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有关。

利用微生物的功能,我们可以制作具有独特风味的酒、醋、泡菜、腐乳、酸奶等食品。

馒头和面包内部多孔是因为蒸馒头或烤面包前,在面团中加入酵母,酵母分解面团中的糖分,从而获得营养和能量,排出二氧化碳。人类使用酵母制作面团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它可以使面包变得疏松多孔。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动物和植物的尸体和残留物。

第二单元

1.垃圾分类有很多种方法。按材料可分为塑料、金属、纸、玻璃等。,并根据危害状况,可分为有害垃圾和一般垃圾...

2.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是固体垃圾,还包括建筑垃圾、农业垃圾和工业垃圾。

3.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会散发恶臭,污染空气;滋生蚊蝇,引发疾病;还会破坏土壤,影响农业。

4.目前,垃圾的一般处理方法有填埋、直接焚烧和堆肥。

5.采用清洁填埋和自然堆肥处理垃圾各有利弊。

优点:能有效减少垃圾对地下水、土壤、空气的污染;

缺点:环境污染无法根除,占用土地。

6.做填埋模拟实验时:

原生水相当于地下水;

石头和沙子相当于土层;

蘸墨的纸巾相当于填埋垃圾;

喷水相当于下雨;

水的变色相当于有害物质泄漏出去污染了地下水。

垃圾填埋后,可以在上面建公园、体育场,但不能用来盖房子、种庄稼。

7.减少垃圾量才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再利用是指用另一种方式使用用过的东西,这是减少垃圾量的重要途径。

8.当我们无法减少一些材料的使用时,我们可以回收这些原材料并重新使用,这不仅可以减少固体废物的数量,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自然资源。

解决垃圾问题的系统方案应该包括: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画一个通用回收标志:

9.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是目前处理废弃物最积极、最科学的手段。

10.要想真正把垃圾变成资源,必须对垃圾进行分类和重新包装。

生活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

可回收垃圾包括纸张、塑料、金属、玻璃、橡胶、纺织品等。

约1/3的生活垃圾是碎菜叶、蛋壳等食物垃圾。院子里的这些垃圾、枯叶、杂草,通过堆积可以自然分解,成为有用的有机肥料。(厨房垃圾)

11.有害废弃物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注射器、过期药品等。这些废物需要特殊的安全处理。如果埋在地下,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燃烧会污染大气。如果人们受到有毒有害废物的影响,就会患上各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12.除了垃圾问题,世界还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物种灭绝、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

目前,60%的大陆地区淡水资源短缺,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其中4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

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生态的“头号杀手”。

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人类对化石燃料的消耗将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并提高地球表面的温度。

许多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但人类活动也可以改善环境。

第三单元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围绕地球公转,公转和自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月球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月球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80。

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49。

月球的引力大约是地球引力的1/6。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载人飞船成功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打印出人类第一个脚印。

2.月亮在圆的变化过程中的各种形状称为月相。

月相变化有规律:前半月月相由缺变圆,后半月由缺变圆。

地形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陨石坑。陨石坑这个名字是伽利略命名的。

目前公认的陨石坑观点是“撞击说”

4.日食发生的原因:当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如果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月亮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亮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地球上处于阴影中的人只能看到部分或全部,于是发生了日食。

日食通常发生在农历的第一天。

日食有三种: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

画出日食时三者的位置关系:

日食通常发生在农历的第十五天。日食只在满月时发生。

日食包括日全食和日偏食。

画出日食时三者的位置关系:

5.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八颗行星、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围绕客观存在而旋转的天体系统,称为太阳系。

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闪亮的星星。

八大行星到太阳的距离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最大的行星是木星,最小的行星是水星。

金星自转周期最长,木星自转周期最短。

海王星的公转周期最长,水星的公转周期最短。

6.北方的天空中有一颗著名的小熊座北极星,不是很亮。我们可以在大熊星座的帮助下找到北极星。

大熊座最明显的标志是我们熟悉的北斗七星,它由七颗明亮的星星组成。

狮子座头部的星星就像一个反着写的问号,尾部的三颗星星组成一个大三角形,是狮子座的明显标志。

7.天空中闪耀的银河带,其实是由许多恒星组成的恒星群,称为银河系。

银河系由大约6543.8+000亿到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为6543.8+000亿光年。

光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传播。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走过的距离。它是用来测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超过6543.8+00亿个河外星系。

中国是公认的火箭发源地。

2003年10月2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太空。

2005年6月65438+10月65438+2月,神舟六号再次搭载航天员费和聂海胜进入太空。

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已经有14人献出了生命。美国挑战号在发射过程中发生爆炸,7名宇航员遇难。

第四单元

1.科学家如何探索:

(1)科学家探索一个问题的历程:观察发现——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可能的解释——利用技术和数学方法收集证据——形成自己的解释——收集新的证据——补充原有的解释——发表研究成果。

(2)科学探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提问、不断求证的过程。

寻找证据的过程就是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

(3)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经历着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2.我们怎么知道:

(1)在科学探究中,首先要通过观察、社会调查和实验操作来获取大量的信息。

(2)有效数据信息越准确、越全面,科学探究就越深入。

3.我的所见所想:

(1)用感官收集信息容易加入自己的感觉、想象和猜测,从而蒙蔽事实。

(2)反复实验,多角度、多手段的观察和他人的检查,可以收集到更多的事实信息。

4.访问和识别信息:

(1)通过书籍、报纸、网络可以获得很多间接信息。

(2)信息的可靠性可以通过信息发布的时间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来区分。

5.记录和存储:

(1)用纸笔、照相机、摄像机、电脑,可以将获得的信息记录下来,保存起来,以备研究和将来使用。

(2)信息越来越多,需要存储的空间越来越大。我们应该减少信息的存储空间,选择合适的记录和存储介质。

6.整理获得的信息:

(1)整理、比较、对比得到的信息,可以使信息更有条理,更清晰。

(2)分类图、对比/对照表、折线图、流程图、循环图、统计图是组织信息的有效方法。

7.交换我们的信息:

(1)交流是科学探究中分享信息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改正错误,获得更多的信息。

(2)信息的交流要求我们善于倾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这样才能快速准确地交流信息。

8.将消息发送给更多人:

(1)通过墙报、展览、报纸、杂志、电话、电子邮件、网络等多种方式,将信息传递给更多的人享受。

(2)信息的传递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