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从而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课程中,我以提问、激发兴趣、猜测、验证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质疑激发兴趣——注重学习材料的有序呈现。

新课开始,老师有目的地呈现以下学习资料:6支笔,2本故事书,1个苹果。告诉学生:老师要给上周班级口算竞赛获奖的两个学生六支笔。那么,每个人应该得到多少笔呢?在班级演讲比赛中给两个学生两本故事书。每个人应该得到多少?将1个苹果平均分配给幼儿园的两个孩子。每个孩子得到多少?这时老师实际操作,学生不仅对这些材料感兴趣,而且很快就会看到,三种方法中,只有第三种,1苹果,在幼儿园平均分配给两个孩子时,不是整数。老师告诉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当结果不是整数时,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这个数就是分数。

二、猜测交流——重点了解平均分。

著名数学家保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去发现和探索,因为这种发现是理解起来最深刻的,也是最容易把握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的。

当学生初步知道一个平均分是多少时,老师会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明白如何让每一份都相等。老师给每组四张长方形的纸,一张圆形的纸和一根绳子。让他们分组活动,根据自己的喜好把每张长方形的纸分成几块,看怎么分,那么每块就相等,就是总数的几块。如何用分数表示?

这样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明白,只有平均分之后,才能拿到分数。老师趁机要求学生完成书中的一些练习,学生很容易看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三。验证和实践-强调理解和应用。

开设验证和实践环节,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学生基本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层次的练习题:

1,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均分?什么不是平均分?如果不是平均分可以给我分吗?

2.请用分数正确表示图中阴影部分。这就要求学生理解某个图形。是怎么分的?分了多少份?比分是多少?

3.老师在一块长方形的黑板上贴了很多大拇指作为奖品奖励学生。老师让学生拿走总数的一半,然后是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

这些练习主要是让学生深刻理解成绩是怎么来的,以及如何正确读写成绩...

这一课给了我以下启示:

1.首先,数学活动的姓是“数”,它一定来源于现实生活,与孩子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在这节课的介绍中,我们应该更加注意这一点。适当的刺激和提问会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有利于新课的学习。

2.其次,数学活动的名称是“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掌握书本上的概念、公式、意义和规律。这节课,老师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分组交流,同桌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3.最后,数学活动要“生动”,“对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等重要知识的基础知识。这节课的一个重点是理解和知道平均分,并把它平均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或几部分)都可以用一个合适的分数来表示。所以老师灵活设计一些习题,尤其是最后一道习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种数学课很实用,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实施数学新课程标准,需要我们的教师以教材为依据,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快乐地蹦蹦跳跳,快乐地摘果子。