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形状的讲稿
轴对称图形讲座稿1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特点,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概念。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轴对称的事物,为学生的认知奠定了强大的感性基础。这节课就是在这些感性基础上建立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两个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空间图形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创造生活之美。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是我们的天性,对探究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基本上已经获得了正确的是非观。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自然性,努力使学生在欣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为这节课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我能分辨出我周围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们的对称轴。
2.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这种目标设定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从过分关注概念本身,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基于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在掌握认知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教会学生体验和欣赏轴对称图形之美。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可以知道哪些图形是轴对称的。
结合教学重点和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把寻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作为本班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要用到的多媒体课件、几何图形、彩色纸板、剪刀、尺子等等都是我准备的教具,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发、引导、探索、释放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游戏,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多交流,大胆创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课堂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体现了玩中学,玩中学,学中合作,学后合作的思想。在这节课上,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创造了一个基于学生学习的新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游戏
我和我的学生玩了一个给米奇加耳朵的游戏。这个教学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设计中渗透了轴对称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第二,积极参与探索新知识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轴对称图形,我让学生欣赏大量轴对称图形的图片,比如三组无声世界舞蹈观音的图片,一组自然界蝴蝶的图片,大量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轴对称事物的图片。学生们很快从这些图片中察觉到这些图形的两边是相等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轴对称图形,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我还让学生在话剧舞台上欣赏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和脸谱艺术。然后让学生从身体和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大量轴对称现象中找出规律,自由创作轴对称图形。因为是自由创作,不仅孩子们有同样的想法。当他们完成创作后,我请他们在小组中交流想法和做法,并展示他们的成果。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总结出应该是沿着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通过电脑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我的悉心指导,艺术创作和数学课堂有机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概括能力。充分利用学生的作品作为课堂资源,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会欣赏轴对称图形的美。
为了突破这节课的难点,让学生重新开始,让他们拿出自己的几何图形,画一张图,找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我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重点关注那些容易出错的数字。比如五角星有几个对称轴,沿着长方形的对角线折叠?你发现了什么?沿着圆的直径对折多次。你发现了什么?我让学生把这些探索过程总结成一句话送给我系里的朋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洞观、大脑思维、言语诱导,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新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看一看、做一个讲座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然后通过展示、观察、讨论来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用理论指导实践,加深在叠画一幅画中的探索过程。
第三个环节,整合实用知识并加以应用,突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所用的思想。首先我展示了直观判断题,学生日常大量使用的数字、字母、汉字。让学生观察判断,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评判后,引导学生在《品味中国》中交流汉字的对称美。既弘扬了中华文化,又体现了数学课堂的德育教育,实现了知识、技能和思想艺术性的高度融合。让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创造性地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1,让学生创造性地摆出一个从正面看身体左右两侧是轴对称图形的姿势。
2.让两到三个学生合作,用身体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
这节课结束时,我为一位“小设计师”设计了一篇征文,让学生为我们的新邻居“富源中学”设计一个新校门。首先,我和我的学生欣赏了很多中外著名建筑的图片和日常生活中轴对称的东西。通过信息网络、艺术欣赏、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轴对称图形之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参与新校门的设计,学以致用。
习题的设计从加深理解、体验创造、扩大参与中深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教学中的课内外体检增加了学生应用实践的机会。
全班总结:这节课从游戏吸引、动手操作、交流感受、课外拓展等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热爱、运用数学中获得美的感受,受到美的熏陶。
我的板书摒弃了传统的用文字表达概念的做法,力求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概念,充分利用学生的作品作为课堂资源,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快乐。
亲爱的评委老师,我的讲座结束了。谢谢你。
轴对称图形讲座稿2今天来到xx小学,收获颇丰。这里我给大家简单汇报一下我个人的感受。首先我想说三个字。
第一句:早起赶了个晚集。
因为xx小学在我们县城的西北,而我们的新店在如东的西南,同时主任让我负责第一节课,所以我早早起床,准备7点前放学。我花了一个多小时,才见到市交巡警支队政委和市教育局相关领导来我们学校检查学生班车整改情况,陪同检查,接受指导。当我再次赶到河口时,已经是8点多了。早起赶个晚集是必然的。
第二句:意外收获,别样精彩。
我以为第一节课迟到了就听不到了,自然就不聊第一节课了。不知道来到学校直奔教室,在河口课改的激情演绎中遇到了包老师(第一任班主任),好一个意外的惊喜。(我觉得也是因为老师等了一段时间。)课堂上,老师们自由自在,引导启发到位,尤其是学生们的表现相当优秀,让我们看到了萧何小学实施课改后的精彩课堂。
第三句:模式建设,在收获与迷茫中前行。
说实话,我在听课的过程中一直看着学生。很想知道模型建好之后,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怎样的。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学生带给我们的惊喜。班里的同学都很活跃,举手发言踊跃,回答问题声音大,表达意见清晰,判断问题迅速...这些都是学校大力提倡“主动学习”后的收获。但也有老师表示,对模型构建过程中的一些现象或问题感到不解。比如,为了给一堂课打上“主动学习”的特色,尤其是为了让其他老师看到“主动学习”实施后,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用于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时间远远不止一节课,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同一节课实际花费的时间,其实是传统课的好几倍。此外,老师还煞费苦心地参与学生的预习。那不还是一种教导吗?与其这样,不如回到正常的教室。我们要讲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能互相帮助的就让他们互相帮助。这不也是一种“先学后教”的做法吗?再加上学生每节课都要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上基本不可能体验到“数学再创造”的过程。带着这些困惑,我们在思考中前进。
接下来,我想谈谈关于鲍老师这节课的一些个人想法:
1,包老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很到位。
在教学中,包老师做到了从对实物图形的观察到对图形的抽象认识,从观察到推测到验证,从生活现象到数学抽象学习到生活应用。整个过程清晰,处理的很好。特别是对“完全重合”的理解相当老道,指出完全重合不仅是形状的重合,也是对折后图案的重合。
2.注重动手,真正践行“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包老师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操作发现特色、实践验证特色、实际应用特色。期间穿插了“手折”、“手画”、“手剪”等不同种类的操作活动,循序渐进,激发思维,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这个班还是有很多成功的。总的感觉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会深深地留在脑海中,想象力会得到提高,会真切地感受到对称带来的“美”。
如果非要说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我觉得有几点可以考虑:
1,关于习题的处理。
课本给我们安排了很多练习。但是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机械的理解,更不能简单的处理。采取呈现一组,练习一组,评论一组的形式,太简单,太枯燥。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练习进行整合或重组。比如在这节课上,我们可以把“如何判断字母、数字、国旗、标志中哪一个是轴对称图形”这个话题有机地整合起来,串成一个情境:比如我们去参观一个展厅(包括母亲馆、国旗馆等,),学生练习的兴趣会更大,效果也会更好。再比如对字母的判断。教材呈现了一些字母,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重新组合,比如“我爱如东”,让学生先判断每个字母,再拼出来(我爱如东)。相机渗透了热爱家乡的教育,可以进一步丰富习题的功能。
2.“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过程。
鲍老师采用的是先用课件演示如何剪对称叶子,然后学生开始操作,最后让学生展示的教学流程。这个过程基本属于一个模仿的过程。然而,教材提供了各种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所以老师在考虑这个教学的时候,要“先帮助,后释放”。比如,教师可以先演示“砍树”的过程(动手演示为宜),启发学生边观察边注意思考:教师是如何做出轴对称图形的?你为什么这么做?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可以真正理解它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思考如何制作轴对称图形,让他们逐渐从模仿走向创造,我想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会有更深的理解。
课堂因为细节而精彩,也因为一些小缺点而充满魅力。如果我们能以欣赏的态度修正这些细节,以宽广的胸怀接纳这些不足,我们的课堂会更加精彩。
轴对称图形第三课草稿一.引入游戏激发兴趣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看!我给你带来了什么?我们都玩过纸飞机!今天再玩一次(飞出一个好的)!现在,谁想上来和我一起做飞行表演?快点,起飞!(谢谢)诶,为什么我的飞机飞得又平又稳,他的不行?仔细观察两架飞机。这是哪里,谜?(再展示一个PPT),这是我的课“轴对称图形”的介绍。(同时标题是彩色印刷的)
第二,谈谈教材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非常重要。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矩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特点,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概念。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为今后研究立方体、圆柱体等空间三维图形的特征奠定了基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初三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已经确定了以下课程目标:
三,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体验理解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数学思维:学生通过参与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确立了空间的概念。
3.解题: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情感态度: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积极探索的实践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第四,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这些课程目标,我这样组织教学过程。
1,感性特征,循序渐进。
因为纸飞机是学生们熟悉的玩具,这个介绍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开始激烈地讨论。细心的同学观察到,左平面的一边缺了一个角,但右平面的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顺着学生的思路,我顺势推导出两边形状完全一样的现象叫做“对称”。
这一环节的设计抓住了儿童好动爱玩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玩耍中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初步感知对称物体的特征。
然后从身体到面部,我依次展示了以下几个图,(课件和实物同时展示,彩印剪纸)。并让他们把课前发的图片拿出来,按照一定的规则分类。很快,同学们就把这两种图形排出来了,说这条线是对称的,这条不是。我一边表扬学生们细心的观察和大胆的发言,一边告诉他们,像这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课件在这些图形上面显示“图形”二字)。
而学生只知道对称图形“两边相同”是不够的。于是,我带着很大的疑问(课件中的问号)问学生:你说这些图形是对称的,那你有什么办法证明吗?这时候我大胆放手,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学生们渴望通过动手实践来尝试。小组汇报时,有同学说:老师,我用尺子量了一下,发现两边都一样;也有同学说:我用对折的方法,发现两边完全重合。对折并完全重叠(显示关键词)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我会引导学生打开折叠的图形(取出折叠的图形)寻找更大的收获。学生们有点失望地发现图形中除了一条折痕之外什么也没有。我借势指出,这个折痕就是一个对称图形的“对、对称、轴”,称之为轴对称图形(出示标题,去掉不是的图形)。本次活动旨在贯彻新课标的“四基础四能力”,既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又促进知识的真正内化,有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经过这样环环相扣的深入引导和思考,全班同学总结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折叠后折痕两侧完全重叠的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称为对称轴。(课件和板书同时出现,记得把不对称的图拿走)
2.在生活中寻找对称的图形。
各位老师,这就是我引导概念的过程。能给我一点鼓励的掌声吗?谢谢,真诚的掌声停了,但课没有停。当掌声停止时,我示意学生们观察我们灵巧的双手。学生们惊讶地发现,我们手的表面也是轴对称图形。我趁机引导他们去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我们见过的轴对称图形。有同学说她见过剪纸是轴对称图形,有同学说我们的眼睛是对称的,还有同学像受到启发一样,说我们的鼻子、耳朵、嘴巴、小脸都是对称的。我笑着对学生们说:是啊,为什么生活中我们都长得那么帅那么漂亮?这是因为在我们身上有这样或那样的对称性。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识
其实对称的物体远不止这些,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体现新知识的层次和深度。我为学生准备了以下几组不同类型的练习。
第一类练习:包括数字、字母和汉字,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二种练习:借助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对这两个典型例子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一个圆有无数对称轴,还有“这一行图形是轴对称的吗?”学生们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我不急着评价,而是让学生充分打折、辩论,给学生上课的主动权,从而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4.欣赏图片,展开。
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对轴对称图形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时,我带领学生们进入了轴对称图形的世界,进入了对称美的海洋。这是艾菲尔铁塔、印度泰姬陵、巴黎凯旋门、中国天安门广场和上海世博轴。我问学生,这些图形好看吗?我还没说完,就有同学大喊,我们的方形中国字“美”也是轴对称图形。
5.口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整堂课,我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导向的指导思想,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猜、打折、辩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件)一步一步推导总结(转板书)。
6、黑板设计
我的板书也力求工整、对称、图文并茂、简洁。
动词 (verb的缩写)结论
亲爱的评委们,对称之美,数学之美,生活之美。我的讲座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