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生的阅读是人生学习的初级阶段,是“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的好机会,但也容易被不小心的笔墨损坏。小学生阅读的启蒙与系列,主要从识字、单词发展到句子、段落、文章。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必须循序渐进,有利于掌握系统的知识。但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不足。小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在阅读实践中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总结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必须对学生阅读的一般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并能根据这些特点和阅读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二、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曾说“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中之重。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要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学生自然会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进而对阅读产生更强烈的兴趣。同样,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积极的需求。培养学生的泛读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首先,学校努力为学生营造“书声响亮,书声满校园”的良好氛围。然后,在班级环境建设中突出阅读的特色,如以促进阅读为主题的学习园地和黑板报;其次,完善班级图书角,布置并命名书柜,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第三,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好的习惯是要练出来的。换句话说,不仅仅是知识的问题,心里知道怎么做不一定能形成好习惯,要形成好习惯必须做什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自身心理因素的制约,小学生的人格倾向不够稳定,表现为模仿性强而缺乏坚持性,容易产生兴趣而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化而缺乏意志,易感知而难抽象;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也没有形成持久的阅读习惯。即使到了高年级,他们现有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多变的。因此,必须重视对小学生阅读方法的正确引导。
1,学习精读和泛读。阅读是一个与作者心灵交流的过程。多读书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阅读分为精读和泛读。泛读是为了获取知识而进行的粗略阅读。精读一般按照“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综合”的三个逻辑步骤训练学生进行精读,如查、查、圈、注。针对小学生学习不努力,收获不大的情况,我在班里开设了阅读鉴赏课,指导学生学习精读。泛读是指对大多数通俗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报的浏览方法,即“随便浏览”,或通过阅读书名、目录、内容提要、序言等。,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在这方面,我们紧密结合学习年级课本实际内容的要求,适当提出让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本知识,同时也对算术等其他类别的考试起到辅助作用。
2.学会选择阅读。知识如汪洋大海,书籍如沙砾,廖如繁星。其中有些书需要认真学习,有些书要远离(内容不健康的书)。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读一本坏书比不读它更糟糕。所以,对于小学生课内外读什么书,语文老师应该给予细心的指导。新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年龄段的小学生都要读书,采取向学生推荐图书、向家长列出图书清单等方式,让学生和家长有选择地购买和阅读图书,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3.在阅读中学会思考。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孟子曰:“故言诗者,不以言害言,不以言害志:是为得之。”也就是说,作者的思想是从他自己的“意义”即思想、知识和经验中推断出来的。例如,林说,“我们应该得到110分”,而“110分”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倔强的性格、不屈不挠的精神、目标动机、志向,来扭转作者的志向。
4.学会写读书笔记。单纯阅读是不够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文笔”。读书要用眼、心、手。在我们的上课和复习阶段,要求学生从书面材料中快速接收有用的信息,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梳理过程。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无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做读书笔记,以增强阅读的效果。还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筛选信息,只选择主要信息,尽量排除次要或无关信息。教学生写读书笔记要摘抄原文,摘抄好词好句,写出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各部分的大意,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对文章中的人物、事件、语言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复述主旨,凝练要点,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阅读效果。
第四,利用各种手段提高阅读效果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是更主动的学习。俗话说,“你可以从课上学到东西,从课外活动中受益”。充分利用各类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与融合,加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课内课外阅读,做到质与量的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定量规定,又要让他们真正在阅读中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富有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指导学生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循序渐进,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1,建立读书报告制度。老师每天在阅读课上抽出10分钟,安排两个学生讲自己的阅读收获,其余学生进行点评。这样既能纠正学生课内外的阅读不足,又能在同学的帮助下拓宽其他同学的知识面,还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每隔一段时间组织一次集体读书报告活动,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展示的,也可以是书面形式的报告,还可以用来制作书卡、剪报、手抄报等。,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报告,享受精神营养。
2.形成制度,保证阅读时间。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低,再加上贪玩的天性,大部分学生都需要老师的监督和引导。课内阅读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课外阅读也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教师要把课外阅读纳入日常教学管理,把课外阅读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经常带领学生走进阅览室、图书馆,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自由泛舟。此外,通常要求学生每天至少学习20分钟,做读书笔记,记录自己感兴趣或觉得好看的单词、句子、段落和文章。时间长了,学生的习惯就成了自然,课内课外阅读就成了既定的制度。
3.培养学生自学、自悟和自我满足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搜索信息,理解词义,明确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画出关键词和段落,理解课文的内容,在初读中思考和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然后在阅读、思考、画出、表演出关键词和段落,运用多种感官理解语言意义,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探索语言规律。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句子,为什么文章这么有命题性。像这样开始和结束?课文里写了什么?怎么写?这是哪里写的?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写吗?这些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4、坚持以阅读为主,注重形式多样。阅读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感知和经验基础上的。古人云:“一本书读一百遍,便知其意。读得好,不放就知其意。”学生充分阅读,在阅读中整体感受,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在阅读中受情感影响。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阅读,如:自由阅读、轻松阅读、默读、大声阅读、角色阅读、小组阅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