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五篇

#二年级#绪论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设计和安排的实践性教学文件。以下是《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五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和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首先,回顾一下引言

1、36+28+17=

65-25-21=

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2.母猴子摘了52个桃子,小猴子把它们带回家。两次出货后,还剩多少?

第二,探索新知识

1,教学实例

课件展示主题图。

2.告诉我们图片告诉了我们什么,问题是什么,然后回答。

a、先数25个人,车上有多少人。

b,算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公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下,做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同位数对齐,从一位数开始计数;加起来小数点后十位,不够就退位;有时候可以简单写一下。

第三,加强锻炼

1.完成21页练习3第8题。三只母鸡带着它们的孩子出来找东西吃。但是三家的鸡混在一起。你能帮助母鸡找到她自己的孩子吗?老师巡逻。点名汇报,修改评估。

2.完成第22页上的练习3,问题12。老师巡逻。点名报告,并说明填写方法。

3.完成第22页的练习3,问题13。看完手表你会想到哪些数学题?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点名举报。选择两个你喜欢计算的问题。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支票,谈论计算方法。

第四,总结

你从今天的练习中得到了什么?

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整合平均分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有些对象可以分成几个情节或者几个情节。虽然划分的过程不一样,但是划分的结果是每个情节都是一样的,这样才能从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的例子,根据其中一个结果揭示两种不同的评分过程,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和交流其他不同的评分方法,实现平均分的每一个结果都可以从不同的评分过程中得到。

思考做题中的问题,通过各种场景下的平均分,让学生逐渐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体验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验平均分的两种运算方法,通过运算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开放性问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老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张光盘。

(1)请求:

①把它们平均分成四份,看看每份有多少?

②把它们分成四份,看看能分成多少份。

(2)学生拿出自己的碟片进行操作,同时让两个学生分别在黑板上操作以上两种方法。

2.问题:想想你刚才是怎么分的,然后观察黑板上两个同学的结果。这两种方法的结果虽然不同,但在划分的过程中也有相同的注意点。它在哪里?

3.总结:这两个点虽然不一样,但都是各占等量,所以都是平均点。

【设计意图:通过课初的简单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点。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和对两点的初步比较,让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面两点的整合做好铺垫。]

第二,动手操作,体会和理解

1.营造场景:兔妈妈带了一些铅笔,准备送给一些乖兔子。有多少?(展示12铅笔)

兔妈妈怎么分12铅笔?

2、明确要求

①呈现条件:将12支铅笔均分。

②问题: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独立探索

你愿意帮助兔妈妈吗?想想怎么分。

②拿出12圆盘代表12铅笔试一试。

4、初步沟通,总结了两个思路。

谁能告诉我你们是怎么分的?

让一个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并问:他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这样吗?

(2)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好吧,但是他们是怎么想的?

老师先让上台的同学说点什么,然后接着问:其他同学的想法都和他一样吗?告诉我一些不同的。

③总结:虽然结果一样,但是他们所想的可能和刚才分的过程不太一样。有的分成几份,有的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除法的结果是铅笔数相同,所以都符合平均分。

(4)看一看你的积分,是否符合要求?你想想,如果别人和你分数一样,他可能还会怎么想?

5.团体内部的交流

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想法和实践。

②小组讨论:小组内除了几个点之外还有其他点吗?

③组内总结:你们组找了多少分?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后总结:有些物体的等分有不同的方法,可以分成几份,也可以分成几份,但不管用哪种方法,最后的结果都是每份都一样,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关系。学生在独立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确了平均分的两个基本策略,为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第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展示并思考依次做1,2,3,4题。

先放图,引导学生观察,要知道都是平均分。

(2)想一想,它们怎么会被分割呢?让学生在小组中从不同角度谈论这一过程。

③独立填空。

(4)组内校对。

2.想想做第五题。

①展示图片,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本* * *有多少本书?你怎麽知道?

如果是平均分,怎么分?

④独立填空。

⑤总结:像这样,各有多少份,就可以看作是多少份合在一起,也可以理解为平分一些物体。

3.想想做第6题。

给我看看图片,告诉我是什么。

②兔子是怎么分的?鸡是怎么分的?我先说一下。

③与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练习都紧扣教学重点,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说的环境,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树立自信,学会尊重他人。]

第四,整堂课的总结、拓展和延伸

1.今天学习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孩子。怎么能把他们分成几个相等的组来玩游戏呢?你能想到多少个不同的点?课后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做课堂小结,有助于巩固知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课后拓展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一、情况介绍1。今天是我们一个好朋友的生日。你想知道他是谁吗?

2.(电脑显示:调皮)我们一起唱生日歌吧!听听淘气对我们说了些什么。

3、板书题目:生日。

第二,探索新知识

1,统计前的准备活动

(1)今天星期几?(10六月16)淘气出生于六月10。我们班谁是10年6月出生的?

(2)你出生在10的月份,那么你知道你出生在什么季节吗?

说出学生的名字,说:你是几月出生的,你属于什么季节?

让我们来看看。你刚才说的出生季节是对的吗?

展示课件:四个季节的图片(并解释哪些月份是什么季节)

(4)你知道现在你的生日属于哪个季节吗?和同桌说话,坐直。看哪个队先完成。

(5)老师想看谁眼睛亮,就看。我们请活过春天的同学举手;过夏天的同学请举手;过秋天的同学请举手;过冬天的同学请举手。猜猜哪个季节生日最多?

(6)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怎么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学生最多?有什么好方法知道吗?

学生报告。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举手数、拿不同颜色的卡片、站成一排、画正字法等。)

2.统计活动经验

(1)6人小组合作统计

老师:学生有这么多方法!接下来,我们分组做一个调查。调查中需要注意什么?我们来看看小组合作的要求!

(幻灯片)

(2)小组活动

老师:请在小组内做一个调查,并完成统计图表。

(3)全班总结

老师:刚才老师在群里看了学生的表现,真的很积极!让我们一起完成大统计图,好吗?请把你们组的统计结果报告给组长,并告诉我们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

(4)核实数据

老师:这是刚才各大组大家调查的结果。老师根据你的统计画了这张班级统计图。请先数一数孩子。有多少人在春天过生日?有多少人在夏天,秋天,冬天过生日?

老师:那你算算吧。我们数了多少学生?再看一看。今天有多少学生在这里上课?解释统计中是否有冗余?丢了什么东西吗?学生们似乎对统计很认真。

3.观察统计图表,拓展思路。

(1)说吧。

老师:请仔细看统计数据。现在你知道哪个季节庆祝生日的学生人数最多吗?从图片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2)老师:谁想和老师做朋友?谁能猜出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分组讨论,给出你的理由。

(3)老师:老师也有生日。你能猜出老师的生日可能是哪个季节吗?猜猜看。钟老师的生日是65438+2月。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天)对了,老师冬天过生日。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猜出最有可能的结果,但这个结果不一定准确,就像猜老师的生日一样。

第三,拓展应用

1.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统计图的?说出来。

2.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统计的问题?

4.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班级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该班共有21名学生,大部分来自移民家庭。经过两年的学习,这个班的学生学习努力,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探索和合作。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物体站在不同的位置,其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我们最多可以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认识物体的前、右、顶,能识别从前、右、顶观察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他们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面。

教学难点:

能正确识别被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长方体纸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礼品盒。你想看看吗?(展示题目:看一看(1))为了帮助你更好地观察,老师应该给你一些要求:

1,保持观察姿势,不要左顾右盼,随意变换观察位置。

2.观察之后,明确你看到的面的数量,这些面是什么形状。

相信大家都能按要求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对顺利完成观察任务有信心?(展示标有序列号的长方体)

第二,参加活动,探索新知。

(1)在不同的地点体验不同的造型。

1,带着老师的问题,仔细观察。

2.通过讨论交流,点名不同岗位的学生代表发言,告诉我你看到的是什么数字。它是什么形状?

3.老师:同一个长方体,为什么有的同学看到的是正方形的面,而有的同学看到的是长方形的面?

4.学生讨论、交流和报告。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观察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课件演示)

(2)体验不同位置看到的面孔数量不同,同一位置最多能看到三张面孔。

1,老师:刚听有的同学说只看到一张脸,有的同学看到两张脸,有的同学看到三张脸。请看一个同学挥手,两个同学点头,三个同学鼓掌。

问题:为什么你看到不同数量的脸?(看不同的位置,看到的面数是不一样的。)

2.学生们看到了更多的面孔吗?那么,在同一个位置上,你最多能看到多少张脸?

3.再次保持同样的姿势和位置,仔细观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同一位置观察一个物体最多能看到三张脸。(课件演示)

5.学生的表现真的很好。他们不仅观察细致,而且善于思考,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太好了!现在,老师带大家玩拍手游戏。你想玩吗?老师带领学生拍手,回顾六个方向:上、下、左、右、前、后。)

(3)知道所有刻面的名称。

1,老师:老师带的礼盒都标有数字序列号,方便同学们说,但是不可能把这样的序列号放在生活中每一个物体的脸上。怎样才能正确的给脸命名?事实上,人们习惯于给一个物体的各个面起名字。让我们快速看一下这本书的第26页,看看每一面叫什么。

2.谁能在老师的礼盒每个面上贴上自己的名字?(展示另一个长方体纸箱和名称标签)

3.老师:一般来说,我们把一个物体朝上的面叫做“上面”。面朝下呢?面向观察者的面称为“正面”。背后的脸呢?相对于观察者右边的脸称为“右脸”。左边的脸呢?

4.展示不同的长方体并改变它们的位置。让学生指出各种面孔的名称,让学生加深对各种面孔名称的理解,知道这些面孔的名称不是固定的。

第三,联系生活和实践应用。

游戏一:猜。给我看26页的形势图。先告诉我大家站在讲桌的哪个位置,然后猜猜他们会在讲桌上看到哪些面。最后,我开了一家公司。(课件演示)

游戏二:练习。给我看27页“练习”的四个问题。今天,智慧爷爷给一个朋友买了生日礼物,调皮、爱笑、聪明的狗狗也来凑热闹。他们看到了礼品盒的哪一面?先说说吧,一遍又一遍。(课件演示)

游戏三:做个记号。展示27页“练习”1,学生还知道物体各边的名称,看谁能准确快速地标注“前”、“上”、“右”。(课件演示)

游戏四:摸摸看。拿出自己的长方体纸盒,摸摸它所有的面,告诉同桌每个面的名称和形状。

四、全班总结

学习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第4页,例题,4个案例,5和第4页,“做点什么”和练习1,问题3-5。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实际长度1 cm和1 m,理解为1 m = 100 cm。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长物体。

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大米的正确表征,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步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实际长度1米,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和演示。

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教学准备:

秤,米秤,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首先,回顾一下引言

(1)问题:

(1)什么长度单位可以用来测量体积小的物体?

②你哪个手指的宽度是1 cm?

(2)引入新课程

让两个学生用厘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说出他们的感受。

(很麻烦很累)

是啊!我们通常用米来测量长物体或距离。今天我们将学习米。

(板书:知道用米量)

第二,探索新知识

(1)知“计”。

猜1米有多长,用手画;展示米尺初步感知长度1米;看看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约为1米。

(2)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1cm有多少个1cm?

(3)大米消费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学生的身高。

第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勾对勾错)

①铅笔长15m。()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 cm。()

(2)完成练习1,问题3-5。

第四,总结

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书面计算规则,更加熟练地运用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首先,揭示话题

我们学过万元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练习加减法的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1)在黑板上展示练习14第9题。先点名学生说出每一笔的数字,然后点名学生直接计算数字。

(2)总结:一般来说,口头加减法要从高位开始用同位数的数字进行加减。一位数加起来十,就在前一位数上加1,不够就在前一位数上减1。

2、书面计算

(1)做练习14,第10题,第一个分题,说出一个人来演戏,其余的写在课本上。

(2)问题:垂直加法怎么算?垂直减法怎么算?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的斗地主?有什么区别?

(3)做练习14的另外两道小题,10题。

(4)做练习14,问题11。做完后提问:用整千减,退位后减多少?十个,一百个呢?那么,减法笔差的单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上的数字是有规律的吗?为什么差和减数单位之和是10,第十个和第一百个单位之和是9?

(5)谁能告诉我们这个定律,最后几个数字从1000中各得多少?谁能告诉我10人和100人以前各减多少?

(6)学生不愿意。13在他们的练习本上。

三、应用练习

做练习14,问题14和15。

第四,课堂作业:

练习14问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