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有梨。
文建华
小时候只知道梨是一种水果。
梨,对我来说,从小到大,我吃的不多。我的家乡在农村,群山环抱,四周果实累累,有种植的也有野生的,总有一些童年的最爱,中年的情怀,老年的回味。在过去的日子里,我接触的水果大多是桃子,樱桃和李子。梨,有,但是很少,而且都是那种味道涩,果肉粗糙的品种。梨,在我的童年或者说在我人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奢侈品。虽然和梨没有太多的重合,但一提到梨,脑海里总会浮现出物、人、地。那些事让我很感动;那些人,我应该感恩;我对那些地方有感觉。
我姑姑在仁寿钟祥的一个山村。她家有几棵老梨树。当年,虽然大家都忙于农业生产,没什么精力去管这些“经济作物”,但梨树每年还是要自然开花结果。农历七月,可以吃这些梨。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去姑姑家,有时候会帮她收割水稻和玉米。但不管怎样,只要我去姨妈家,她都会摘梨回来给我们吃,而且走的时候肯定会送一袋。梨树本身不结很多梨,很多人吃。每次我拿到阿姨的梨,我都很高兴。现在看来,阿姨的梨真的很难吃,但那时候,我们觉得那是人生中最好吃的水果。
姑姑告诉我,曹家才是产梨最多,味道最好的地方。曹家离钟祥不远。吃了姑姑的梨,听了姑姑的话,更加向往曹家了。但由于道路、车辆、金钱的限制,一直无法实现。
大概是大二的暑假吧。老家的几个伙伴约定搞“投机”,打算买梨卖回去。我毫不犹豫地推荐去曹家。因为听阿姨说这里的梨多,味道好,价格便宜,我买回去老家卖肯定赚钱。当时家里刚买了一辆拼凑的二手自行车。我们一大早就集合出发了。骑了大约3个小时,我终于到了曹的家。街上有不少卖梨的人。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梨。数量和种类都令我们吃惊。我们太年轻,没做过生意,对梨的了解趋于零。在普通人的热情推荐和我们自己的口味下,我们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印象,选择了一个叫“广播梨”的品种。这种梨有草绿色的果实。梨皮比蝉翼厚,比纸薄;肉质细腻,味道香甜,汁液丰富。
我们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梨上,回家的路上连一碗面都没剩下。大家想的是,如果你在路上饿了,就吃梨。我们每人装了两个满满的篮子,挂在自行车后座上。一路上我都在想,这个漂亮的梨,这个好吃的梨,运到家乡市场,一定会让顾客惊喜。磨磨蹭蹭了半天,我们回到家,梨都吃得筋疲力尽了。当我们兴高采烈地打开盒子里的吸管,向村民们展示我们的梨时,我们都傻眼了。颜色鲜亮的青梨,此刻都是黑乎乎的,一点样子都没有。原来由于经验不足,我们在出货时没有把皮细肉嫩的“播梨”一层一层做出来。高温天气,经过长途颠簸,梨相互挤压摩擦,外表已经是黑点了。我和村民一起剥了几个梨,尝了尝。味道还是一样的。
第二天,它被运到街上出售。黄金宝藏中的梨子无人问津。我们的嘴都烂了,也没卖出多少。大家只好把梨运回家,让全家人吃,还要请村民吃。第一次做生意,什么都没了。但从那以后,我深深地记得,在这个仁寿的世界下面,有一个地方叫曹家地,盛产梨子。
曹家镇位于仁寿县西南部。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小镇,没有特别的山川。但是,这片土地适合种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勤劳智慧,种出了梨。山不高,水不深,优势有名。现在说到曹家,永远是梨的话题。曹家和梨只被连在一起。
中国有很多地方可以种梨。曹家这个地方的梨早就名声在外了。据《仁寿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曹家开始大规模种植梨,历史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人或事因为种种原因慢慢地、自然地消亡了。曹家的梨经过岁月的洗礼,发生了变化,今天却更加有名了。这与曹人百年来的不懈传承和政府的衷心支持有关。
据有关记载,曹家地上存活了400多年的老梨树有1700棵,存活了1000多年的老梨树实际达到了7万多棵。这种悠久的年代和鲜明的数字,让曹家小山城的文化历史更加深厚。这些梨树粗犷雄浑,古朴淳朴,在时间中成熟,在风雨中沧桑,坚强有型。
在曹家,见到这些老梨树,让人肃然起敬,由衷感叹。这些梨树成了曹父辈的精神,激励着曹人不断前进。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这个偏远的农村,老百姓就这样奇迹般的种上了梨。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曹家特有品种龙岩梨(东山梨)成为朝廷需要的贡品梨。当年能入宫的果子都是层层选拔的。曹家的梨能成为贡品是莫大的荣幸。当然,当年只有皇帝才能吃的梨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目前,曹家梨的品种很多,如桂圆贡梨、金花梨、丰水梨、柳In雪梨、黄金梨、鸭梨等。,而且所有品种造型优雅,晶莹剔透,皮薄肉嫩,汁多营养丰富,已经是上乘水果了。现在的人能吃到好吃的运气远超过去的宫廷贵族。
曹家的梨不仅果味鲜美,果树神奇,花也诱人。曹家的梨花节,已经是这个山村小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粗壮,苍劲,鹤骨般的枝条,翠绿,淡雅的叶子,捧着这些洁白如雪,素雅,美而不艳,低调中带着淡雅的花。每到梨花季,满山都是梨花,一簇簇,挂满了山野的枝头,洁白如冬雪。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小楼亭台楼阁,清新山风袅袅炊烟,拿着画框,对着曹家山,哪里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爬进森林,无论是一个人,还是和伙伴手牵手,或者是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群人一起走在花丛中,都令人心旷神怡。人在花海里游,美却留在心里。
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勤劳的曹家人民励精图治,曹家梨产业早已风光无限。品种不断改良,产量不断增加,在全国获得了良好的声誉,走向了世界。这和我们用自行车运输和销售的时候有天壤之别。曹氏家族不仅注重梨的果实品质,还围绕梨一步步挖掘和丰富梨文化。梨花节的举办,传统梨膏的重现,古梨树的保护,梨文化的挖掘和发展,等等。曹氏家族将梨的种植、制作、品尝和欣赏的传统与现代时尚的需求紧密结合,正在阔步前进。
赏花、阅树、品梨,曹家的山水,曹家的人,总是令人惊叹,令人敬佩。
曹家品梨的时候,我们会讲孔融让梨的传统美德故事,然后研究梨园的起源,这是另一种境界。
三字经记载:四岁能使梨,兄弟长大,先知。“是孔融琴梨的故事。孔融四岁琴梨的故事,记载在《孔融家传》(又名《孔融别传》)中。弟弟要先知先觉,就是说你要早点知道自己对弟弟的尊重。孔融有七个兄弟,他排行第六。我从小就很聪明,很懂礼貌。。按照中国的传统,家里最小的孩子吃饭的时候往往吃的最大最多。而孔融,四岁的时候,恰恰相反,选择了最小的一个吃,还说自己是小哥哥,要吃最小的。这显示了谦逊和友谊。孔融讲梨的故事千百年,成为中国经典的美德故事。
作家兼诗人李有白对梨园的起源做过考证。据说,在唐代,梨园作为皇家禁园之一,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提倡,逐渐成为戏曲人练习歌舞的“梨园”。在梨园里,汉武帝、何、、李白等著名文人都曾为演出写过节目。据《新唐书·礼乐》记载:“玄宗通晓音律,喜爱法乐,故选左部艺妓子弟三百人,在梨园任教。如果音不对,皇帝会感觉到,是正确的,会做梨园皇帝的弟子。后人习惯称戏曲圈为梨园圈或梨园线,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梨园、杏林、石怀也是一个行业和集团的别称或标志。无论是在正式的讨论中,还是在饭后,这些经典和传说都为曹的梨子增添了文化话题。
在曹家赏花赏梨,在曹家读经典滋润心灵,令人心旷神怡。
正是:大美仁寿曹家丽,花美果美,树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