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知识树主题初探
“知识树”在“单元整合与小组阅读”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冯四川德阳教育学院
1.什么是知识树?
系统的知识是结构化的。从外面看,这个结构就像一棵大树,有枝,有叶,有果。再比如,知识树就像中国的交通地图。第一层知识像一个省,第二层像一个市,第三层像一个县,第三层下面还有更细致的知识细胞,就像一个镇。这样,学生就可以开着思维的车,驰骋在知识的原野上,一级一级、一类一类地攻克语文知识的目标,就不会对语文知识感到迷茫。
中小学生学的语文知识也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也像一棵大树。如果我们把它勾画出来,它将成为一棵“中国知识树”。
2.语文知识是如何建构的?
(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将广义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宣示性知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知识,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语文知识树”中的“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大多是这类知识;一个是proceduralknowledg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能力,用来回答“怎么做”的问题。“语文知识树”中的“基础知识”和“读写”部分包含了大量的程序性知识。例如,在学生理解了什么是隐喻之后,还应该指导他们如何使用这种修辞手段。
(2)外部知识结构和内部认知结构
“语文知识树”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奥苏贝尔认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学生的内部知识结构,是由外部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所以如何组织知识是极其重要的。奥苏贝尔还认为,“不断分化”和“全面整合”是人类认知组织的两个原则。这两个原则同样适用于知识的组织和呈现。
(3)学科知识
我国学科教育的重心一直是在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基础上。既然是传递知识,学科专家自然就成了最知道老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的人。所以我们的教材也是根据掌握学科知识的需要来编排的,也就是说我们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就是学科知识。而《中国知识树》正是这种价值取向的体现。
自从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出现以来,对课程内容的解释主要围绕着三种不同的取向。除了“课程内容是学科知识”,还有“课程内容是当代社会生活的经验”、“课程内容是学习者的经验”等价值取向。
在课程理论发展史上,无论学者们主张哪种观点,都很少完全否定其他观点。就语文知识的教学而言,也许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如何更多地关注学生,使之成为学生主动选择的结果,转化为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3.语文教学哪里可以画知识树?
整本教材的知识树;单元教材知识树;一节课用不同种类的树。
在“单元整合与小组阅读”的教学实践中,需要绘制单元知识树。
4.怎么画知识树?
根据知识结构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画成手掌、星星、水果、机器人、章鱼等形状。
画一个整本教材的知识树的例子。
主要部分:语文书11。一楼有八个分支,分别是单元一至单元八的单元主题,如《童话与寓言之旅》。第二层是每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比如“理解作者的童话和寓言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第三层是每个单元的题目。第四层是文字类型。第三层也可以是本单元语文课的内容和习题。
画一个单元知识树的例子。
主干:单元主题。如:温馨的回忆。一楼有个岔口:单位训练的重点;二楼有六个分馆,包括五题和百花园;第三层可分为三个分支,分别是主要内容、本课写作方法和阅读理解;四层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分为文字的结构,感悟可以分为优美文字的欣赏。
知识树在“单元整合与小组阅读”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画出每课知识树的例子。
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构图,一种是收获图。
先说结构图。主干:subject,第一层的主要内容,只是一个分支;第二层是把正文分成几个部分(也就是意义段的意义),几个段落又分成几个分支;第三层是各个部分的层次感,有的有,有的没有,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画出来;第四层是每段的关键词。
收获图。主干:主体;第一层分为三个分支:主要内容、学习理解和写作方法;第二层是从主要内容中推导出段落意思,从文学的学习中推导出重点句子和感受,从写作方法中推导出优美的词句;第三层的含义可以从层或关键字的含义中推导出来。
5.“中国知识树”在国内的应用
70年代末,由于当时中国教育考试题型泛滥,教学缺乏顺序的现状,是魏书生老师带领学生画的。它的起源主要基于语文课的两个特点:“第一,每一篇课文,哪怕是最简单的课文,人们都可以围绕它设计成千上万道考题。第二,每一篇课文,哪怕是名著,你都在讲课的时候漏了课。只要基础好,期末或者入学考试还是会很优秀的。”从第二个特征中,魏书生先生看到了“语文学科的知识也是有规律的,有稳定的结构”。通过掌握这些规则,学生将能够应对考试中的变化,学生将不必做大量的练习。
基于此,在1979中,魏书生老师开始指导学生绘制语文知识的结构图。经过讨论,他们选择了树形结构,通读了6本初中语文课本,画了一棵“语文知识树”。虽然在画的过程中有很多意见,但最后基本确定为4个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将所学知识放入“语文知识树”。
而且在“学法指导”中,他非常重视复习和测试的过程。他强调复习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没有什么可复习的。一般全班不集体复习任何知识,而是每个学生根据“语文知识树”的内容进行整理。如果有同学复习后还是不懂这些知识,那就去问问承包了这些知识的同学。这种做法与布鲁姆倡导的“掌握学习”有一些相似之处。
《语文知识树》问世十余年来,在我国语文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报刊杂志从16开始,已经印了60多万份。直到近几年,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借助网络技术,我们可以发现,从1994至今,在各类教育杂志上发表的涉及“中国知识树”的论文至少有数百篇。
6.绘制知识树的意义
(1)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这种先大体了解知识结构,再局部学习,最后在了解局部的基础上掌握整体的学习方法,即整体-局部-整体的学习方法,是整体性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2)寻求语文教学的序列。以“语文知识树”为主要内容,建立知识体系,使语文教学从无序走向有序。摒弃传统文化教育,讲国学知识的刻板印象,努力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知识规律打破常规,有时‘跳段讲’,有时一课讲几篇课文,有时风格交叉,引导学生不拘一格地掌握知识规律。“虽然语文教学有无顺序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但画知识树确实对学生有所建树。
(3)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派强调认知结构。《语文知识树》重在梳理知识点。“它将改变语文知识的复杂性,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4)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是中国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很多语文老师往往靠经验或抄参考书来设定教学目标。“定下的目标,要么年复一年,或高或低,心里无数。因此,非常有必要像魏书生那样在语文知识体系中设定目标,因为学生是不同的。
7.弥补魏书生《中国知识树》的不足
(1)给文章合理的定位。有人认为,虽然《语文知识树》有利于某种认知结构的形成,“但魏书生先生的著作有一个先天不足,因为它是根据高级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的,我们很难确定高级教材中关于语文知识内容的概念是完全合理的。在形成制度之前,应该有系统的批评。”也有人从文章学的角度,认为“魏书生的‘中国知识树’没有为文章学找到合理的定位”。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知识迅速膨胀。就教育而言,这是一个机遇,给我们提供了以前所没有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条件;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思考: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习哪些知识,如何学习?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知识树”。
四川省德阳市冯老师“单元整合、小组阅读”教学策略中的知识树,给了文章最合理的定位,弥补了这一不足。
(2)知识点的整合。如果从广义知识的角度来看《语文知识树》,就会发现其只列出一个知识点的做法是有缺陷的。比如,学生只理解隐喻甚至明喻和暗喻是不够的,因为他们只有陈述性知识,不知道如何运用。这就涉及到学生应该掌握什么程度的知识的问题,而学生在自学的时候往往很难把握这个程度。这可能也是一些老师说“语文知识树”不行的一个原因。
不可否认,从传统的“语文知识树”所呈现的知识来看,更注重陈述性知识,而对程序性知识关注不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当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四川省德阳市冯老师“单元整合、小组阅读”教学策略中的知识树,是整个单元的草图。单元主题的重新提炼,文章主题的拓展升华,不是知识点的一个一个,而是“整合”。
(3)无限拓展教材知识点。传统的知识树是按照高级教材的‘知识点’来整理的,但是我们很难确定高级教材中的语文知识内容的概念是完全合理的。制度形成之前应该有系统的批评。就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而言,可能合适,但也可能不合适。也可能只适合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知识树》,我们发现它虽然对知识进行了梳理,简化了一些内容,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包含了大量复杂的知识点。因此,从内容上看,《语文知识树》在如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方面还不够完善。
四川省德阳市冯老师“单元整合、小组阅读”教学策略中的知识树,是对整个单元已有知识点的重构,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包容性和较强的解释效果。
8.“知识树”与国外“思维导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