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解题教案

# 3年级#绪论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设计和安排的实践性教学文件。以下是KaoNet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解题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解题教案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事物或图像认识分数,知道分数就是分数,借助图形明确分数的含义。

2.让学生记住分数的名称,正确读写分数,并学会借助图形比较分数。

3.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主动探索,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了解一半,比较一半。

教学难点: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首先,场景导入

老师:请先欣赏一张图。这里的风景怎么样?

生:很漂亮。

老师:这里有两个孩子在野餐。看看他们带了什么吃的。

生:四个苹果,两瓶水和一块蛋糕。

老师:你认为他们会如何分配食物?(学生:平均分)

生:平均分是每人两个苹果,一瓶水,半个蛋糕。

老师:好的,你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原因吗?

生:那很公平。

老师:这里我想到一个数学题。你有没有想过?

老师:把这些食物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份有两个苹果,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每人一瓶水可以用1这个数字来表示;每人半个蛋糕,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吗?

生:对。它是一半。

老师:(板书:一半)这个数是这样念的。你知道这个数字怎么写吗?

健康:1/2。

老师:你怎么知道?

生:读书。

老师:很好的习惯。同学们,你们见过这样的数字吗?像1/2这样的数字叫做分数。今天我们将学习分数。

第二,新拨款

(1)理解1/2

1,老师:你知道分数是怎么来的吗?请看投影。

2.老师:(电脑演示)我们把1的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原来的一半,写成1/2。

3.老师:这是什么意思?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半个蛋糕可以用一半来代表?(提示:为什么是两分而不是三分?为什么是一个而不是另一个?

生:指的是蛋糕;两点是因为蛋糕分两个粉,其中一个是指其中一个。

老师:其他同学也这么认为吗?好主意。我们来研究一下它的写法。它写了多少部分?(三部分)哪三部分?()为了方便说话,人们给这三部分起了个名字,分别叫分数线、分母、分子;你知道这三个部分是什么意思吗?

生:-1代表平均分,2代表蛋糕分成两份,1代表这个。

老师:真的很好,只有积极思考才能学到真本事。让我们放松一下,做一些简单的问题。

4.练习1:判断(由计算机呈现)

5.练习二;学生真聪明。现在王老师想测试一下大家是不是都很聪明,手到擒来。现在,请开始工作,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达矩形1/2。

老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说是你做的?

(2)理解1/3

(电脑显示)

把一个圆分成三等份(电脑演示)。那么这个是这个圆的几分之一呢?第二点和第三点呢?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三分之一。写作:1/3,阅读:三分之一。

(3)了解其他分数

接下来,王老师想看看大家的创意。请创建一个分数,并说出它的含义。

总结:像1/2,1/3,1/4,1/8这些数字都是我们新朋友的分数。

(D)分数的比较。

1,利用刚才学生创造的1/2和1/4,结合图形,比较大小;

2.比较1/2和1/8的大小。

3.比较1/4和1/8的大小。

4.老师: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5)实践

老师:学生的表现真的很好。你觉得累吗?要不要试试自己的技术?

好了,我们来看第一关(想想做第一题);第二关(想想做第三题)。

第三,总结

二小三年级数学解题教案

设计显示,这节课的内容操作性很强,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估算从家到学校的距离。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复习、讨论和交流,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扰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获取知识,感受学习中的成就感。

1,实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能力。估计能力。

通过解决“估算你家离学校有多远”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算,在交流中体验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根据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经验给予估算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2、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在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改进没有表达清楚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受到启发,而且提高了他们的技能和表达能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1.我们学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

2.估算一下你面前的橡皮擦和铅笔的长度以及书桌的高度,然后用尺子量一下,看谁能估算准确。

3.揭秘题目:估算的结果和实际长度非常接近。在这堂课中,我们将挑战估计更长的距离。你有信心吗?(板书题目:解题)

设计意图:先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让学生做手势加深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做准备。

⊙结合实践学习估算方法。

1.(课件显示的是27页的教材。例6)估算一下你家离学校有多远。

(1)同学们看完题,理解意思。

(2)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交通工具去上学。(步行、骑自行车、乘公共汽车等。)

(3)每天上学需要多长时间?

2.分组合作,探索和交流估算方法。(展示班级活动卡)

(1)上报估算结果。

默认学生是1:我走200步,大概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概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三站公交,每站500米左右,大概是1500米的距离。

S3:走100米大约需要2分钟,从家到学校大约需要10分钟,也就是500米左右。

(2)说说你喜欢哪种估算方法,哪种方法适合估算你家到学校的距离。

3.总结估计长距离的方法。

方法采用一步估计法。看走100米要走多少步,然后数一下从家到学校要走多少步,再换算结果。

方法二:时间估计。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长时间,然后统计从家到学校需要多长时间,再换算结果。

方法采用三点估算法。公交站大约500米,只要知道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站就可以估算出结果。

老师总结:学生的估算方法那么多,而且都很巧妙。大家都知道估算的时候要确定一个单位长度,然后看看从家里到学校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长度,就可以估算出结果了。

4.反馈练习。

完成课本第27页的“做”。

小学三年级数学解题教案

一、教材(1)教材分析

“解题”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有两个例子,分为四类。今天我说的是1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积累了一些数量关系和解题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初步理解了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法。学好这节课的知识,一定会提高学生以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学习情境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的时候,已经可以用表中的乘除法和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课所研究和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我有一些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3)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以及本课程的知识特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两步相乘解决问题。

2.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法解题,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困难在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二、教学理念:

1.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尽量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和探索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把学生熟悉的广播练习、跑步、相册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立足于让学生独立收集和理解数学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学生的合理解释给予积极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在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逐渐形成多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推陈出新

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大家熟悉的电台练习开始,让同学们说说怎么猜,加深了同学们对行列的理解,同时也巩固了几项技能。

(B)注重发现、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一个小正方形开始,很自然的呈现出书本的例子:三个大正方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中呈现的数学信息,然后展示问题,形成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通过例题的分析和求解,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题多解的思维。当然,这个时候的老师不是作为旁观者在看,而是作为合作者积极参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会有一些差异。本课题的教学意在使一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理解并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题方法,其余学生只需掌握自己理解的方法即可。

(C)学以致用。

我在这里安排了三个练习。第一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在给予反馈时,我会关注学生的想法。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四)整课总结,拓展和延伸

传“你今天学了什么?”让学生复习这一课,然后问“一个五口之家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种两步计算题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