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中高小学生主动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识字和写字是读写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但是,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一个字都不认识,或者对文字知之甚少,但对书本却很熟悉。是因为老师不重视识字教学吗?二期课标对阅读和写作有两个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与同学收集和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尽量使用作业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尤其是新鲜的单词。”虽然中高年级的识字量在减少,但对识字态度和识字能力的要求却在明显提高,要求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的独立识字能力。其次,识字教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与文本阅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是,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另外一些情况:学生认识的单词很多,读的文章很少,但写的很差,还有拼错单词(同音字、近义词误用)。可见:在低年级,作为重点的识字教学并没有真正落实;在中高年级,作为重点的读写教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识字教学作为阅读和写作的工具,在初高中看似无足轻重,但别忘了,汉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石,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有多清?”为了从源头上有活水,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建立在对汉字的掌握和阅读的积累之上的。
二,课程改革的需要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性目标,1 ~ 2年级要求认识16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字。从三年级到四年级,我大约认识2500个汉字,其中大约1800个会写字。5 ~ 6年级,汉字知识积累,3000左右,其中2500左右会写字。要求“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机会积极阅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和直观教学法”。每天语文课练习写作不能少于十分钟。分析了现行苏教版教材中生词的排列:要求全年认识7100个常用汉字,其中5100左右能写字。第二、三阶段约占86%,可谓半壁江山。可见,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固然重要,但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也占有重要地位。其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其实在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试想,在语文教学中,连基本的生词都没有学会记忆。哪里可以谈语文的工具性?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儿童思维的胚胎期(从出生到2岁)。2、意象和形象思维的出现阶段(2 ~ 6、7岁)。3、初始逻辑思维的形成阶段(6.7 ~ 11,12岁)。4.抽象逻辑思维发展阶段(11,12 ~ 16岁)。中高级学生处于第三阶段。概念逻辑思维有所发展,但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耐心正确地引导、教育和帮助其逻辑思维走向成熟。多记多用符合不同字,同字不同音,同音不同词,同义不同词的有趣汉字。当然,这也离不开识字教学。
三,需要解决识字教学中突出的问题
我们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1)识字初期,知识迁移困难。(2)新词“重生”现象严重。(3)传统的“讲—收—记—再现”的教学方法,使课堂索然无味,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扼杀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他们学起来枯燥无味,识字效率低下。(D)如果大部分时间花在识字上,其他内容无法优化。首先,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识字的效果。如果违背儿童记忆规律,不及时巩固,反复练习,就会导致识字的“重生现象”。根据小学生思维和记忆的特点,他们对汉字的记忆属于机械记忆:通常是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或对汉字的整体记忆。虽然可以快速记住,但是汉字之间很难形成有效的联系,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所以很容易忘记。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生词“重生”现象严重。如果课堂教学模式陈旧,“讲述-接受-记忆-再现”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变得枯燥,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扼杀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让学生学得枯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课堂是识字的最佳时间和场所。学生在课堂上能学到多少就学到多少,很少有人在课后从各种渠道获取新知识。因为他们有的是留守儿童,好动贪玩,没有人监督引导。他们放任自流,自觉性低,还没有能力“复习学过的知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识字,她怎么会读书写字?可见,中高级学生自主素养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对学生自主素养能力的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进一步推广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培养中高级学生自主读写能力的有效策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